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早期羅馬帝國的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羅馬帝國建于公元前2世紀,自奧古斯都·恺撒起兩個世紀以來都在和平與安定中蓬勃發展。
在講述這樣一個帝國如何陷入混亂并分崩離析之前,我們有必要先關注一下在這個偉大的帝國中生活的平民百姓。
那時距今雖已有2000多年之久,但無論是盛世太平的漢朝還是和平安甯的羅馬帝國,百姓的生活都與我們今天的生活越來越接近。
當時,西方世界已經普遍使用錢币。
世俗社會裡産生了新的階層,他們擁有獨立的财産,但既不是政府官員,也不是神父。
與此同時,公路和客棧的增加使得人們出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便利。
與公元前500年之前的世界相比,人們生活所涉足的範圍更加寬闊。
在此之前,生活在文明國度的人往往局限于一個地區或國家,或被一種傳統束縛,眼界十分狹窄。
那時,隻有遊牧民族可以四處經商和遊曆。
但是,羅馬統治下的廣大地區沒有形成統一的文明。
各地之間不僅存在巨大的文化和地域差異,文化不平等的現象也比比皆是,就像曾經受英國殖民統治的印度一樣。
在羅馬這片遼闊的疆域上,羅馬駐軍和殖民地随處可見,他們信奉羅馬衆神,并用拉丁語交流。
然而,在那些羅馬人沒有到來之前就已經建立的城鎮,人們的生活沒有太大的改變。
雖然它們在政治上從屬于羅馬帝國,但是大多數的事務由自己管理,甚至在一段時期内,人們還繼續沿用自己的方式崇拜自己的神靈。
事實上,拉丁語從未在希臘、小亞細亞、埃及和古希臘東部盛行過,那些地區的人們仍舊在使用希臘語。
後來成為使徒保羅的塔爾蘇斯人掃羅雖然是猶太裔羅馬公民,但是他仍然使用希臘語而不是希伯來語來交流和寫作。
帕提亞王朝雖然推翻了亞曆山大帝國從波斯分裂出來的塞琉古王朝,而且其所處位置也遠在羅馬帝國邊界之外,但希臘語仍然是宮廷的官方語言。
盡管迦太基遭到了毀滅,但在西班牙的某些地區和北非,迦太基語仍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
比如塞維利亞,這座早在羅馬存在之前就已然十分繁榮的城市,雖然有許多羅馬老兵駐紮在其幾英裡外的伊塔裡加,但它仍一直保留着閃米特女神的信仰,閃米特語言也流傳了好幾代人。
再比如,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于公元193年至211年擔任羅馬皇帝,他一直都以迦太基語為母語,後來才重新學習了拉丁語。
據史料記載,他的姐姐就從未學過拉丁語,一直用迦太基語進行日常交流。
不過,高盧、不列颠、達契亞(現在大緻為羅馬尼亞)、潘諾尼亞(多瑙河以南的匈牙利)這些地方,在羅馬人到來之前還沒有建立城市和寺廟,也沒有特定文化,很輕易就被羅馬帝國&ldquo拉丁化&rdquo。
在羅馬的統治下,這些地方開始步入文明社會,創造了一個個以拉丁語為主導的城鎮。
這些地方開始信奉羅馬神靈,并遵循羅馬的習俗。
後來拉丁語演化出了許多分支,比如羅馬尼亞語、意大利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由此可見拉丁語和羅馬習俗在當時是多麼普及。
此外,就連非洲西北部最終也變成了拉丁語區。
但是,埃及、希臘和羅馬帝國東部的其他地區從未被拉丁化,人們在文化和精神上仍然保持着埃及和希臘傳統。
在羅馬,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甚至把希臘語當作紳士的語言學習。
所以,相比于拉丁語,人們更喜歡希臘文學和文化。
在羅馬這個多元化的帝國中,生産和商業的方式自然也多種多樣,但各個定居點的産業仍以農業為主。
我們之前已經介紹過,在羅馬共和國早期,身強體健的自由農民曾是農業勞作的支柱,但是在布匿戰争之後,他們就被奴隸勞力取代了。
希臘世界曾有着各種各樣的耕種模式,既有田園牧歌式的耕作模式(每位自由公民用自己的雙手辛勤勞作),也有斯巴達的耕作模式(斯巴達人認為從事農業是一種恥辱,因此他們将農業交給奴隸階級的希洛人經營)。
但那些耕種模式已成為過去時,在整個希臘化世界中,莊園制度和奴隸群體勞作逐漸成為主流模式。
這些奴隸有的是被俘虜來的,有的一出生就是奴隸。
他們講着不同的語言,彼此之間無法相互理解,内部缺乏團結,因此沒有反抗壓迫的意識。
他們不會讀書寫字,也沒學過任何知識,更沒有享受過任何權利。
他們盡管占據了國家人口的大多數,卻從未成功地發動過暴動。
公元前1世紀的斯巴達克斯暴動,雖然主角是奴隸,但這些奴隸比較特殊,他們是被專門訓練成角鬥士的奴隸。
在羅馬共和國後期到羅馬帝國早期,意大利的農民受盡了屈辱,晚上主人把他們拴住,以防逃脫;或者剃掉一半的頭發,使其逃之無門。
他們沒有妻子,還經常被主人虐待,甚至慘遭殺害。
奴隸主還可以随意賣掉奴隸,讓他們在競技場上與野獸搏鬥。
但如
在講述這樣一個帝國如何陷入混亂并分崩離析之前,我們有必要先關注一下在這個偉大的帝國中生活的平民百姓。
那時距今雖已有2000多年之久,但無論是盛世太平的漢朝還是和平安甯的羅馬帝國,百姓的生活都與我們今天的生活越來越接近。
當時,西方世界已經普遍使用錢币。
世俗社會裡産生了新的階層,他們擁有獨立的财産,但既不是政府官員,也不是神父。
與此同時,公路和客棧的增加使得人們出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便利。
與公元前500年之前的世界相比,人們生活所涉足的範圍更加寬闊。
在此之前,生活在文明國度的人往往局限于一個地區或國家,或被一種傳統束縛,眼界十分狹窄。
那時,隻有遊牧民族可以四處經商和遊曆。
但是,羅馬統治下的廣大地區沒有形成統一的文明。
各地之間不僅存在巨大的文化和地域差異,文化不平等的現象也比比皆是,就像曾經受英國殖民統治的印度一樣。
在羅馬這片遼闊的疆域上,羅馬駐軍和殖民地随處可見,他們信奉羅馬衆神,并用拉丁語交流。
然而,在那些羅馬人沒有到來之前就已經建立的城鎮,人們的生活沒有太大的改變。
雖然它們在政治上從屬于羅馬帝國,但是大多數的事務由自己管理,甚至在一段時期内,人們還繼續沿用自己的方式崇拜自己的神靈。
事實上,拉丁語從未在希臘、小亞細亞、埃及和古希臘東部盛行過,那些地區的人們仍舊在使用希臘語。
後來成為使徒保羅的塔爾蘇斯人掃羅雖然是猶太裔羅馬公民,但是他仍然使用希臘語而不是希伯來語來交流和寫作。
帕提亞王朝雖然推翻了亞曆山大帝國從波斯分裂出來的塞琉古王朝,而且其所處位置也遠在羅馬帝國邊界之外,但希臘語仍然是宮廷的官方語言。
盡管迦太基遭到了毀滅,但在西班牙的某些地區和北非,迦太基語仍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
比如塞維利亞,這座早在羅馬存在之前就已然十分繁榮的城市,雖然有許多羅馬老兵駐紮在其幾英裡外的伊塔裡加,但它仍一直保留着閃米特女神的信仰,閃米特語言也流傳了好幾代人。
再比如,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于公元193年至211年擔任羅馬皇帝,他一直都以迦太基語為母語,後來才重新學習了拉丁語。
據史料記載,他的姐姐就從未學過拉丁語,一直用迦太基語進行日常交流。
不過,高盧、不列颠、達契亞(現在大緻為羅馬尼亞)、潘諾尼亞(多瑙河以南的匈牙利)這些地方,在羅馬人到來之前還沒有建立城市和寺廟,也沒有特定文化,很輕易就被羅馬帝國&ldquo拉丁化&rdquo。
在羅馬的統治下,這些地方開始步入文明社會,創造了一個個以拉丁語為主導的城鎮。
這些地方開始信奉羅馬神靈,并遵循羅馬的習俗。
後來拉丁語演化出了許多分支,比如羅馬尼亞語、意大利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由此可見拉丁語和羅馬習俗在當時是多麼普及。
此外,就連非洲西北部最終也變成了拉丁語區。
但是,埃及、希臘和羅馬帝國東部的其他地區從未被拉丁化,人們在文化和精神上仍然保持着埃及和希臘傳統。
在羅馬,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甚至把希臘語當作紳士的語言學習。
所以,相比于拉丁語,人們更喜歡希臘文學和文化。
在羅馬這個多元化的帝國中,生産和商業的方式自然也多種多樣,但各個定居點的産業仍以農業為主。
我們之前已經介紹過,在羅馬共和國早期,身強體健的自由農民曾是農業勞作的支柱,但是在布匿戰争之後,他們就被奴隸勞力取代了。
希臘世界曾有着各種各樣的耕種模式,既有田園牧歌式的耕作模式(每位自由公民用自己的雙手辛勤勞作),也有斯巴達的耕作模式(斯巴達人認為從事農業是一種恥辱,因此他們将農業交給奴隸階級的希洛人經營)。
但那些耕種模式已成為過去時,在整個希臘化世界中,莊園制度和奴隸群體勞作逐漸成為主流模式。
這些奴隸有的是被俘虜來的,有的一出生就是奴隸。
他們講着不同的語言,彼此之間無法相互理解,内部缺乏團結,因此沒有反抗壓迫的意識。
他們不會讀書寫字,也沒學過任何知識,更沒有享受過任何權利。
他們盡管占據了國家人口的大多數,卻從未成功地發動過暴動。
公元前1世紀的斯巴達克斯暴動,雖然主角是奴隸,但這些奴隸比較特殊,他們是被專門訓練成角鬥士的奴隸。
在羅馬共和國後期到羅馬帝國早期,意大利的農民受盡了屈辱,晚上主人把他們拴住,以防逃脫;或者剃掉一半的頭發,使其逃之無門。
他們沒有妻子,還經常被主人虐待,甚至慘遭殺害。
奴隸主還可以随意賣掉奴隸,讓他們在競技場上與野獸搏鬥。
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