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釋迦牟尼

關燈
現在,讓我們把人類曆史推回到3個世紀前,講述一位偉大導師的故事,他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整個亞洲的宗教思想與宗教情感,他就是釋迦牟尼。

    當以賽亞向巴比倫的猶太人發出預言之時,當赫拉克利特在以弗所探究事物的本質之時,釋迦牟尼也開始在印度貝拿勒斯向他的信徒傳道。

    他們雖都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1),卻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公元前6世紀的确是人類曆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世界各個角落(包括後面我們将要介紹的中國)的人們在思想精神領域都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膽量與勇氣,他們從王權、祭司與血祭的傳統中覺醒,開始探求人類最為深刻的問題。

    人類從這個時候開始,結束了長達2萬年的童年時期,正式邁入青少年階段。

     印度早期的曆史至今依然鮮為人知。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一個說着雅利安語的民族從西北部地區來到印度,曾一次或者數次入侵印度。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把自己的語言和傳統習俗傳播到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地區。

    印度梵語就是由雅利安語演化而來的。

    這些入侵者在占領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之後,發現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着一個深色皮膚的民族,他們的文明更為繁盛,但意志卻稍顯薄弱。

    這個民族與希臘和波斯的入侵者不一樣,他們不與外人交往,顯得十分冷漠。

    當曆史學家在腦中開始對印度曆史有了大緻的輪廓之時,印度社會就已經實行階層分化,各個階層又分化成不同的等級,不同等級之間不能一起進餐,不能通婚,也不能自由交往。

    這種階層分化逐漸演變成&ldquo種姓制度&rdquo,貫穿于印度的整個曆史,這也使得印度民族與可以自由通婚的歐洲民族和蒙古草原遊牧民族區分開來。

    印度社會實際上就是一個由不同階層團體構成的大團體。

     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的俗名)出生于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一個皇族家庭,在19歲時娶了他的漂亮表妹為妻,過着優越、無憂無慮的生活。

    那時的他在陽光明媚的花園和郁郁蔥蔥的林間嬉戲玩耍,或者在良田中打獵消磨時光。

    然而,這種無憂無慮的生活方式并沒有令他感到滿足,也正是這種不滿足促使他必須有所作為。

    他覺得自己所過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生活,而隻是一個漫長無際的假期。

     他經常憂慮疾病與生死,深陷對世間千般幸福與百般苦難的思考之中。

    正當他為自己這種心境深深苦惱之時,遇到了一個雲遊四方的苦行僧。

    當時,印度已經有許多這樣的苦行僧,他們嚴守清規戒律,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于冥想和探讨宗教,追尋生命更深沉的含義。

    苦行僧的行為和思想影響了喬達摩,他開始有了追求這種生活方式的強烈欲望。

     據說當喬達摩正在考慮是否剃度為僧之時,他的妻子生下了第一個兒子,他知道後深深地歎息道:&ldquo這又是一個待解的結啊!&rdquo 當時,喬達摩在同族人的歡慶聲中回到了村莊。

    為了慶祝新生命的誕生,人們還舉行了盛大的宴會,載歌載舞。

    然而,喬達摩在半夜醒來時,内心卻感到十分痛苦,猶如一個人被告知家中房屋着火了那般。

    于是,他決定要立即擺脫這種漫無目的的生活。

    他輕手輕腳地走到妻子的卧室門口,借着油燈的微光,看見妻子在鮮花的簇擁下酣然入睡,懷中還抱着剛出生的兒子。

    他很想在離開前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抱抱自己的兒子,但是又怕把妻子吵醒,便就此作罷。

    喬達摩随即轉身離開,在皎潔月光的照耀下騎上馬離開了家。

     那天晚上,他騎馬走了很遠。

    第二天清晨,他已走出了家族的領地。

    他在河邊的沙灘上停下了馬,用自己随身攜帶的劍割下了發绺,把身上的飾物取下,托人将這些與自己的坐騎和佩劍一并送回了家中。

    他繼續往前走,途中遇見了一個衣衫褴褛的人,便與他交換了衣服。

    就這樣,喬達摩擺脫了一切世俗的糾纏,開始自由地追求自己的人生與理想。

    他一路南下,來到了隐士和傳道者的聚居地賓陀山脈的一處小山上。

    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