第四十章 匈奴與西羅馬帝國的覆滅
關燈
小
中
大
随着蒙古高原征服者開始入侵歐洲,人類曆史步入新的階段。
從基督教時代之前開始,直到蒙古遊牧民族入侵前的一個世紀,蒙古人和北歐人之間幾乎沒有任何交集。
雖然蒙古遊牧民族中有一支拉普人曾經從北方森林以北的凍土地帶向西遷徙到拉普蘭,但他們卻沒有主導曆史的發展。
幾千年來,西方世界的權力鬥争都是圍繞雅利安人、閃米特人和深色人種展開的,除了埃塞俄比亞王朝入侵埃及等地區外,其他幾乎沒有受到南方黑色人種或遠東蒙古民族的入侵。
蒙古遊牧民族西遷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兩個:第一,漢朝勢力不斷鞏固,并開始向北擴張。
繁榮時期,漢朝人口不斷增加,給蒙古遊牧民族的生活帶來壓力。
第二,氣候發生變化,有些地方降雨量少,原先的沼澤和森林消失不見;有些地方降雨量多,原先的沙漠地帶便長出了牧草;有些地方甚至一會兒下暴雨,一會兒幹旱。
正是在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蒙古遊牧民族開始西遷。
此外,羅馬帝國經濟蕭條、内部衰敗、人口流失加劇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到了羅馬共和國的後期,富人階層不斷攫取社會财富,在位者橫征暴斂、常年征戰,最終導緻國力大不如前。
由此我們便可以看出蒙古遊牧民族西遷的原因、途徑和機會所在,即東方的壓力以及西方的衰敗和暢通無阻的道路。
公元1世紀左右,匈奴人已經到達俄羅斯在歐洲的東部邊界,但直到公元4世紀至5世紀時,這些馬背上的民族才真正主宰這片草原。
可以說,整個公元5世紀的西方曆史由匈奴人主導。
最初,匈奴人随着汪達爾人斯提裡科(曾輔助過霍諾留皇帝)領導的雇傭軍進入意大利。
不久之後,他們占領了汪達爾人曾經的地盤&mdash&mdash潘諾尼亞。
公元5世紀中葉,匈奴人中出現了一位著名的軍事首領,他就是阿提拉。
關于他的軍事力量情況,我們了解得不多,隻知道他不僅統治着匈奴人,而且掌控着日耳曼部落。
他的帝國從萊茵河開始,橫跨整個平原,一直擴展到中亞地區。
他與中國交換了使節,并在多瑙河以東的匈牙利平原上建立自己的大本營。
君士坦丁堡曾派特使普裡斯庫斯到訪于此,也正是他後來的叙述讓我們了解到這個龐大帝國的情況。
這些蒙古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類似于曾在當地生活的原始雅利安人:普通百姓住在小屋和帳篷裡,酋長們居住的大廳則是木質建築,四周有栅欄圍繞。
人們常常在此舉辦宴會,飲酒作樂,還有吟遊詩人唱歌助興。
先不說《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人物,即便是亞曆山大大帝的馬其頓騎士,比起待在狄奧多西二世(阿卡迪烏斯之子)位于君士坦丁堡的皇宮,他們更願意駐紮在阿提拉的營地。
宮中沒落衰敗,且處處盡是繁文缛節,而營地反而更像他們自己的家。
在一段時間内,匈奴人和阿提拉領導下的遊牧民族對希臘羅馬化的地中海國家帶來的影響,就猶如未開化的希臘人當初對愛琴海文明的影響。
這樣看來,曆史似乎在一個更廣闊的舞台上重演了。
但是,與早期的希臘人相比,匈奴人更喜歡遊牧生活。
早期的希臘人與其說是真正意義上的遊牧民族,不如說是因季節變遷而遷徙的半農半牧民族,他們四處入侵、掠奪他國,卻從來沒有過定居的生活。
多年來,阿提拉恣意劫掠狄奧多西王朝。
他的軍隊一路入侵并摧毀沿途的城鎮,甚至兵臨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下。
根據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的考證,阿提拉摧毀了不少于70個巴爾幹半島的城市。
狄奧多西一方面給他送禮試圖收買他,另一方面派遣刺客暗殺他,從而徹底擺脫他。
公元451年,阿提拉将注意力轉移到羅馬帝國另一半的拉丁語區,開始入侵高盧。
高盧北部幾乎每個城鎮都被洗劫一空。
法蘭克人、西哥特人和羅馬帝國軍隊聯合反抗,最終在特魯瓦擊敗了阿提拉。
這場戰争規模巨大且戰場分散,估計有15萬至30萬人死于戰場。
但是,這場将他抵擋在高盧之外的戰争并沒有耗盡他的強大軍事力量。
次年,他取道威尼斯,率兵進攻意大利,燒毀了
從基督教時代之前開始,直到蒙古遊牧民族入侵前的一個世紀,蒙古人和北歐人之間幾乎沒有任何交集。
雖然蒙古遊牧民族中有一支拉普人曾經從北方森林以北的凍土地帶向西遷徙到拉普蘭,但他們卻沒有主導曆史的發展。
幾千年來,西方世界的權力鬥争都是圍繞雅利安人、閃米特人和深色人種展開的,除了埃塞俄比亞王朝入侵埃及等地區外,其他幾乎沒有受到南方黑色人種或遠東蒙古民族的入侵。
蒙古遊牧民族西遷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兩個:第一,漢朝勢力不斷鞏固,并開始向北擴張。
繁榮時期,漢朝人口不斷增加,給蒙古遊牧民族的生活帶來壓力。
第二,氣候發生變化,有些地方降雨量少,原先的沼澤和森林消失不見;有些地方降雨量多,原先的沙漠地帶便長出了牧草;有些地方甚至一會兒下暴雨,一會兒幹旱。
正是在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蒙古遊牧民族開始西遷。
此外,羅馬帝國經濟蕭條、内部衰敗、人口流失加劇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到了羅馬共和國的後期,富人階層不斷攫取社會财富,在位者橫征暴斂、常年征戰,最終導緻國力大不如前。
由此我們便可以看出蒙古遊牧民族西遷的原因、途徑和機會所在,即東方的壓力以及西方的衰敗和暢通無阻的道路。
公元1世紀左右,匈奴人已經到達俄羅斯在歐洲的東部邊界,但直到公元4世紀至5世紀時,這些馬背上的民族才真正主宰這片草原。
可以說,整個公元5世紀的西方曆史由匈奴人主導。
最初,匈奴人随着汪達爾人斯提裡科(曾輔助過霍諾留皇帝)領導的雇傭軍進入意大利。
不久之後,他們占領了汪達爾人曾經的地盤&mdash&mdash潘諾尼亞。
公元5世紀中葉,匈奴人中出現了一位著名的軍事首領,他就是阿提拉。
關于他的軍事力量情況,我們了解得不多,隻知道他不僅統治着匈奴人,而且掌控着日耳曼部落。
他的帝國從萊茵河開始,橫跨整個平原,一直擴展到中亞地區。
他與中國交換了使節,并在多瑙河以東的匈牙利平原上建立自己的大本營。
君士坦丁堡曾派特使普裡斯庫斯到訪于此,也正是他後來的叙述讓我們了解到這個龐大帝國的情況。
這些蒙古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類似于曾在當地生活的原始雅利安人:普通百姓住在小屋和帳篷裡,酋長們居住的大廳則是木質建築,四周有栅欄圍繞。
人們常常在此舉辦宴會,飲酒作樂,還有吟遊詩人唱歌助興。
先不說《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人物,即便是亞曆山大大帝的馬其頓騎士,比起待在狄奧多西二世(阿卡迪烏斯之子)位于君士坦丁堡的皇宮,他們更願意駐紮在阿提拉的營地。
宮中沒落衰敗,且處處盡是繁文缛節,而營地反而更像他們自己的家。
在一段時間内,匈奴人和阿提拉領導下的遊牧民族對希臘羅馬化的地中海國家帶來的影響,就猶如未開化的希臘人當初對愛琴海文明的影響。
這樣看來,曆史似乎在一個更廣闊的舞台上重演了。
但是,與早期的希臘人相比,匈奴人更喜歡遊牧生活。
早期的希臘人與其說是真正意義上的遊牧民族,不如說是因季節變遷而遷徙的半農半牧民族,他們四處入侵、掠奪他國,卻從來沒有過定居的生活。
多年來,阿提拉恣意劫掠狄奧多西王朝。
他的軍隊一路入侵并摧毀沿途的城鎮,甚至兵臨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下。
根據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的考證,阿提拉摧毀了不少于70個巴爾幹半島的城市。
狄奧多西一方面給他送禮試圖收買他,另一方面派遣刺客暗殺他,從而徹底擺脫他。
公元451年,阿提拉将注意力轉移到羅馬帝國另一半的拉丁語區,開始入侵高盧。
高盧北部幾乎每個城鎮都被洗劫一空。
法蘭克人、西哥特人和羅馬帝國軍隊聯合反抗,最終在特魯瓦擊敗了阿提拉。
這場戰争規模巨大且戰場分散,估計有15萬至30萬人死于戰場。
但是,這場将他抵擋在高盧之外的戰争并沒有耗盡他的強大軍事力量。
次年,他取道威尼斯,率兵進攻意大利,燒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