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羅馬帝國的分裂
關燈
小
中
大
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社會衰敗、道德瓦解,軍事上還面臨野蠻民族的入侵。
這一時期的羅馬皇帝都是好戰的軍事獨裁者,出于軍事政策的需要,他們經常遷都。
有時他們把首都設在意大利北部的米蘭,有時設在塞爾維亞的西米烏姆或尼什,有時設在小亞細亞的尼科米底。
羅馬城位于意大利中部,遠離帝國的中心,不适合作為帝國首都的所在地,而且當時羅馬城也日漸衰敗。
盡管如此,帝國的大部分地區依然安定、和平,民衆不必随身攜帶武器出行。
此時,軍隊逐漸集中了全部的權力,而倚仗着軍隊的皇帝也開始對帝國的其他地區實行專制統治。
随後,羅馬的政治體制不斷與波斯和其他東方國度靠攏,最終,戴克裡先大帝剝奪了元老院的權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皇帝。
羅馬帝國的敵人一直在萊茵河和多瑙河對岸虎視眈眈:法蘭克人和其他日耳曼部落已經來到了萊茵河畔;汪達爾人盤踞在如今匈牙利的北部;西哥特人則盤踞在達契亞。
這些地區以北、俄羅斯以南的區域還駐紮着東哥特人,再往北的伏爾加河地區則是阿蘭人的地盤。
與此同時,蒙古遊牧民族也正向歐洲進攻。
那時,匈奴人逼迫阿蘭人和東哥特人每年給他們進貢,還讓他們西遷。
在亞洲,随着波斯新王朝的西進,羅馬疆界不斷後退。
新的波斯帝國在薩珊王朝的統治之下日漸強盛,在此後的300年間,一直是羅馬帝國在亞洲強勁的競争對手。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下當時的歐洲地圖,便能發現羅馬帝國版圖存在許多薄弱點:在多瑙河與亞得裡亞海相距大約200英裡的區域(現在的波斯尼亞和塞爾維亞),河流形成了一個方形的凹角。
由于羅馬的海上交通管理欠佳,這片200英裡的土地是連接羅馬帝國西部拉丁語區與東部希臘語區的重要樞紐。
然而,多瑙河的這一凹角地區遭遇野蠻民族的入侵最為頻繁,一旦他們突破這裡,帝國将不可避免地被分為兩個部分。
當時的羅馬帝國已經喪失了往日的強盛,無法出兵重新征服達契亞。
到君士坦丁大帝掌權時,國力已經大不如前。
他雖勤于治國且聰慧過人,但也隻能将哥特人從重要的巴爾幹地區擊退,無法将羅馬疆界再次擴張至多瑙河彼岸。
然而,當時最困擾他的不是外患,而是内憂。
面對帝國逐漸衰落的精神面貌,他試圖借助基督教的凝聚力和道德感讓自己的子民團結起來。
他下令在達達尼爾海峽附近的拜占庭建立一座新首都,作為羅馬帝國的永久性首都。
但直到他去世,這座城市都沒有建成。
随後,為了紀念他,拜占庭改名為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大帝在去世前與汪達爾人達成了一項重要的協議。
汪達爾人在哥特人的壓迫下主動請求加入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大帝應允了他們的要求,并賜予他們潘諾尼亞(今屬于多瑙河以西的匈牙利)的土地。
他們的士兵也成了名義上的羅馬軍團,但仍然由他們自己的軍官指揮,羅馬未能将這個軍團納入麾下。
君士坦丁大帝一生都忙于重振羅馬帝國,但在他去世後不久,西哥特人便突破了羅馬邊界,甚至兵臨君士坦丁堡。
他們在阿德裡安堡擊敗了東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斯,并在如今的保加利亞一帶建立定居點,就如汪達爾人在潘諾尼亞建立定居點一樣。
他們雖在名義上臣服于羅馬帝國,但實際上,他們才是征服者。
公元379年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由狄奧多西大帝掌權,在此期間帝國的領土範圍大體上沒有變化。
此時,羅馬在意大利和潘諾尼亞的軍隊由汪達爾人斯提
這一時期的羅馬皇帝都是好戰的軍事獨裁者,出于軍事政策的需要,他們經常遷都。
有時他們把首都設在意大利北部的米蘭,有時設在塞爾維亞的西米烏姆或尼什,有時設在小亞細亞的尼科米底。
羅馬城位于意大利中部,遠離帝國的中心,不适合作為帝國首都的所在地,而且當時羅馬城也日漸衰敗。
盡管如此,帝國的大部分地區依然安定、和平,民衆不必随身攜帶武器出行。
此時,軍隊逐漸集中了全部的權力,而倚仗着軍隊的皇帝也開始對帝國的其他地區實行專制統治。
随後,羅馬的政治體制不斷與波斯和其他東方國度靠攏,最終,戴克裡先大帝剝奪了元老院的權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皇帝。
羅馬帝國的敵人一直在萊茵河和多瑙河對岸虎視眈眈:法蘭克人和其他日耳曼部落已經來到了萊茵河畔;汪達爾人盤踞在如今匈牙利的北部;西哥特人則盤踞在達契亞。
這些地區以北、俄羅斯以南的區域還駐紮着東哥特人,再往北的伏爾加河地區則是阿蘭人的地盤。
與此同時,蒙古遊牧民族也正向歐洲進攻。
那時,匈奴人逼迫阿蘭人和東哥特人每年給他們進貢,還讓他們西遷。
在亞洲,随着波斯新王朝的西進,羅馬疆界不斷後退。
新的波斯帝國在薩珊王朝的統治之下日漸強盛,在此後的300年間,一直是羅馬帝國在亞洲強勁的競争對手。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下當時的歐洲地圖,便能發現羅馬帝國版圖存在許多薄弱點:在多瑙河與亞得裡亞海相距大約200英裡的區域(現在的波斯尼亞和塞爾維亞),河流形成了一個方形的凹角。
由于羅馬的海上交通管理欠佳,這片200英裡的土地是連接羅馬帝國西部拉丁語區與東部希臘語區的重要樞紐。
然而,多瑙河的這一凹角地區遭遇野蠻民族的入侵最為頻繁,一旦他們突破這裡,帝國将不可避免地被分為兩個部分。
當時的羅馬帝國已經喪失了往日的強盛,無法出兵重新征服達契亞。
到君士坦丁大帝掌權時,國力已經大不如前。
他雖勤于治國且聰慧過人,但也隻能将哥特人從重要的巴爾幹地區擊退,無法将羅馬疆界再次擴張至多瑙河彼岸。
然而,當時最困擾他的不是外患,而是内憂。
面對帝國逐漸衰落的精神面貌,他試圖借助基督教的凝聚力和道德感讓自己的子民團結起來。
他下令在達達尼爾海峽附近的拜占庭建立一座新首都,作為羅馬帝國的永久性首都。
但直到他去世,這座城市都沒有建成。
随後,為了紀念他,拜占庭改名為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大帝在去世前與汪達爾人達成了一項重要的協議。
汪達爾人在哥特人的壓迫下主動請求加入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大帝應允了他們的要求,并賜予他們潘諾尼亞(今屬于多瑙河以西的匈牙利)的土地。
他們的士兵也成了名義上的羅馬軍團,但仍然由他們自己的軍官指揮,羅馬未能将這個軍團納入麾下。
君士坦丁大帝一生都忙于重振羅馬帝國,但在他去世後不久,西哥特人便突破了羅馬邊界,甚至兵臨君士坦丁堡。
他們在阿德裡安堡擊敗了東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斯,并在如今的保加利亞一帶建立定居點,就如汪達爾人在潘諾尼亞建立定居點一樣。
他們雖在名義上臣服于羅馬帝國,但實際上,他們才是征服者。
公元379年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由狄奧多西大帝掌權,在此期間帝國的領土範圍大體上沒有變化。
此時,羅馬在意大利和潘諾尼亞的軍隊由汪達爾人斯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