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釋迦牟尼
關燈
小
中
大
多智者隐居在那裡,他們栖身岩洞之内,需要簡單的生活用品時就進城采買,并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把他們的知識傳授給虛心登門拜訪的求知者。
喬達摩對那個時代的所有玄學都十分精通,因此,隐居的智者給出的解答并不能滿足他。
在印度,人們一直相信通過齋戒、禁眠和自我折磨這類苦行方式可以獲得能力與知識。
于是,喬達摩帶着5個一起修行的同伴來到了深山老林,在那裡齋戒和苦修。
他的名字如雷貫耳,名聲迅速在衆人間傳開。
然而,這種苦行并沒有讓他體會到悟出真理的感覺。
有一天,他的身體十分虛弱,但他還是在山林中來回踱步,苦思冥想。
突然他暈倒在地,失去了知覺,當他醒來之後,瞬間認識到這種略帶巫術性質的修煉之道是多麼荒謬。
之後他便開始正常進食,也不再繼續苦行修煉,這讓與他一起修行的同伴感到十分驚駭。
此時的喬達摩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一個人要想追求真理,必須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大腦。
他的這種觀念與當時整個印度普遍受教的觀念完全不同,信仰他的門徒也因此離他而去,帶着憂郁的心情回到了貝拿勒斯。
但是喬達摩并沒有放棄,而是獨自踏上了探索真理的旅程。
人們在解決重大且複雜的問題時,進程總是十分緩慢,在靈光閃現突然找到解決方法之前,人們幾乎察覺不到之前取得的任何進展。
對喬達摩而言,情況也是如此。
有一天,喬達摩在河邊的菩提樹下吃東西時,突然悟到了生死之源和滅苦之法。
據說他當時整天整夜都在沉思冥想,最後,他終于起身把領悟到的生命意義傳授于世人。
喬達摩随後來到了貝拿勒斯,找回了那些曾棄他而去的門徒,并把自己新的感悟傳授給他們。
他還在貝拿勒斯的王家鹿林修建屋舍和傳道園,以便更多的人來這裡尋求真知。
喬達摩的傳道始于對自我的反省:&ldquo作為一個幸運的年輕人,為什麼我沒有感到百分百的快樂?&rdquo這個問題與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在研究宇宙問題時所展現出的坦率無我的外在求知欲,以及希伯來先知給予希伯來人心靈的無私教化,在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
喬達摩這位印度傳道士沒有忘卻自我,而是專注于自我,并試圖擺脫自我。
在他看來,所有的苦難皆起于個人的貪婪欲望。
如果人不能戰勝欲望,那麼他的生命将是痛苦的,結局也是悲哀的。
喬達摩認為,人類的貪欲可以分為三類,它們都是邪惡的。
第一類是食欲、貪婪以及一切形式的感官享受;第二類是利己和長生不老的欲望;第三類則是對功名利祿的渴望。
隻有戰勝這些欲望,人類才能徹底從苦難與懊惱中解脫出來。
當這些欲望被戰勝時,人類的心靈就能歸于甯靜,達到至善的涅槃境界。
這些就是釋迦牟尼教義的宗旨。
這種玄妙、形而上的思想不易理解,尤其與希臘教導人無畏地探求真知以及希伯來勸誡人們敬畏上帝、實現正義的思想相比時更顯得如此。
就連喬達摩的直系弟子都無法參透其中的真正意義,也難怪當他的個人影響力消退之後,他的教義就被曲解了。
當時,在印度,人們普遍相信,智者每隔一段很長的時間就會降臨人間,化為肉身,此人便成了佛陀。
釋迦牟尼的弟子宣稱釋迦牟尼就是佛陀本身,也是最後的佛陀,盡管并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釋迦牟尼本人曾經接受過這個尊号。
在釋迦牟尼善終之前,民間流傳着許多關于他的傳說。
與道德教義相比,人們更喜于接受傳說故事,釋迦牟尼因此便成為一個傳奇。
不過,釋迦牟尼确實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很多實質性的精神文化。
對于芸芸衆生而言,如果涅槃過于高深和微妙,人們會争先恐後地将釋迦牟尼的一生編織成神話,這并非一種即興而為,因為世人就此可以了解到釋迦牟尼教義的&ldquo八正道&rdquo,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 (1) 釋迦牟尼生活在公元前563年到公元前483年。
喬達摩對那個時代的所有玄學都十分精通,因此,隐居的智者給出的解答并不能滿足他。
在印度,人們一直相信通過齋戒、禁眠和自我折磨這類苦行方式可以獲得能力與知識。
于是,喬達摩帶着5個一起修行的同伴來到了深山老林,在那裡齋戒和苦修。
他的名字如雷貫耳,名聲迅速在衆人間傳開。
然而,這種苦行并沒有讓他體會到悟出真理的感覺。
有一天,他的身體十分虛弱,但他還是在山林中來回踱步,苦思冥想。
突然他暈倒在地,失去了知覺,當他醒來之後,瞬間認識到這種略帶巫術性質的修煉之道是多麼荒謬。
之後他便開始正常進食,也不再繼續苦行修煉,這讓與他一起修行的同伴感到十分驚駭。
此時的喬達摩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一個人要想追求真理,必須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大腦。
他的這種觀念與當時整個印度普遍受教的觀念完全不同,信仰他的門徒也因此離他而去,帶着憂郁的心情回到了貝拿勒斯。
但是喬達摩并沒有放棄,而是獨自踏上了探索真理的旅程。
人們在解決重大且複雜的問題時,進程總是十分緩慢,在靈光閃現突然找到解決方法之前,人們幾乎察覺不到之前取得的任何進展。
對喬達摩而言,情況也是如此。
有一天,喬達摩在河邊的菩提樹下吃東西時,突然悟到了生死之源和滅苦之法。
據說他當時整天整夜都在沉思冥想,最後,他終于起身把領悟到的生命意義傳授于世人。
喬達摩随後來到了貝拿勒斯,找回了那些曾棄他而去的門徒,并把自己新的感悟傳授給他們。
他還在貝拿勒斯的王家鹿林修建屋舍和傳道園,以便更多的人來這裡尋求真知。
喬達摩的傳道始于對自我的反省:&ldquo作為一個幸運的年輕人,為什麼我沒有感到百分百的快樂?&rdquo這個問題與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在研究宇宙問題時所展現出的坦率無我的外在求知欲,以及希伯來先知給予希伯來人心靈的無私教化,在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
喬達摩這位印度傳道士沒有忘卻自我,而是專注于自我,并試圖擺脫自我。
在他看來,所有的苦難皆起于個人的貪婪欲望。
如果人不能戰勝欲望,那麼他的生命将是痛苦的,結局也是悲哀的。
喬達摩認為,人類的貪欲可以分為三類,它們都是邪惡的。
第一類是食欲、貪婪以及一切形式的感官享受;第二類是利己和長生不老的欲望;第三類則是對功名利祿的渴望。
隻有戰勝這些欲望,人類才能徹底從苦難與懊惱中解脫出來。
當這些欲望被戰勝時,人類的心靈就能歸于甯靜,達到至善的涅槃境界。
這些就是釋迦牟尼教義的宗旨。
這種玄妙、形而上的思想不易理解,尤其與希臘教導人無畏地探求真知以及希伯來勸誡人們敬畏上帝、實現正義的思想相比時更顯得如此。
就連喬達摩的直系弟子都無法參透其中的真正意義,也難怪當他的個人影響力消退之後,他的教義就被曲解了。
當時,在印度,人們普遍相信,智者每隔一段很長的時間就會降臨人間,化為肉身,此人便成了佛陀。
釋迦牟尼的弟子宣稱釋迦牟尼就是佛陀本身,也是最後的佛陀,盡管并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釋迦牟尼本人曾經接受過這個尊号。
在釋迦牟尼善終之前,民間流傳着許多關于他的傳說。
與道德教義相比,人們更喜于接受傳說故事,釋迦牟尼因此便成為一個傳奇。
不過,釋迦牟尼确實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很多實質性的精神文化。
對于芸芸衆生而言,如果涅槃過于高深和微妙,人們會争先恐後地将釋迦牟尼的一生編織成神話,這并非一種即興而為,因為世人就此可以了解到釋迦牟尼教義的&ldquo八正道&rdquo,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 (1) 釋迦牟尼生活在公元前563年到公元前4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