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哺乳動物時代

關燈
uo的生物。

     新生代時期最早的哺乳動物的大腦,與那些活躍的食肉恐龍的相比,并沒有大多少,但是如果我們繼續往下看岩石記錄,就會發現每一種哺乳動物的腦容量都有所增加。

    比如,在新生代較早期,地球上出現了一種叫&ldquo巨雷獸&rdquo的物種,它的生活習性、需求與現在的犀牛十分相似,但是它的腦容量卻不及犀牛的1/10。

     早期的哺乳動物在哺乳結束後就會與自己的後代分開,但是一旦它們相互理解的能力展現出來,那麼繼續保持聯系是十分有益的。

    目前,我們發現有些哺乳動物已經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社群生活,它們成群結隊,相互觀察、相互模仿,從對方的行為和叫聲中獲得預警。

    而在此之前,這些行為從未出現在脊椎動物中。

    爬行動物和魚類之所以成群出現在淺灘中,是因為它們都大量繁殖且生活環境十分相似。

    但是對于社會性的群居哺乳動物而言,它們之間的聯系不僅由外部力量維持,而且還靠内在的情感來維系;不僅僅因為&ldquo物以類聚&rdquo,還因為它們&ldquo志同道合&rdquo。

     人類與爬行動物在思維方式上存在差異,因而導緻兩者之間存在着無法逾越的鴻溝,這也使得我們在某些方面無法對動物産生好感。

    我們無法理解爬行動物那些簡單、急切的本能動機,比如它們的食欲、恐懼與憎惡。

    因為人類的動機錯綜複雜,注重平衡,深究成因,不會簡單、沖動地做出決定。

    但是,哺乳動物和鳥類在與其他同類相處時能夠自我約束并有所顧及,有自控能力和社會性訴求,這點與人類最初階段的行為十分相似。

    正因如此,人類才能與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和鳥類建立一定的聯系。

    它們遭受痛苦時發出的聲音和做出的動作能夠引起我們的共鳴,也正是基于這種共鳴,人類會把它們當作寵物飼養,它們也接受人類的馴養與教導。

     新生代時期一個至關重要的事實是,動物大腦發展的速度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它标志着個體之間建立起了一種新的相互依存和彼此信賴的關系,同時也預示着人類社會的誕生與發展。

    這點我們很快就會講到。

     随着新生代時期一步一步地向前邁進,地球上的動植物也一點一點地向現在的動植物演化。

    如今地球上已經沒有了恐角獸、雷獸這類又大又笨拙的動物,它們早已消失殆盡。

    另外,有些長相奇怪、體形笨拙的物種開始了緩慢而穩定的演變,它們進化成了長頸鹿、駱駝、大象、馬、鹿、狗、獅子和老虎。

    對于馬的進化過程,我們從新生代時期出現的類似貘的原始馬開始,就對其有一系列相當完備的記錄。

    另外,我們對羊駝和駱駝的進化也有比較準确的記載。

     *** (1) 現在科學界普遍認為,新生代始于6500萬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