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羅馬和中國

關燈
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世紀,人類文明進入一個全新的紀元。

    世界關注的中心不再是美索不達米亞和地中海東部地區。

    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與埃及雖然繁榮依舊,人口衆多,但不再主導着世界的發展方向。

    随着羅馬帝國和中國兩個強大國度的崛起,權力的重心逐漸向東、西方轉移。

    由于距離本國太遠,羅馬帝國的勢力範圍延伸到幼發拉底河之後,就不再繼續擴張。

    幼發拉底河對岸的印度領土曾經由波斯和塞琉古王朝統治,現在已改朝換代,由其他新興的君主占領。

    當時,中國的秦始皇已經駕崩,漢朝推翻了秦朝,将其勢力擴大到青藏高原地區,并沿着帕米爾地區的高山走勢,一直延伸至中亞地區。

    但同樣由于地理位置所限,漢朝擴張到這裡也就不再繼續了。

     當時,漢朝擁有世界上最優秀、最為文明且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政治制度。

    鼎盛時期,它的疆域範圍以及人口都遠超羅馬帝國。

    那時,羅馬帝國與漢朝雖同處一個世界,但幾乎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因此雙方能夠在同一時期相安無事地發展。

    再加上海上和陸地交通方式有限,所以兩國之間沒有發生過正面的沖突。

     但是,兩國之間仍然以一種特有的方式相互影響,而且這對位于它們之間的中亞與印度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比如,當時駱駝商隊穿過波斯地區往返兩地,海上也有商隊穿過印度洋和紅海開展貿易。

    再比如,公元前66年,龐培率領一支羅馬軍隊,沿着亞曆山大大帝的足迹向裡海東部海岸進軍;公元97年,班超率領漢朝的遠征軍到達裡海,派出了使節探查羅馬帝國的勢力。

    盡管如此,歐洲與東亞這兩個偉大的國度真正開始相互了解并開展直接交流,也是幾百年之後的事情了。

     兩大帝國以北的地區都是未經開墾的荒野地帶。

    今天德國所在的地區在當時還是一片廣袤無邊的森林,範圍一直延伸到俄羅斯境内。

    在這片森林之中生活着身形龐大的野牛,個别的體形堪比大象。

    當時,亞洲山區的北部盡是沙漠、大草原、森林和凍土;而亞洲高地的東部則是廣闊的中國東北平原。

    自古以來,從俄羅斯南部到中亞,一直延伸到中國東北的大片區域,氣候都相當極端。

    幾個世紀以來,這些地區由于降水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變得非常不适合人類居住。

    雨水充足的時候,這些地方牧草很茂盛,十分适合耕種;但之後氣候可能會變得異常幹燥,旱災頻發,使得這片區域再次變成不毛之地。

     在這片原始荒野的西部,也就是從德國森林到俄羅斯南部和土耳其斯坦,以及從哥德蘭到阿爾卑斯山的區域,是北歐民族和雅利安民族的發源地。

    而東部則是蒙古高原的草原地帶和沙漠,是匈奴人、蒙古人、鞑靼人和突厥人的發源地。

    這些民族在語言、種族和生活方式上都十分相似。

    正如北歐人民的不斷南遷威脅着發展中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地中海沿岸文明一樣,匈奴部落中過剩的人口也開始以流浪者、掠奪者和征服者的身份湧入漢朝境内并過上定居的生活。

    在北方,豐年的時候人口增加;一旦缺少草料,或牲畜因瘟疫減産,好戰部落就會因缺少食物而大舉向南入侵。

     曾有一度,這兩個強大帝國不僅能夠抵禦蠻夷入侵,還能在保持帝國和平安定的同時開疆擴土。

    中國漢朝強大的勢力不斷從華北向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