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早期的鳥類和哺乳動物

關燈
幼卵保存在體内,直到發育成熟。

    哺乳動物大多是胎生的,由母體直接生育幼體。

    當幼體出生後,母體會照顧幼體并給幼體喂食。

    現在很多哺乳動物都長有乳房,用來哺育自己的後代。

    鴨嘴獸和針鼹鼠是現存的兩種産卵但沒有乳房的哺乳動物,它們靠皮下分泌的養料哺育幼崽。

    針鼹鼠産下革質軟殼蛋後,把它們放置在腹下的育兒袋中直到孵化完成,這樣既保暖又安全。

     然而,如果遊客前往中生代世界參觀,那麼他可能需要花上幾天甚至幾周的時間才能找到鳥類或是哺乳動物,除非他知道确切的地點和方向。

    在中生代時期,鳥類和哺乳動物屬于異類,是次要的、不占主導地位的動物。

     據現在推測,爬行動物時代持續了大約8000萬年。

    如果用人類有限的知識去觀察這個漫長年代裡的世界,或許人們會認為,這個陽光普照、生命繁盛的世界将會萬古不變、永恒不朽,數百萬年之後依舊會是恐龍盤踞沼澤、飛蜥長舞雲天的情景。

    然而,這看似永恒穩定的狀态,也逐漸被宇宙的神秘和積蓄已久的力量打破,生命的幸運之路似乎正走向盡頭。

    歲月流逝,鬥轉星移,幾百萬年的時間又過去了,地球在這期間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環境變得更加惡劣極端,山河海水也發生了巨變。

    我們可以在岩石記錄中發現,中生代在經曆了長期的繁榮之後逐漸走向衰退,地球環境在這個過程中經曆了巨大的變化,生命形态也随之發生了重大改變,新奇物種層出不窮。

    在日益嚴峻的物種滅絕的威脅之下,原有物種竭盡所能來提高自身适應新環境的能力。

    比如,中生代時期的菊石就衍生出了許多奇異的種類。

    不過,物種逐漸安于現狀,不再進化,處于停滞狀态,其适應性就受到了抑制。

    最能夠适應環境的物種肯定是經曆過優勝劣汰的。

    在新環境中,舊有的物種會經受苦難與折磨,而那些進化出來的新物種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

     之後岩石記錄中斷了好幾百萬年,至今仍有一層神秘的面紗遮蓋住了生命進化的輪廓。

    當神秘面紗被再次掀起時,爬行動物時代已然結束;恐龍、蛇頸龍、魚龍、翼手龍以及其他無數的菊石類生物都已滅絕。

    它們曾經多得無可計數,如今卻消失殆盡,沒有留下任何後代。

    或許是嚴寒把它們逼上了絕路,因為它們之前進化的程度還不夠,無法在新環境中生存下去。

    地球的新環境超出了這些生物所能承受的範圍,因此它們逐漸滅絕。

    随後我們發現,一批生命力更加頑強的新植物和動物占領了這個世界。

     地球上又開啟了新的生命篇章,但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依然是一片凄涼與貧瘠。

    後來,蘇鐵類植物和熱帶針葉樹逐漸被常綠喬木、顯花植物和灌木所取代,那些曾經滿是爬行動物的地方,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鳥類和哺乳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