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清朝興衰的關鍵
關燈
小
中
大
、後三藩。
前三藩:明福王、唐王、桂王。
後三藩: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
語敵寇之名号,則前順而後逆。
語國家之兵力,則前甫新造,後乘全盛。
語戡定之戰功,則前若拉朽,後似摧山。
事倍功半、勞佚相百者,何哉?勢重則藩鎮劇于殷頑,助少則守成勞于創業。
&rdquo日本的德川氏并未因關原、大阪之役疲勞,卻因島原教民之亂而傾盡全力,這可以作為一個例子。
清朝奪取明朝的天下時,起用歸順于清朝的明朝人,開墾明朝的土地,依靠明朝的糧饷,這樣反而比較容易。
到了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盡管隻是小範圍的叛亂,但是對朝政來說存在減少土地之收入,失去民心之禍患。
且順治八九年間(1651&mdash1652年),歲出超過歲入八十餘萬兩,順治十三年以後,盡管頻繁增加糧饷,但歲出與歲入的差額仍然有四百萬兩之巨。
因此财政虧空,到了康熙初年,财政依舊沒有餘裕。
再加上三藩都是身經百戰、刻意培養謀臣猛将、借積威威脅朝廷之人,而當時的清廷,沒有一名将領可以抵擋吳三桂。
就像趙翼所說,當時朝廷并不信任漢人,漢軍中也多有與三藩想法相似之人,因此朝廷能夠仰仗的隻有宗室王公及滿洲大臣,是以朝廷屢次催促這些人。
但遲遲不進,朝廷問其老師糜饷之罪,無辭自解,猶僅下诏嚴饬,交由王公大臣議奏,責以後效,不驟然之間加以革斥,訓之勵之,最終到不得已而用之。
那麼試問一下,三藩之亂的平定,仰仗的真是滿人的力量嗎?答案是否定的。
魏源讀《平定三逆方略》,列舉朝廷廟勝之策,其中一項是這樣的:&ldquo谕綠旗諸将等,從古漢人之叛亂,止用漢兵剿平,豈待滿兵助戰?&rdquo因此,一時之間,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在陝西奮戰,蔡毓榮、徐治都、萬正邑在楚奮戰,楊捷、施琅、姚啟聖、吳興祚在閩奮戰,李之芳在浙奮戰,傅宏烈在粵奮戰,群策群力,同仇敵忾,又任嶽樂、傅喇塔于宗室,拔圖海、穆占、碩岱于滿洲,雖然一時之間宿将已盡,諸臣中沒有能抵抗吳三桂之人,但終于也能夠像擊敗蚩尤于涿鹿,消滅陳豨、英布一樣的三藩于荊吳。
因此清朝興盛的原因,在善于任用漢人。
研究清朝史時,這是必須注意的一點。
但是,清朝也并非完全不依靠滿洲人。
魏源曰:&ldquo夫草昧之初,以一成一旅敵中原,必先樹羽翼于同部。
故得朝鮮人十,不若得蒙古人一;得蒙古人十,不若得滿洲部落人一。
族類同,則語言同,水土同,衣冠居處同,城郭土著射獵習俗同。
故命文臣依國語制國書,不用蒙古、漢字;而蒙古、漢軍各編旗籍,不入滿洲八旗。
所以齊風氣,一心志,固基業,規模宏窈矣。
&rdquo魏源引乾隆帝《禦制實勝寺記》雲:&ldquo西師之役,命健銳雲梯兵數千為先鋒,凡行陣參伍彌縫之際,略覺鼓餒旗靡處,得健銳兵數十屹立其間,則整而複進。
斬将搴旗,雖以索倫兵馳突一往,而知方守節,終不如我滿洲世仆,其心定,其氣盛。
&rdquo魏源因附記曰:&ldquo乾隆尚爾,國初可知;索倫尚不如,綠營可知。
故草昧經營,北讨南征,日無暇給,皆禁旅與駐防疊供撻伐,而周召榮散出入行間。
&rdquo于是将禁旅八旗、駐防八旗作為全軍的中堅力量,大抵類于今天憲兵的地位。
而讓索倫的骁騎、綠營的漢兵在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前面,不能不緻死力,可以說是一個不多損傷其世仆而收全功的辦法。
在一軍之中已然如此執行,進而将此法推廣及于天下,以便将天下納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這可以算是愛新覺羅家的遺法,世世相承,終于興隆。
盡管如此,清朝原來居中國東北一隅之地,依然努力招徕漢人,以擴大自身規模。
洪承疇、孔有德、尚之信、耿精忠幾人均依靠歸降清朝得以建功。
而在清朝極盛時期,即乾隆時期,國家南征西伐時大為效力的多是滿人,如福康安、阿桂、傅恒等,均立下大功,漢人之中幾乎沒有可以與之相提并論者。
是以,乾隆時期大力發揚滿洲國粹,出現颠倒是非、粉飾史事者頗多。
這時候,以滿洲人為中堅的法則得以确定。
乾隆帝尤其依賴滿洲世仆的言論,也為之不得不發。
這就類似日本德川氏在關原、大阪兩大戰役中,盡力依靠豐臣氏的臣仆,以削弱豐臣氏的勢力。
等到天下太平之時,如掌握權力,确定武事等,則專門依靠三河[1]的舊臣。
而在清朝建立國家的過程中,竟然沒有類似關原之戰這樣,攻破強勁有力的敵人,且能決定是否得以一舉奪得天下的戰役,也就沒有建立戰功的機會。
與德川氏相比,清朝的建國過程,更為弱勢,而鼎盛時期得以粉飾太平者,大多是逐漸積威所導緻。
前三藩:明福王、唐王、桂王。
後三藩: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
語敵寇之名号,則前順而後逆。
語國家之兵力,則前甫新造,後乘全盛。
語戡定之戰功,則前若拉朽,後似摧山。
事倍功半、勞佚相百者,何哉?勢重則藩鎮劇于殷頑,助少則守成勞于創業。
&rdquo日本的德川氏并未因關原、大阪之役疲勞,卻因島原教民之亂而傾盡全力,這可以作為一個例子。
清朝奪取明朝的天下時,起用歸順于清朝的明朝人,開墾明朝的土地,依靠明朝的糧饷,這樣反而比較容易。
到了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盡管隻是小範圍的叛亂,但是對朝政來說存在減少土地之收入,失去民心之禍患。
且順治八九年間(1651&mdash1652年),歲出超過歲入八十餘萬兩,順治十三年以後,盡管頻繁增加糧饷,但歲出與歲入的差額仍然有四百萬兩之巨。
因此财政虧空,到了康熙初年,财政依舊沒有餘裕。
再加上三藩都是身經百戰、刻意培養謀臣猛将、借積威威脅朝廷之人,而當時的清廷,沒有一名将領可以抵擋吳三桂。
就像趙翼所說,當時朝廷并不信任漢人,漢軍中也多有與三藩想法相似之人,因此朝廷能夠仰仗的隻有宗室王公及滿洲大臣,是以朝廷屢次催促這些人。
但遲遲不進,朝廷問其老師糜饷之罪,無辭自解,猶僅下诏嚴饬,交由王公大臣議奏,責以後效,不驟然之間加以革斥,訓之勵之,最終到不得已而用之。
那麼試問一下,三藩之亂的平定,仰仗的真是滿人的力量嗎?答案是否定的。
魏源讀《平定三逆方略》,列舉朝廷廟勝之策,其中一項是這樣的:&ldquo谕綠旗諸将等,從古漢人之叛亂,止用漢兵剿平,豈待滿兵助戰?&rdquo因此,一時之間,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在陝西奮戰,蔡毓榮、徐治都、萬正邑在楚奮戰,楊捷、施琅、姚啟聖、吳興祚在閩奮戰,李之芳在浙奮戰,傅宏烈在粵奮戰,群策群力,同仇敵忾,又任嶽樂、傅喇塔于宗室,拔圖海、穆占、碩岱于滿洲,雖然一時之間宿将已盡,諸臣中沒有能抵抗吳三桂之人,但終于也能夠像擊敗蚩尤于涿鹿,消滅陳豨、英布一樣的三藩于荊吳。
因此清朝興盛的原因,在善于任用漢人。
研究清朝史時,這是必須注意的一點。
但是,清朝也并非完全不依靠滿洲人。
魏源曰:&ldquo夫草昧之初,以一成一旅敵中原,必先樹羽翼于同部。
故得朝鮮人十,不若得蒙古人一;得蒙古人十,不若得滿洲部落人一。
族類同,則語言同,水土同,衣冠居處同,城郭土著射獵習俗同。
故命文臣依國語制國書,不用蒙古、漢字;而蒙古、漢軍各編旗籍,不入滿洲八旗。
所以齊風氣,一心志,固基業,規模宏窈矣。
&rdquo魏源引乾隆帝《禦制實勝寺記》雲:&ldquo西師之役,命健銳雲梯兵數千為先鋒,凡行陣參伍彌縫之際,略覺鼓餒旗靡處,得健銳兵數十屹立其間,則整而複進。
斬将搴旗,雖以索倫兵馳突一往,而知方守節,終不如我滿洲世仆,其心定,其氣盛。
&rdquo魏源因附記曰:&ldquo乾隆尚爾,國初可知;索倫尚不如,綠營可知。
故草昧經營,北讨南征,日無暇給,皆禁旅與駐防疊供撻伐,而周召榮散出入行間。
&rdquo于是将禁旅八旗、駐防八旗作為全軍的中堅力量,大抵類于今天憲兵的地位。
而讓索倫的骁騎、綠營的漢兵在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前面,不能不緻死力,可以說是一個不多損傷其世仆而收全功的辦法。
在一軍之中已然如此執行,進而将此法推廣及于天下,以便将天下納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這可以算是愛新覺羅家的遺法,世世相承,終于興隆。
盡管如此,清朝原來居中國東北一隅之地,依然努力招徕漢人,以擴大自身規模。
洪承疇、孔有德、尚之信、耿精忠幾人均依靠歸降清朝得以建功。
而在清朝極盛時期,即乾隆時期,國家南征西伐時大為效力的多是滿人,如福康安、阿桂、傅恒等,均立下大功,漢人之中幾乎沒有可以與之相提并論者。
是以,乾隆時期大力發揚滿洲國粹,出現颠倒是非、粉飾史事者頗多。
這時候,以滿洲人為中堅的法則得以确定。
乾隆帝尤其依賴滿洲世仆的言論,也為之不得不發。
這就類似日本德川氏在關原、大阪兩大戰役中,盡力依靠豐臣氏的臣仆,以削弱豐臣氏的勢力。
等到天下太平之時,如掌握權力,确定武事等,則專門依靠三河[1]的舊臣。
而在清朝建立國家的過程中,竟然沒有類似關原之戰這樣,攻破強勁有力的敵人,且能決定是否得以一舉奪得天下的戰役,也就沒有建立戰功的機會。
與德川氏相比,清朝的建國過程,更為弱勢,而鼎盛時期得以粉飾太平者,大多是逐漸積威所導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