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孔子和老子
關燈
小
中
大
主。
遺憾的是,他雖然曾遇到了賢明仁愛的君主,但最後皆因朝廷官員的讒言佞語而使改革提議落空。
有趣的是,一個半世紀後,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試圖尋找一位君王,不過比較幸運的是,他得到了西西裡錫拉庫薩城國王狄俄尼索斯的賞識,成為國王的顧問。
最終,孔子因懷才不遇逝去。
臨終前他曾感慨道:&ldquo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
&rdquo他在遲暮失意之時一定沒有想到,他的思想和學說對後人的影響是如此之大,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後世把他的學說儒教與佛教、老子的道教并稱為&ldquo三教&rdquo。
&ldquo君子之道&rdquo乃儒家思想的宗旨。
釋迦牟尼注重内心的&ldquo無我&rdquo,希臘人重視對客觀知識的探求,猶太人側重正義的施行,而儒家思想則看重個人的品性修為。
在所有聖賢之師中,孔子是最富社會公德觀的一位。
他關心社會動亂和百姓疾苦,希望人人都擁有高尚的德行,世界也變得美好。
他主張把人們的行為最大限度地置于禮的約束之下,重新制定合理穩定的社會規則。
孔子發現在中國北方,這種形态正在逐漸發展形成,君子彬彬有禮,富有公德心且嚴于律己。
老子曾擔任周朝的守藏室史,與孔子的學說相比,老子的學說更加神秘、玄妙,難以捉摸。
老子認為,人應當棄奢從簡,摒棄外在的享受和對權勢的追逐,追求内心的甯靜和簡樸的生活。
他留給後世的作品風格簡約,但也晦澀難懂,像謎一樣讓人捉摸不透。
老子死後,他的學說遭遇了與釋迦牟尼的教義同樣的命運,被歪曲、篡改和蒙上神秘的色彩,還摻雜了複雜、超然的迷信思想。
中國同印度的情況一樣,新的思想總要與那些在人類幼年時期産生的原始思想和怪誕傳說鬥争一番,後者繼而還會給前者抹上怪異、迂腐和荒誕的色彩。
現如今在中國,佛教和老子的道教都是包含出家人、廟宇、祭祀等元素的宗教,雖然思想上不同于古埃及和蘇美爾的宗教理念,但是在形式上仍保留着相同的祭祀風俗。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後世并沒有被歪曲解讀,原因是它的教義内容十分有限且簡單明了。
就思想和精神而言,生活在中國北方黃河流域的人很多信仰儒教;而生活在南方長江流域的人則更信奉道教。
因此,從那個年代開始,中國國内事務就出現了以北京為首的北方精神與以南京為首的南方精神的交鋒,前者正統、守舊且秉直,後者則富有懷疑精神、浪漫、随意和務實。
公元前6世紀,中國分裂割據局面達到了極緻。
周朝日漸衰落,國威不再,老子深感政局動蕩,便辭去官職,隐居山林之中。
北方的秦國、晉國以及長江流域好戰的楚國掌控了當時的局勢。
春秋後期在諸侯争霸過程中,秦國與晉國結成了同盟,一同擊敗了楚國;之後,晉國與楚國進行了弭兵會盟,争霸戰争暫時停止,天下得以安甯。
後來,秦國越來越強大。
到了印度阿育王執政時期,秦國國君莊襄王奪取了周朝的九鼎寶器,接管了周朝的國家政權。
公元前246年,莊襄王的兒子秦始皇即位,并于公元前220年(3)稱帝,成為中國曆史上&ldquo第一位統一中國的皇帝&rdquo。
秦始皇比亞曆山大大帝幸運得多,他在位時間長達37年之久。
秦始皇強有力的集權統治,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大一統局面和繁榮強盛時期。
之後,為了抵禦北方匈奴的入侵,秦始皇傾盡舉國之力修築了萬裡長城,這可是一項宏偉、浩大的工程。
*** (1)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老子生卒年不詳。
(2) 商朝滅亡時間應為公元前1046年,周朝的統治時間為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
(3) 事實上,秦始皇稱帝的時間應為公元前221年。
&mdash&mdash譯者注
遺憾的是,他雖然曾遇到了賢明仁愛的君主,但最後皆因朝廷官員的讒言佞語而使改革提議落空。
有趣的是,一個半世紀後,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試圖尋找一位君王,不過比較幸運的是,他得到了西西裡錫拉庫薩城國王狄俄尼索斯的賞識,成為國王的顧問。
最終,孔子因懷才不遇逝去。
臨終前他曾感慨道:&ldquo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
&rdquo他在遲暮失意之時一定沒有想到,他的思想和學說對後人的影響是如此之大,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後世把他的學說儒教與佛教、老子的道教并稱為&ldquo三教&rdquo。
&ldquo君子之道&rdquo乃儒家思想的宗旨。
釋迦牟尼注重内心的&ldquo無我&rdquo,希臘人重視對客觀知識的探求,猶太人側重正義的施行,而儒家思想則看重個人的品性修為。
在所有聖賢之師中,孔子是最富社會公德觀的一位。
他關心社會動亂和百姓疾苦,希望人人都擁有高尚的德行,世界也變得美好。
他主張把人們的行為最大限度地置于禮的約束之下,重新制定合理穩定的社會規則。
孔子發現在中國北方,這種形态正在逐漸發展形成,君子彬彬有禮,富有公德心且嚴于律己。
老子曾擔任周朝的守藏室史,與孔子的學說相比,老子的學說更加神秘、玄妙,難以捉摸。
老子認為,人應當棄奢從簡,摒棄外在的享受和對權勢的追逐,追求内心的甯靜和簡樸的生活。
他留給後世的作品風格簡約,但也晦澀難懂,像謎一樣讓人捉摸不透。
老子死後,他的學說遭遇了與釋迦牟尼的教義同樣的命運,被歪曲、篡改和蒙上神秘的色彩,還摻雜了複雜、超然的迷信思想。
中國同印度的情況一樣,新的思想總要與那些在人類幼年時期産生的原始思想和怪誕傳說鬥争一番,後者繼而還會給前者抹上怪異、迂腐和荒誕的色彩。
現如今在中國,佛教和老子的道教都是包含出家人、廟宇、祭祀等元素的宗教,雖然思想上不同于古埃及和蘇美爾的宗教理念,但是在形式上仍保留着相同的祭祀風俗。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後世并沒有被歪曲解讀,原因是它的教義内容十分有限且簡單明了。
就思想和精神而言,生活在中國北方黃河流域的人很多信仰儒教;而生活在南方長江流域的人則更信奉道教。
因此,從那個年代開始,中國國内事務就出現了以北京為首的北方精神與以南京為首的南方精神的交鋒,前者正統、守舊且秉直,後者則富有懷疑精神、浪漫、随意和務實。
公元前6世紀,中國分裂割據局面達到了極緻。
周朝日漸衰落,國威不再,老子深感政局動蕩,便辭去官職,隐居山林之中。
北方的秦國、晉國以及長江流域好戰的楚國掌控了當時的局勢。
春秋後期在諸侯争霸過程中,秦國與晉國結成了同盟,一同擊敗了楚國;之後,晉國與楚國進行了弭兵會盟,争霸戰争暫時停止,天下得以安甯。
後來,秦國越來越強大。
到了印度阿育王執政時期,秦國國君莊襄王奪取了周朝的九鼎寶器,接管了周朝的國家政權。
公元前246年,莊襄王的兒子秦始皇即位,并于公元前220年(3)稱帝,成為中國曆史上&ldquo第一位統一中國的皇帝&rdquo。
秦始皇比亞曆山大大帝幸運得多,他在位時間長達37年之久。
秦始皇強有力的集權統治,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大一統局面和繁榮強盛時期。
之後,為了抵禦北方匈奴的入侵,秦始皇傾盡舉國之力修築了萬裡長城,這可是一項宏偉、浩大的工程。
*** (1)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老子生卒年不詳。
(2) 商朝滅亡時間應為公元前1046年,周朝的統治時間為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
(3) 事實上,秦始皇稱帝的時間應為公元前221年。
&mdash&mdash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