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早期的猶太人
關燈
小
中
大
現在我們可以來說一說希伯來人了。
希伯來人屬于閃米特民族,他們當時對世界的影響遠不如其對後世的影響大。
早在公元前1000年,他們就在猶太定居,之後一直把耶路撒冷當作首都。
希伯來人的曆史與南邊的埃及以及北邊的叙利亞、亞述和巴比倫等帝國緊密交織在一起,猶太也因此成為北邊國家通往埃及的必經之路。
希伯來人之所以在世界上享負盛名,是因為他們創作出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
它集箴言、詩歌、小說和政治言論于一體,既是一部法典,又是一部世界史、編年史和詩歌,它就是為後世所知的基督教《舊約》,即《希伯來聖經》。
這部作品于公元前5世紀或公元前4世紀問世。
《舊約》極有可能是在巴比倫完成首次編纂的。
我們在前面的章節已經講過,當亞述人在與米底人、波斯人和迦勒底人進行殊死搏鬥時,埃及法老尼科二世是如何趁機入侵亞述帝國的。
猶太國王約西亞率軍反抗,但不幸于公元前608年在美吉多戰役中戰敗而亡。
随後,猶大成為埃及的附屬國,而當巴比倫迦勒底新王尼布甲尼撒大帝把尼科二世趕回埃及境内後,尼科二世試圖通過在耶路撒冷建立傀儡政權,以實現對猶太國的控制。
但是,尼科二世的計謀并沒有得逞,猶太人殺死了巴比倫派去的官吏,于是他決定徹底瓦解這個長期以來一直挑撥埃及與北方帝國的小國家。
之後,耶路撒冷慘遭劫掠燒毀,幸存的猶太人則被當作戰俘押往巴比倫。
此後,這些猶太戰俘就一直居住在巴比倫,直到公元前538年居魯士占領巴比倫後,才将他們遣返回故土,并讓他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和廟宇。
在此之前,猶太人似乎并不是一個具有高度文明或者極具凝聚力的民族,他們當中隻有極少數人會識字和閱讀。
在他們的曆史上,似乎從未聽說有誰閱讀過《聖經》,直到約西亞時代,人們才第一次提到這本書。
淪為巴比倫囚虜期間,猶太人受到了文明的熏陶,也變得更加團結。
當再次回到耶路撒冷時,他們意識到了本國文學的重要性,逐漸變成了一個擁有強烈自我意識和政治覺悟的民族。
不過,那時的《聖經》似乎隻有《摩西五經》,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知的《舊約》的前5卷。
此外,他們還創作了許多獨立成篇的書籍,比如曆代志、贊美詩和箴言,這些後來與《摩西五經》一起合并成為《希伯來聖經》。
《聖經》開篇講述的是創世、亞當和夏娃以及洪水的故事,這些故事與巴比倫的傳說幾乎一樣,似乎就是所有閃米特民族共同信仰的一部分。
有關摩西和參孫的故事也與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的傳說極為相似。
但是,從亞伯拉罕的故事開始往後,《聖經》中的内容便更具猶太人的特色。
亞伯拉罕可能與巴比倫的漢谟拉比生活在同一時期,是實行族長制的閃米特族中的遊牧民。
我們在《聖經·創世記》一篇中可以讀到他流浪漂泊的故事、他子孫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淪為埃及俘虜的故事。
《聖經》上說,當亞伯拉罕遊曆到迦南時,上帝便把這片富饒的土地許諾給了他和他的子孫。
亞伯拉罕的子孫在埃及這片土地上逗留了許久,之後又在摩西的帶領下,在曠野中漂泊了50年。
在這一時期,亞伯拉罕的子孫發展壯大并分化成12個部落,然後在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300年,他們從阿拉伯沙漠向東入侵迦南。
不過,埃及的史料中并沒有關于摩西和迦南的情況,不管怎樣,他們除了占領了一些丘陵外,并沒有在這片上帝應允之地上取得其他方面的成功。
沿海地區掌控在新來的愛琴人和腓力斯丁人手中,迦南人并非這片區域的統治者。
愛琴人和腓力斯丁人建立的城市,包括加沙、迦特、阿什杜德、阿什凱隆和約帕,都成功抵擋了希伯來人的攻擊。
數代以來,亞伯拉罕的子孫默默無聞地生活在偏遠山區,經常與腓力斯丁人以及他們同族的摩押人、米甸人發生沖突。
我們可以在《舊約》的《士師記》
希伯來人屬于閃米特民族,他們當時對世界的影響遠不如其對後世的影響大。
早在公元前1000年,他們就在猶太定居,之後一直把耶路撒冷當作首都。
希伯來人的曆史與南邊的埃及以及北邊的叙利亞、亞述和巴比倫等帝國緊密交織在一起,猶太也因此成為北邊國家通往埃及的必經之路。
希伯來人之所以在世界上享負盛名,是因為他們創作出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
它集箴言、詩歌、小說和政治言論于一體,既是一部法典,又是一部世界史、編年史和詩歌,它就是為後世所知的基督教《舊約》,即《希伯來聖經》。
這部作品于公元前5世紀或公元前4世紀問世。
《舊約》極有可能是在巴比倫完成首次編纂的。
我們在前面的章節已經講過,當亞述人在與米底人、波斯人和迦勒底人進行殊死搏鬥時,埃及法老尼科二世是如何趁機入侵亞述帝國的。
猶太國王約西亞率軍反抗,但不幸于公元前608年在美吉多戰役中戰敗而亡。
随後,猶大成為埃及的附屬國,而當巴比倫迦勒底新王尼布甲尼撒大帝把尼科二世趕回埃及境内後,尼科二世試圖通過在耶路撒冷建立傀儡政權,以實現對猶太國的控制。
但是,尼科二世的計謀并沒有得逞,猶太人殺死了巴比倫派去的官吏,于是他決定徹底瓦解這個長期以來一直挑撥埃及與北方帝國的小國家。
之後,耶路撒冷慘遭劫掠燒毀,幸存的猶太人則被當作戰俘押往巴比倫。
此後,這些猶太戰俘就一直居住在巴比倫,直到公元前538年居魯士占領巴比倫後,才将他們遣返回故土,并讓他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和廟宇。
在此之前,猶太人似乎并不是一個具有高度文明或者極具凝聚力的民族,他們當中隻有極少數人會識字和閱讀。
在他們的曆史上,似乎從未聽說有誰閱讀過《聖經》,直到約西亞時代,人們才第一次提到這本書。
淪為巴比倫囚虜期間,猶太人受到了文明的熏陶,也變得更加團結。
當再次回到耶路撒冷時,他們意識到了本國文學的重要性,逐漸變成了一個擁有強烈自我意識和政治覺悟的民族。
不過,那時的《聖經》似乎隻有《摩西五經》,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知的《舊約》的前5卷。
此外,他們還創作了許多獨立成篇的書籍,比如曆代志、贊美詩和箴言,這些後來與《摩西五經》一起合并成為《希伯來聖經》。
《聖經》開篇講述的是創世、亞當和夏娃以及洪水的故事,這些故事與巴比倫的傳說幾乎一樣,似乎就是所有閃米特民族共同信仰的一部分。
有關摩西和參孫的故事也與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的傳說極為相似。
但是,從亞伯拉罕的故事開始往後,《聖經》中的内容便更具猶太人的特色。
亞伯拉罕可能與巴比倫的漢谟拉比生活在同一時期,是實行族長制的閃米特族中的遊牧民。
我們在《聖經·創世記》一篇中可以讀到他流浪漂泊的故事、他子孫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淪為埃及俘虜的故事。
《聖經》上說,當亞伯拉罕遊曆到迦南時,上帝便把這片富饒的土地許諾給了他和他的子孫。
亞伯拉罕的子孫在埃及這片土地上逗留了許久,之後又在摩西的帶領下,在曠野中漂泊了50年。
在這一時期,亞伯拉罕的子孫發展壯大并分化成12個部落,然後在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300年,他們從阿拉伯沙漠向東入侵迦南。
不過,埃及的史料中并沒有關于摩西和迦南的情況,不管怎樣,他們除了占領了一些丘陵外,并沒有在這片上帝應允之地上取得其他方面的成功。
沿海地區掌控在新來的愛琴人和腓力斯丁人手中,迦南人并非這片區域的統治者。
愛琴人和腓力斯丁人建立的城市,包括加沙、迦特、阿什杜德、阿什凱隆和約帕,都成功抵擋了希伯來人的攻擊。
數代以來,亞伯拉罕的子孫默默無聞地生活在偏遠山區,經常與腓力斯丁人以及他們同族的摩押人、米甸人發生沖突。
我們可以在《舊約》的《士師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