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财政經濟上的變遷
關燈
小
中
大
稅。
如某河的兩岸有兩個縣,由于這條河洪水泛濫,兩縣的面積一方增加,一方減少,但地租卻仍按照以前的規定收取,面積減少的縣自然征稅減少,而新開墾的土地也會免稅,如此一來,實際收入便會減少。
此外,還有些事似乎應是收入減少的原因,但實際不然。
如八旗人口不斷增多,按理來說會導緻費用的增多,但實際并沒有。
這就像日本德川時代的軍隊一樣,八旗的全部俸給是固定的,所以并不構成支出增加的原因。
收入逐漸減少,可以從道光末年即道光二十五年到二十九年間(1845&mdash1849年)的歲入歲出情況看出。
歲入定額本來應是四千五百一十七萬兩,道光二十五年是四千零六十一萬兩,到道光二十九年變成兩千七百零一萬兩,收入銳減。
當然,收入減少,支出也減少了,但較之過去,總之是大幅減少。
因此,軍隊的俸祿縮減為原來的七八成。
在中國,政府按照标準發放俸祿的情況比較少見,大緻上應發一元,實際隻發八十錢左右,以至于必須全額發放時,需要預先在文書中寫明情況。
這也是收入逐漸減少帶來的後果,不這樣不行。
上述情況是通過對政府的收入支出進行計算得出的,此為清朝衰敗之财政方面的原因。
物價的騰貴 另外還有一個經濟上的原因,對政府的财政有很大打擊,那就是兩百六十年間物價的持續上漲。
距今三四十年前,有一位叫馮桂芬的名士,他對清朝物價上漲進行了調查。
太平天國之亂時,上海的紳董将一艘汽船送往曾國藩的安慶大本營,以請求援兵,馮桂芬因寫下一份乞援書,受到曾國藩的贊賞,稱&ldquo爾來東南大局,全在公之一書&rdquo。
此人是中國改革論的先鋒,今天來到日本的康有為最初關于中國改革的意見,主要就是采納了他的主張。
此人擅長西洋數學,聰穎無比。
他曾是一甲及第的進士,後來入李鴻章之幕,成為其參謀官,此人針對各種物價的上漲做了調查。
這裡舉一例,康熙年間聖祖皇帝喜好西洋實學,以西洋數學為基礎寫了一本名為《數理精蘊》的書,書中的數學問題記錄了物價,與寫此書時的實際物價差别不大。
如春、秋兩季祭孔時要用羊祭祀,一頭羊在康熙帝時是一錢八分即一兩的百分之十八,換成日本的錢,隻是二十四五錢。
到了馮桂芬的時代,羊的價格整整上升了六倍。
馮桂芬還見過韓桂舲家的舊賬本,那是順治年間清朝剛入北京時的。
根據賬本,當時木匠、泥瓦匠的工錢大概是一天二十八文,童工減半。
但到了道光初年,即順治之後的一百七八十年,木匠的工錢漲到了八十四文,漲了三倍。
又過了三四十年到了鹹豐、同治年間即馮桂芬的時代,此價格又漲到了二百二十文,與清朝初期相比幾乎漲了八倍。
由此可知,物價的上漲極大造成了政府财政困難。
銀價的變化 另一個對中國經濟産生重大影響的是銀價的變化。
清初的銀價,一兩可以換七八百文銅錢。
馮桂芬認為當時的銀價隻相當于今天的十分之四五,即從順治初到鹹豐、同治時期,銀價上漲了一倍,這對清朝财政造成了極大影響。
清初軍隊的饷銀是一天五分,五分即一兩的二十分之一,相當于日本錢的六七錢左右。
太平天國之後義勇兵興起,後逐漸成為常備兵,當時給士兵的饷銀是一天兩錢,兩錢相當于日本的二十六七錢。
可以看出給士兵的錢增加了。
因此一旦有大的工程,就耗資巨大。
清初黃河泛濫,一次花費百萬兩左右,到了道光、鹹豐年間,黃河泛濫一次,不得不花費上千萬兩工程費。
開支的激增,導緻政府收入鮮有增加。
可以明确物價上漲造成了清朝财政的貧乏,那麼,為什麼銀價的上漲也會造成清朝的财政困境?這也是制度導緻的。
在中國,向人民收取地租時,并不是直接收取白銀,而是收零散的銅錢,然後再把銅錢兌換成銀兩送往北京。
當銀價低時,銀與銅錢之間存在一定的兌換比率,如一兩銀相當于兩千文銅錢(當然,那時起用銅錢納稅有增額)。
但随着銀價上漲,銅錢就會貶值,原本兩千文銅錢可以兌換一兩銀,現在沒有三千文就兌換不到一兩銀。
這樣,政府收入就大大減少,清朝财政由是遭受很大打擊。
銀價上漲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從印度大量輸入鴉片,因而白銀大量流出。
憂國憂民之士強烈要求禁止鴉片輸入,結果引發了鴉片戰争,為此,又必須支出大量軍費。
這也是銀價上漲的一大原因。
鴉片戰争以前,即開埠以前,清朝與外國之間的貿易,每年向國外輸出大量貨物,與日本長崎的貿易一樣。
但鴉片貿易以後,中國白銀告缺,從而導緻銀價上漲。
因此,道光、鹹豐年間,即便天下太平,财政也現出窮乏之勢。
軍費的增加 這裡要說到最近的時勢。
如前所述,軍費所耗巨大。
以前作為常備軍的八旗及各省的綠營,已經派不上用場,因此在支付八旗和綠營兵饷銀的同時,各省的義勇兵同樣成為常備軍,也要給他們支付饷銀。
平定太平軍時,軍費一度告急,厘金稅便應運而生。
厘金稅
如某河的兩岸有兩個縣,由于這條河洪水泛濫,兩縣的面積一方增加,一方減少,但地租卻仍按照以前的規定收取,面積減少的縣自然征稅減少,而新開墾的土地也會免稅,如此一來,實際收入便會減少。
此外,還有些事似乎應是收入減少的原因,但實際不然。
如八旗人口不斷增多,按理來說會導緻費用的增多,但實際并沒有。
這就像日本德川時代的軍隊一樣,八旗的全部俸給是固定的,所以并不構成支出增加的原因。
收入逐漸減少,可以從道光末年即道光二十五年到二十九年間(1845&mdash1849年)的歲入歲出情況看出。
歲入定額本來應是四千五百一十七萬兩,道光二十五年是四千零六十一萬兩,到道光二十九年變成兩千七百零一萬兩,收入銳減。
當然,收入減少,支出也減少了,但較之過去,總之是大幅減少。
因此,軍隊的俸祿縮減為原來的七八成。
在中國,政府按照标準發放俸祿的情況比較少見,大緻上應發一元,實際隻發八十錢左右,以至于必須全額發放時,需要預先在文書中寫明情況。
這也是收入逐漸減少帶來的後果,不這樣不行。
上述情況是通過對政府的收入支出進行計算得出的,此為清朝衰敗之财政方面的原因。
物價的騰貴 另外還有一個經濟上的原因,對政府的财政有很大打擊,那就是兩百六十年間物價的持續上漲。
距今三四十年前,有一位叫馮桂芬的名士,他對清朝物價上漲進行了調查。
太平天國之亂時,上海的紳董将一艘汽船送往曾國藩的安慶大本營,以請求援兵,馮桂芬因寫下一份乞援書,受到曾國藩的贊賞,稱&ldquo爾來東南大局,全在公之一書&rdquo。
此人是中國改革論的先鋒,今天來到日本的康有為最初關于中國改革的意見,主要就是采納了他的主張。
此人擅長西洋數學,聰穎無比。
他曾是一甲及第的進士,後來入李鴻章之幕,成為其參謀官,此人針對各種物價的上漲做了調查。
這裡舉一例,康熙年間聖祖皇帝喜好西洋實學,以西洋數學為基礎寫了一本名為《數理精蘊》的書,書中的數學問題記錄了物價,與寫此書時的實際物價差别不大。
如春、秋兩季祭孔時要用羊祭祀,一頭羊在康熙帝時是一錢八分即一兩的百分之十八,換成日本的錢,隻是二十四五錢。
到了馮桂芬的時代,羊的價格整整上升了六倍。
馮桂芬還見過韓桂舲家的舊賬本,那是順治年間清朝剛入北京時的。
根據賬本,當時木匠、泥瓦匠的工錢大概是一天二十八文,童工減半。
但到了道光初年,即順治之後的一百七八十年,木匠的工錢漲到了八十四文,漲了三倍。
又過了三四十年到了鹹豐、同治年間即馮桂芬的時代,此價格又漲到了二百二十文,與清朝初期相比幾乎漲了八倍。
由此可知,物價的上漲極大造成了政府财政困難。
銀價的變化 另一個對中國經濟産生重大影響的是銀價的變化。
清初的銀價,一兩可以換七八百文銅錢。
馮桂芬認為當時的銀價隻相當于今天的十分之四五,即從順治初到鹹豐、同治時期,銀價上漲了一倍,這對清朝财政造成了極大影響。
清初軍隊的饷銀是一天五分,五分即一兩的二十分之一,相當于日本錢的六七錢左右。
太平天國之後義勇兵興起,後逐漸成為常備兵,當時給士兵的饷銀是一天兩錢,兩錢相當于日本的二十六七錢。
可以看出給士兵的錢增加了。
因此一旦有大的工程,就耗資巨大。
清初黃河泛濫,一次花費百萬兩左右,到了道光、鹹豐年間,黃河泛濫一次,不得不花費上千萬兩工程費。
開支的激增,導緻政府收入鮮有增加。
可以明确物價上漲造成了清朝财政的貧乏,那麼,為什麼銀價的上漲也會造成清朝的财政困境?這也是制度導緻的。
在中國,向人民收取地租時,并不是直接收取白銀,而是收零散的銅錢,然後再把銅錢兌換成銀兩送往北京。
當銀價低時,銀與銅錢之間存在一定的兌換比率,如一兩銀相當于兩千文銅錢(當然,那時起用銅錢納稅有增額)。
但随着銀價上漲,銅錢就會貶值,原本兩千文銅錢可以兌換一兩銀,現在沒有三千文就兌換不到一兩銀。
這樣,政府收入就大大減少,清朝财政由是遭受很大打擊。
銀價上漲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從印度大量輸入鴉片,因而白銀大量流出。
憂國憂民之士強烈要求禁止鴉片輸入,結果引發了鴉片戰争,為此,又必須支出大量軍費。
這也是銀價上漲的一大原因。
鴉片戰争以前,即開埠以前,清朝與外國之間的貿易,每年向國外輸出大量貨物,與日本長崎的貿易一樣。
但鴉片貿易以後,中國白銀告缺,從而導緻銀價上漲。
因此,道光、鹹豐年間,即便天下太平,财政也現出窮乏之勢。
軍費的增加 這裡要說到最近的時勢。
如前所述,軍費所耗巨大。
以前作為常備軍的八旗及各省的綠營,已經派不上用場,因此在支付八旗和綠營兵饷銀的同時,各省的義勇兵同樣成為常備軍,也要給他們支付饷銀。
平定太平軍時,軍費一度告急,厘金稅便應運而生。
厘金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