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孔子和老子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再來介紹兩位聖人&mdash&mdash孔子和老子,他們生活在輝煌的公元前6世紀,正值人類曆史的青春時期(1)。
本書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過多地介紹過中國古代的曆史,因為迄今為止我們對中國古代曆史仍不是很了解。
我們期待正在複興的新中國的探險家和考古學家,也能像19世紀的歐洲學者研究歐洲的古代史那樣徹底梳理出中國古代的曆史。
中國的原始文明始于日石文化,發祥于大河流域。
與埃及和蘇美爾文明一樣,中國的原始文明也具有日石文化的一般特征,他們以神廟為活動中心,君王和祭司也會在神廟裡舉行季節性的血祭儀式。
至于中國的城市生活,應該也與六七千年前的埃及和蘇美爾人以及1000年前中美洲的瑪雅人的生活十分相似。
如果說中國曆史上也曾出現過活人祭祀的話,那麼在最早的曆史記載開始之前就已經被動物祭祀所代替。
早在公元前1000年前,中國就已經出現了象形文字。
歐洲和西亞的原始文明常常遭遇沙漠和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同樣地,原始的中國文明也屢遭北方邊境大批遊牧民族的侵擾。
這些遊牧民族與曆史上所稱的匈奴人、蒙古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在語言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處。
他們不斷分化、合并,就像北歐和中亞的日耳曼民族那樣,但是這種變化隻是稱謂上的,實質上并沒有什麼不同。
這些蒙古系的遊牧民族比北歐日耳曼民族更早擁有馬匹,而且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他們就已經在阿爾泰山脈一帶發現了鐵。
與西方曆史的情況一樣,這些來自東方的遊牧民族也會一次又一次地實現政治上的統一,成為某個文明地區的征服者、統治者以及複興者。
其實很有可能,中國最早的文明根本就不是蒙古人種文明,就像歐洲和西亞最早的文明不是日耳曼文明或閃米特文明一樣。
在很大程度上,中國最早的文明是棕色人種文明,與早期的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以及達羅毗荼文明屬于同類,隻是當中國開始有曆史記載時,中國文明就已經出現了民族征服與民族融合。
但不管怎樣,我們發現到了公元前1750年,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由衆多諸侯國和城邦組成的龐大體系,彼此間結成了松散的聯盟,定時或不定時地向他們共同擁戴的&ldquo天子&rdquo進貢。
商朝于公元前1125年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周朝(2)。
這一時期,中國仍然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統一國家,各諸侯國之間依舊是松散的狀态,即便是到了與印度阿育王和埃及托勒密王朝同一時期,也仍是如此。
在周朝漫長的統治期内,中國走向了分裂割據的狀态。
彼時匈奴南侵,建立了自己的屬國;各地諸侯紛紛割據,不再向天子進貢。
據中國一位權威學者說,在公元前6世紀,中國的疆域上分裂出了五六千個獨立的小國,這一時期被稱作&ldquo春秋戰國時期&rdquo。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群雄并起,諸侯割據,但是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沒有因此停滞,反而出現了百家争鳴、百花齊放的現象。
當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中國曆史時,會發現中國也有自己的米利都、雅典、帕加馬和馬其頓。
但由于目前我們對中國割據時期的曆史了解得還不夠充分,并不能把一個完整連貫的故事呈現在大家面前,因此在此僅簡單概括一下當時的局勢。
似乎越是動蕩不安的社會局勢,就越能催生出先進思想。
如同希臘在四分五裂的年代出現哲學家,猶太人在遭受亡國被俘虜時有了先知一樣,中國在割據時期也湧現出許多哲學家和思想家。
孔子便是其中之一,他出身魯國貴族之家,在朝廷中擔任要職。
或許是出于與希臘人極為相似的沖動,孔子開設了一所學校,專門探求和傳授知識。
春秋末期,中國處于法律缺失而社會無序的狀态,孔子為此深感痛心。
他懷揣着仁政法治的治國理想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周遊列國,以尋求一位可以踐行其立法和教育思想的君
本書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過多地介紹過中國古代的曆史,因為迄今為止我們對中國古代曆史仍不是很了解。
我們期待正在複興的新中國的探險家和考古學家,也能像19世紀的歐洲學者研究歐洲的古代史那樣徹底梳理出中國古代的曆史。
中國的原始文明始于日石文化,發祥于大河流域。
與埃及和蘇美爾文明一樣,中國的原始文明也具有日石文化的一般特征,他們以神廟為活動中心,君王和祭司也會在神廟裡舉行季節性的血祭儀式。
至于中國的城市生活,應該也與六七千年前的埃及和蘇美爾人以及1000年前中美洲的瑪雅人的生活十分相似。
如果說中國曆史上也曾出現過活人祭祀的話,那麼在最早的曆史記載開始之前就已經被動物祭祀所代替。
早在公元前1000年前,中國就已經出現了象形文字。
歐洲和西亞的原始文明常常遭遇沙漠和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同樣地,原始的中國文明也屢遭北方邊境大批遊牧民族的侵擾。
這些遊牧民族與曆史上所稱的匈奴人、蒙古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在語言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處。
他們不斷分化、合并,就像北歐和中亞的日耳曼民族那樣,但是這種變化隻是稱謂上的,實質上并沒有什麼不同。
這些蒙古系的遊牧民族比北歐日耳曼民族更早擁有馬匹,而且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他們就已經在阿爾泰山脈一帶發現了鐵。
與西方曆史的情況一樣,這些來自東方的遊牧民族也會一次又一次地實現政治上的統一,成為某個文明地區的征服者、統治者以及複興者。
其實很有可能,中國最早的文明根本就不是蒙古人種文明,就像歐洲和西亞最早的文明不是日耳曼文明或閃米特文明一樣。
在很大程度上,中國最早的文明是棕色人種文明,與早期的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以及達羅毗荼文明屬于同類,隻是當中國開始有曆史記載時,中國文明就已經出現了民族征服與民族融合。
但不管怎樣,我們發現到了公元前1750年,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由衆多諸侯國和城邦組成的龐大體系,彼此間結成了松散的聯盟,定時或不定時地向他們共同擁戴的&ldquo天子&rdquo進貢。
商朝于公元前1125年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周朝(2)。
這一時期,中國仍然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統一國家,各諸侯國之間依舊是松散的狀态,即便是到了與印度阿育王和埃及托勒密王朝同一時期,也仍是如此。
在周朝漫長的統治期内,中國走向了分裂割據的狀态。
彼時匈奴南侵,建立了自己的屬國;各地諸侯紛紛割據,不再向天子進貢。
據中國一位權威學者說,在公元前6世紀,中國的疆域上分裂出了五六千個獨立的小國,這一時期被稱作&ldquo春秋戰國時期&rdquo。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群雄并起,諸侯割據,但是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沒有因此停滞,反而出現了百家争鳴、百花齊放的現象。
當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中國曆史時,會發現中國也有自己的米利都、雅典、帕加馬和馬其頓。
但由于目前我們對中國割據時期的曆史了解得還不夠充分,并不能把一個完整連貫的故事呈現在大家面前,因此在此僅簡單概括一下當時的局勢。
似乎越是動蕩不安的社會局勢,就越能催生出先進思想。
如同希臘在四分五裂的年代出現哲學家,猶太人在遭受亡國被俘虜時有了先知一樣,中國在割據時期也湧現出許多哲學家和思想家。
孔子便是其中之一,他出身魯國貴族之家,在朝廷中擔任要職。
或許是出于與希臘人極為相似的沖動,孔子開設了一所學校,專門探求和傳授知識。
春秋末期,中國處于法律缺失而社會無序的狀态,孔子為此深感痛心。
他懷揣着仁政法治的治國理想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周遊列國,以尋求一位可以踐行其立法和教育思想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