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清朝興衰的關鍵

關燈
如今的清朝正是極度衰敗之時,分崩離析幾乎到了自身難保的地步。

    回顧清朝興隆鼎盛之時,開拓元代以來未曾有的疆域,在北方與俄國争奪西伯利亞,能挫其鋒芒;在西北征準噶爾而威震中亞;向西征服西藏,與廓爾喀議和;使得緬甸、安南等地入貢。

    回憶當年,未有不驚于古今變化之大者。

    今日探究清朝興衰的關鍵,不失為一件趣事。

    因此,欲試加論述羅列,遂作此稿。

     人們動不動便全然相信北強南弱的言論,甚至有人認為北方夷人征服漢人是自然之數。

    但此論說依據不足。

    在章潢的《圖書編》中,隻聽說北方人懼怕南方人,沒聽說南方人懼怕北方人。

    計東的《籌南論》中,也認為吳楚之地盛産勁兵,可以用吳楚之地的勁兵經略西北。

    不用說太遠的事情,就從明末時期明清交戰的事迹來看,明軍未必打不過清軍。

    袁崇煥通曉邊事,認為應當采取守勢,找到挫敗滿洲騎射優勢的方法,避開野戰,堅守城池,用西洋大炮數次擊退清軍的進攻,太祖努爾哈赤為之苦惱,最終抑郁而崩。

    又有祖大弼在錦州以五百騎迎擊清軍,刀刃直逼太宗的馬腹。

    祖大弼又率領一百二十名死士,夜襲白雲山太宗的營帳,放火燒營,驚擾諸官。

    其骁勇者未嘗不如清兵。

    因此,永平、灤州等關内四座城池,忽然間淪陷,又忽然間收複。

    至于關外四座城池,在吳三桂開城接納清軍之前,清軍始終不能攻破。

    因不能攻破此四城,清軍便屢屢從獨石、喜峰等他口深入,導緻直隸、山東的州縣,遭到清軍的踐踏蹂躏。

    盡管燕京告急,恟恟驚擾,但太宗最終未能對明得志。

     明亡的原因,在于其失政者多,被流賊所滅,并不是外寇。

    明朝時期,山海關内外設置了二總督,在昌平、保定又設二總督,千裡之内共有四總督。

    在現在的直隸一省及山海關外未到牛莊範圍内,又設置六巡撫(甯遠、永平、順天、密雲、天津、保定)、八總兵(甯遠、山海、中協、西協、昌平、通州、天津、保定)等,星羅棋布,權力分散,又讓宦官太監進行監督,手握重兵加以牽制等,這些都是不合時宜的措施。

    像袁崇煥那樣的英才,便因為反間計被抓入獄以至誅死。

    明朝的兵饷,從萬曆年間往後,每年征收遼饷六百六十萬兩,崇祯中期,又加收剿饷兩百八十萬兩、練饷七百三十萬兩,合計數額高達一千六百七十萬兩,這些銀兩全數用于補充山海關以東的戰費,因此,袁崇煥主張的&ldquo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rdquo的長久之策也并未被采用。

    于是中原盜賊蜂起,而擔任剿讨的将帥,以招撫為主,或放任而不窮追,于是禍事終于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

    因此,明朝的滅亡,并非不能抵擋滿洲的軍隊所緻。

     《盛京通志》中記載:薩爾浒之戰,清軍以五百兵力打敗四十萬明軍。

    魏源辯稱:明軍分四路,實際不過二十萬人,加上朝鮮、葉赫,則為二十四萬人,每路六萬人。

    清軍在薩爾浒攻破的明朝軍隊,僅杜松一路。

    當時明朝安排兩萬人圍界藩,四萬人駐紮薩爾浒。

    太祖太宗安排六旗進攻薩爾浒。

    每旗兵力為七千五百人,因此,兩軍交戰實際兵力為四萬多對四萬。

    太祖太宗派遣二旗兵支援界藩,雙方兵力為一萬五千對兩萬,杜松軍潰敗後,清軍全數在尚間厓集結;馬林軍潰敗後,清軍全數在布達裡岡集結。

    明朝僅有四千人留守都城,而八旗五萬餘人盡數前去,堪稱傾國之師。

    戰争并不是一日就結束,兵力也分多路,其用兵可為後世所鑒。

    絕不能以&ldquo五百人破四十萬&rdquo這種虛妄之言,讓人讀史生疑。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天子巡狩盛京時,上谕曰:&ldquo山海關,京東天險。

    明代重兵守此以防我朝,而大軍每從喜峰、居庸間道内襲,如入無人之境,然終有山海關控扼其間,則内外聲勢不接,即如其他口,而彼得撓我後路。

    故貝勒阿敏棄灤、永、遵、遷而歸,太宗雖怒譴之,而自此遂不親統大軍入口,所克山東、直隸郡邑,則不守而去,皆由山海關阻隔之故。

    &rdquo上述事實足以證明,明朝的興亡,不是由于北強南弱。

    并且後來吳三桂叛變時,清軍皆畏縮不前,即便宗室、親王、貝勒這些貴族,都有因此受罰的。

    這些也可以證明我所說的并不是虛妄之言。

     世祖入關後,清朝采取以漢人平定漢人的手段經略南方。

    任命明朝降臣洪承疇經略五省;命孔有德治廣西,尚可喜、耿仲明管轄廣東,吳三桂統籌四川、雲南。

    以上皆明朝降将,這些将領在平定地方時,兵力除了由漢軍構成的綠旗兵外,還借助于地方招募的兵力。

    史可法的失利,是因為馬士英與左良玉頻繁内讧,導緻人心渙散,不能固守南京。

    魏源曰:&ldquo國朝兵事大者,有前三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