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下)結論
關燈
小
中
大
在别的地方也曾詳細講過此事,在這裡隻簡單論說。
北方是指直隸、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新疆、東北三省及蒙古等地。
南方是指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乍看之下,把它們一分為二、各自獨立似乎是容易的事。
但實際上非常困難。
困難在哪裡呢?我們都知道蒙古曾是橫亘亞歐的非常大的國家,如此大國,其最終滅亡的重要原因就是南部各省的叛亂。
浙江沿海有方國珍為首的海賊&mdash&mdash我這裡所說的地名均改用了今天的名稱&mdash&mdash其勢力逐漸擴大。
張士誠在江蘇起義,從湖北到江西、安徽有陳友諒起義,明玉珍在四川起義。
此時,明太祖從安徽東部興起,将南京作為根據地,開始對強敵陳友諒發起攻勢,随即攻打張士誠,接下來進攻福建、廣東,平定了南方,然後再征伐北方,滅了元朝。
此時的元朝并非沒有兵力。
在山西有王保保統領大軍,山東、河南等地有皇太子親率的軍隊,在陝西也有軍隊。
總之,元朝的軍隊支配着北方一帶。
即便如此,當明軍從南方一路向北行進時,很快便占領了山東,又将河南拿下,接着攻陷北京,山西、陝西的軍隊不攻自破,全部被趕出中原地區。
元朝迅速滅亡的原因在于此前南方的叛亂使元朝朝廷的财力非常衰弱。
那麼為什麼會财力衰弱,陷入财政困境呢?很久以前,從唐代開始,直隸即今天的北京附近就依靠南方運來的糧食。
雖然都城設置在這裡,但此處的資源并不足以維持中央政府的運轉,這就需要每年從南方運來大米和金錢。
元朝時,大米同樣需要從南方運來,每年江蘇向北京運送多達三百三四十萬石左右的大米。
而日本一年的用量隻有這個數目的一半。
此外,湖北、湖南也通過運河向北方運送大米。
這種情況雖始于元代,但直到明清時期依舊延續着。
明代以來,即使海運暫時停止,把江南的大米運送到北方以維持北方政府的做法也沒有改變過。
然而,從元朝末期江南等地全部叛亂,拒絕向朝廷納糧,元朝曾試圖用官職籠絡他們使之繼續納糧,但他們隻接受了官職。
像張士誠從頭到尾隻給朝廷送了一次十萬石的糧。
如此持續了二十年,元朝遂陷入困境。
是以明太祖平定南方後,乘勢北伐,最終消滅了元朝。
這是元朝的情況。
讀中國曆史的人,因為看到中國總是由于來自北方的侵略而亡國,總覺得北方強大。
實際上,如果深入中國内部進行觀察,如前所述,南方的收入關系重大。
因此,在我看來,當下若真正實行南北分立的話,北方能否與南方對抗還是一個疑問。
但是,一般人對于這件事情的看法是很不相同的。
最近我看到有一位某大政黨的政治家兼文學家在雜志上發表文章提出&ldquo中國南方能否對抗北方&rdquo的疑問。
我們思考的是北方是否具備對抗南方的能力,他卻對南方是否有能力對抗北方持有疑問。
之所以這樣,當然是因為政治家的研究方法,與我們這些學者的研究方法不一樣。
形勢的不利 根據現下的形勢,雖然漢陽被官軍收複了,但武昌還在革命軍手中。
南京也落入革命軍之手。
江西一帶正往湖北派送援兵,如此一來,湖北與江南之間就有了聯系,在不久的将來南方就會形成一個整體。
比起元朝末期,如今朝廷處在更為惡劣的境地。
目前山東等地勢态不明,元朝末期山東等地尚有王信率義兵守衛,如今的山東是獨立還是取消獨立還未可知。
山西也出現叛軍,不受北京朝廷的管轄,且山西省的商人以太原府為中心,掌握着北方的錢莊即銀行的全權。
其他地方也興起了革命軍:陝西不再聽命于朝廷,蒙古也已經獨立。
還能執行朝廷命令的隻剩下直隸省和袁世凱的故鄉河南省。
直隸省的中心、接近北京朝廷的天津,其地方議會谘議局正在強烈反對北京朝廷向外國借款用于征讨,此為朝廷同盟軍中的反對力量。
當下北京的形勢大抵如此,較之元末還要差得多。
要克服這個難關,必須向外國借債。
朝廷
北方是指直隸、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新疆、東北三省及蒙古等地。
南方是指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乍看之下,把它們一分為二、各自獨立似乎是容易的事。
但實際上非常困難。
困難在哪裡呢?我們都知道蒙古曾是橫亘亞歐的非常大的國家,如此大國,其最終滅亡的重要原因就是南部各省的叛亂。
浙江沿海有方國珍為首的海賊&mdash&mdash我這裡所說的地名均改用了今天的名稱&mdash&mdash其勢力逐漸擴大。
張士誠在江蘇起義,從湖北到江西、安徽有陳友諒起義,明玉珍在四川起義。
此時,明太祖從安徽東部興起,将南京作為根據地,開始對強敵陳友諒發起攻勢,随即攻打張士誠,接下來進攻福建、廣東,平定了南方,然後再征伐北方,滅了元朝。
此時的元朝并非沒有兵力。
在山西有王保保統領大軍,山東、河南等地有皇太子親率的軍隊,在陝西也有軍隊。
總之,元朝的軍隊支配着北方一帶。
即便如此,當明軍從南方一路向北行進時,很快便占領了山東,又将河南拿下,接着攻陷北京,山西、陝西的軍隊不攻自破,全部被趕出中原地區。
元朝迅速滅亡的原因在于此前南方的叛亂使元朝朝廷的财力非常衰弱。
那麼為什麼會财力衰弱,陷入财政困境呢?很久以前,從唐代開始,直隸即今天的北京附近就依靠南方運來的糧食。
雖然都城設置在這裡,但此處的資源并不足以維持中央政府的運轉,這就需要每年從南方運來大米和金錢。
元朝時,大米同樣需要從南方運來,每年江蘇向北京運送多達三百三四十萬石左右的大米。
而日本一年的用量隻有這個數目的一半。
此外,湖北、湖南也通過運河向北方運送大米。
這種情況雖始于元代,但直到明清時期依舊延續着。
明代以來,即使海運暫時停止,把江南的大米運送到北方以維持北方政府的做法也沒有改變過。
然而,從元朝末期江南等地全部叛亂,拒絕向朝廷納糧,元朝曾試圖用官職籠絡他們使之繼續納糧,但他們隻接受了官職。
像張士誠從頭到尾隻給朝廷送了一次十萬石的糧。
如此持續了二十年,元朝遂陷入困境。
是以明太祖平定南方後,乘勢北伐,最終消滅了元朝。
這是元朝的情況。
讀中國曆史的人,因為看到中國總是由于來自北方的侵略而亡國,總覺得北方強大。
實際上,如果深入中國内部進行觀察,如前所述,南方的收入關系重大。
因此,在我看來,當下若真正實行南北分立的話,北方能否與南方對抗還是一個疑問。
但是,一般人對于這件事情的看法是很不相同的。
最近我看到有一位某大政黨的政治家兼文學家在雜志上發表文章提出&ldquo中國南方能否對抗北方&rdquo的疑問。
我們思考的是北方是否具備對抗南方的能力,他卻對南方是否有能力對抗北方持有疑問。
之所以這樣,當然是因為政治家的研究方法,與我們這些學者的研究方法不一樣。
形勢的不利 根據現下的形勢,雖然漢陽被官軍收複了,但武昌還在革命軍手中。
南京也落入革命軍之手。
江西一帶正往湖北派送援兵,如此一來,湖北與江南之間就有了聯系,在不久的将來南方就會形成一個整體。
比起元朝末期,如今朝廷處在更為惡劣的境地。
目前山東等地勢态不明,元朝末期山東等地尚有王信率義兵守衛,如今的山東是獨立還是取消獨立還未可知。
山西也出現叛軍,不受北京朝廷的管轄,且山西省的商人以太原府為中心,掌握着北方的錢莊即銀行的全權。
其他地方也興起了革命軍:陝西不再聽命于朝廷,蒙古也已經獨立。
還能執行朝廷命令的隻剩下直隸省和袁世凱的故鄉河南省。
直隸省的中心、接近北京朝廷的天津,其地方議會谘議局正在強烈反對北京朝廷向外國借款用于征讨,此為朝廷同盟軍中的反對力量。
當下北京的形勢大抵如此,較之元末還要差得多。
要克服這個難關,必須向外國借債。
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