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早期的鳥類和哺乳動物

關燈
在前面幾章,我們給大家描述的中生代是一個草木茂盛、爬行動物成群的生命全盛時期。

    然而,正當恐龍在濕熱的熱帶雨林和沼澤平原中稱霸,翼手龍撲動雙翼在森林中發出尖叫聲,捕捉無花灌木叢中嗡嗡鳴響的昆蟲之時,一些不顯眼、種類不多且處于弱勢地位的物種獲得了某種力量,并學會了忍耐。

    直到有一天,太陽和地球收起昔日的慷慨與仁慈,在面臨物種的生死存亡之時,它們學會的這些本領就顯得意義非凡了。

     在恐龍家族中,有一群善于跳躍的弱小的爬行動物,迫于競争的壓力和敵人的追捕,不得不遷往高山或大海。

    正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它們進化出了伸展後呈羽毛狀的新鱗片,後來這些鱗片演化成了最原始的羽毛形态。

    這種羽毛狀的鱗片相互重疊,具有良好的保溫性能,比之前任何爬行動物身上的遮蓋物都更具保暖性。

    正因如此,它們才能夠在寒冷的環境中生存下來。

    大部分爬行動物顯然并不關心自己産下的卵,任由它們随着光照和季節的變化自由孵化。

    但這一新種類的動物卻截然相反,它們學會了看護自己的卵,并用自己的體溫去孵化。

     這些原始鳥類逐漸适應了寒冷的氣候,它們的身體也随之發生變化。

    它們逐漸演變成了恒溫動物,不再依賴陽光來獲取溫暖。

    最原始的鳥類似乎都是靠捕食魚類為生的,它們的前肢并非呈羽翼狀,而是像企鵝那樣的鳍狀。

    新西蘭幾維鳥是一種非常原始的鳥類,它們的羽毛結構造型非常簡單,但它們不會飛,看起來也不像飛行動物的後代。

    在鳥類的進化過程中,羽毛先于翅膀出現,當羽毛進化成形之後,為了能夠輕盈地舒展開來,翅膀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我們在一種鳥類的化石中發現它的下颚上長有爬行動物的牙齒,身後有一條長長的爬行動物的尾巴,身上還長了一雙翅膀。

    很顯然,它同真正的鳥類一樣能夠飛翔,并且曾經混雜在中生代時期的翼手龍中間。

    其實,在中生代時期,鳥類的種類和數量都十分有限,如果有人能回到典型的中生代時期,即便他走上好幾天,也可能看不見一隻鳥或聽不見一聲鳥叫,卻可以在樹葉、蘆葦叢中發現大量的翼手龍和其他昆蟲。

     另外,他還有可能看不見任何哺乳動物的蹤迹。

    原始哺乳動物比鳥類要早幾百萬年出現在地球上,但是由于它們體形太小,并未引起注意。

     與早期的鳥類一樣,早期的哺乳動物也是由于受到敵人的追捕和迫于生存壓力,不得不去适應嚴寒、惡劣的生存環境。

    它們的鱗片進化成羽毛狀,覆蓋在身上,十分利于保暖。

    它們還像鳥類一樣進化成了恒溫動物,雖然具體的演化方式并不一樣。

    但與早期鳥類不同的是,早期哺乳動物沒有長出羽毛,而是長出了毛發;它們也不像鳥類那樣靠母體溫度孵化幼卵,而是選擇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