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财政經濟上的變遷
關燈
小
中
大
厘金稅指的是内地的通行稅,是一種向通過内地各省之間關卡的貨物征收的稅目。
通行稅越來越重,近年來已由一千萬兩上升到兩千萬兩左右。
最初中國政府也知道這當然是一項酷重的惡稅,宣稱戰争結束就會廢止。
但是,戰争結束後,因為義勇兵并未解散,通行稅也就沒有廢止。
最近的情況是,明治二十七八年以後,中國走入改革時代,形成三種常備軍。
在舊式兵、義勇兵之外,還有新軍。
如今的新軍在名義上由二十個師團組成,這些新軍又需要新的費用。
當然,這一時期削減綠營兵,義勇兵也逐漸減少,但整體而言,還是在原有的兵制基礎上,層層累加,就像在主菜之外又附上第二道、第三道菜一樣。
新舊制度的重複 新舊制度的重複并不隻體現在兵制上,這一情況在官制上也有體現。
比如說,以前有國子監這樣的名義上的大學,一直由朝廷發放經費。
後來,又新設了京師大學堂,需要從别的地方增加收入來維持費用。
這就是在舊有機構外設置新的機構,相應地費用也不斷增加,其結果就是歲出增加。
道光末年歲出入為四千五百萬兩,但實際隻有三千七百萬兩,日清戰争時,中國的歲出入為八千九百萬兩,近乎翻了一倍。
當然,原因之一是海外貿易,使得海關稅增收一千萬兩以上,鹽稅的收入也不斷增加。
總之,道光末年到距離現在十八九年前,清朝的歲出入成倍增加。
而調查近年歲出入的情況,可以看出較之以往有所增加,如今的歲出入增加到了三億兩,财政出現異常的膨脹。
日本也曾出現過财政膨脹,但由此實行了與明治維新前完全不同的财政方式。
近年來,因為财政上的窘迫日本政府厲行節儉,同時也出現了要求進行稅制改革的聲音。
然而,中國的歲出入從四千幾百萬兩上升到八千幾百萬兩,再上升到如今的三億兩,财政上出現如此異常的膨脹,卻依然沿襲舊的财政方式,絲毫未加整治。
因此,每當興辦新事業,财政便會陷入困境。
還有一個情況值得注意,當一個朝代接近滅亡時就會在财政上出現類似以下的現象。
國家初期,中央财政在地方歲出入的比例較少,随着朝廷衰敗,中央财政膨脹,其中的皇室費用尤其會膨脹。
這是中國曆史呈現出的特定現象,明末也是如此。
明朝的定額收入為四百萬兩,到了明末這一數據激增至一千六百七十萬兩,其中皇室費用占了很多。
例如,明末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皇太子大婚,需要兩千四百萬兩,但當時的戶部即财政部沒有辦法湊到這筆錢,是以下令嚴查各省的積蓄情況,明朝以來,各省的積蓄有幾十萬兩,但這是制度尚未變壞之時的情況。
将各省積蓄收繳起來舉辦皇太子的婚禮。
中央财政膨脹的結果,明末皇室仍有相當的财力。
後來,出征滿洲的軍隊失敗,戶部一時拿不出緊急派兵增援的費用。
于是,以内币即由皇室拿出幾十萬兩來補充軍費。
由此可見,即便國家走向衰亡,皇室仍掌控大量錢财,如今的清朝也是如此。
皇室的資産 如今皇室的手中握有多少資産尚不清楚,但根據前幾日的報紙,袁世凱調查皇室财政後得知皇室有幾千萬兩金銀,這是有可能的。
皇室手中何以擁有這麼多錢财?其原因在于除常規收入外,皇室還有種種額外收入。
比如,皇室接受官員從人民那裡剝削而來的賄賂。
地方官升任更大的官時一定要賄賂皇室,特别是西太後時,年年上貢以求其歡心,當然上貢之物就是錢了。
此外,知縣等進京拜谒即被召見,會被記載在吏部的檔案中,這是升官的資格之一,然而,這種拜谒不單是拜谒,是要花錢的。
如此這般,皇室直接從官吏獲得的錢财很多,朝廷也擁有許多與政府收入無關的錢财。
所以,如今的皇太後擁有幾千萬兩的錢财,也并不特别不可思議。
這是皇室收入的一種膨脹。
近年來,中央政府的費用也大大增加。
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财政數據為八千九百萬兩,其中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為五千三百萬兩,地方财政收入為三千六百萬兩。
但近年的歲出入變成三億兩,而地方财政卻沒有很大的變化。
這說明中央政府的經費總是膨脹,用去了财政的大部分。
特别是明治三十三年的北清戰争以來,中國年年加強中央集權,中央财政随之膨脹。
财政與國運 不僅中央财政,皇室收入也持續膨脹,這樣繼續下去,朝廷就要滅亡,這次事件将如何演變,雖然從财政上、從兵略上不好預言,但總而言之,如果不整頓稅制和币制,不從根本上改革财政方式,那麼朝廷即便以兵力鎮壓了革命黨,從目前的财政狀況來看,不久也難免進退維谷,最後垮台。
日本也有類似的情況。
勝伯爵曾說:德川幕府的倒台,不是因為薩長同盟,而是因為德川末年的财政,使其不得不倒。
因為勝伯爵的話,人們開始注意到德川末期的财政狀況,可以說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大教訓。
如今的中國在财政方面與德川幕府相同,到了無法維持的地步。
就目前的形勢看,清朝在一周的時間之内大概還是有将來的。
所以,下一次我将談論清朝将來的情況。
通行稅越來越重,近年來已由一千萬兩上升到兩千萬兩左右。
最初中國政府也知道這當然是一項酷重的惡稅,宣稱戰争結束就會廢止。
但是,戰争結束後,因為義勇兵并未解散,通行稅也就沒有廢止。
最近的情況是,明治二十七八年以後,中國走入改革時代,形成三種常備軍。
在舊式兵、義勇兵之外,還有新軍。
如今的新軍在名義上由二十個師團組成,這些新軍又需要新的費用。
當然,這一時期削減綠營兵,義勇兵也逐漸減少,但整體而言,還是在原有的兵制基礎上,層層累加,就像在主菜之外又附上第二道、第三道菜一樣。
新舊制度的重複 新舊制度的重複并不隻體現在兵制上,這一情況在官制上也有體現。
比如說,以前有國子監這樣的名義上的大學,一直由朝廷發放經費。
後來,又新設了京師大學堂,需要從别的地方增加收入來維持費用。
這就是在舊有機構外設置新的機構,相應地費用也不斷增加,其結果就是歲出增加。
道光末年歲出入為四千五百萬兩,但實際隻有三千七百萬兩,日清戰争時,中國的歲出入為八千九百萬兩,近乎翻了一倍。
當然,原因之一是海外貿易,使得海關稅增收一千萬兩以上,鹽稅的收入也不斷增加。
總之,道光末年到距離現在十八九年前,清朝的歲出入成倍增加。
而調查近年歲出入的情況,可以看出較之以往有所增加,如今的歲出入增加到了三億兩,财政出現異常的膨脹。
日本也曾出現過财政膨脹,但由此實行了與明治維新前完全不同的财政方式。
近年來,因為财政上的窘迫日本政府厲行節儉,同時也出現了要求進行稅制改革的聲音。
然而,中國的歲出入從四千幾百萬兩上升到八千幾百萬兩,再上升到如今的三億兩,财政上出現如此異常的膨脹,卻依然沿襲舊的财政方式,絲毫未加整治。
因此,每當興辦新事業,财政便會陷入困境。
還有一個情況值得注意,當一個朝代接近滅亡時就會在财政上出現類似以下的現象。
國家初期,中央财政在地方歲出入的比例較少,随着朝廷衰敗,中央财政膨脹,其中的皇室費用尤其會膨脹。
這是中國曆史呈現出的特定現象,明末也是如此。
明朝的定額收入為四百萬兩,到了明末這一數據激增至一千六百七十萬兩,其中皇室費用占了很多。
例如,明末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皇太子大婚,需要兩千四百萬兩,但當時的戶部即财政部沒有辦法湊到這筆錢,是以下令嚴查各省的積蓄情況,明朝以來,各省的積蓄有幾十萬兩,但這是制度尚未變壞之時的情況。
将各省積蓄收繳起來舉辦皇太子的婚禮。
中央财政膨脹的結果,明末皇室仍有相當的财力。
後來,出征滿洲的軍隊失敗,戶部一時拿不出緊急派兵增援的費用。
于是,以内币即由皇室拿出幾十萬兩來補充軍費。
由此可見,即便國家走向衰亡,皇室仍掌控大量錢财,如今的清朝也是如此。
皇室的資産 如今皇室的手中握有多少資産尚不清楚,但根據前幾日的報紙,袁世凱調查皇室财政後得知皇室有幾千萬兩金銀,這是有可能的。
皇室手中何以擁有這麼多錢财?其原因在于除常規收入外,皇室還有種種額外收入。
比如,皇室接受官員從人民那裡剝削而來的賄賂。
地方官升任更大的官時一定要賄賂皇室,特别是西太後時,年年上貢以求其歡心,當然上貢之物就是錢了。
此外,知縣等進京拜谒即被召見,會被記載在吏部的檔案中,這是升官的資格之一,然而,這種拜谒不單是拜谒,是要花錢的。
如此這般,皇室直接從官吏獲得的錢财很多,朝廷也擁有許多與政府收入無關的錢财。
所以,如今的皇太後擁有幾千萬兩的錢财,也并不特别不可思議。
這是皇室收入的一種膨脹。
近年來,中央政府的費用也大大增加。
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财政數據為八千九百萬兩,其中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為五千三百萬兩,地方财政收入為三千六百萬兩。
但近年的歲出入變成三億兩,而地方财政卻沒有很大的變化。
這說明中央政府的經費總是膨脹,用去了财政的大部分。
特别是明治三十三年的北清戰争以來,中國年年加強中央集權,中央财政随之膨脹。
财政與國運 不僅中央财政,皇室收入也持續膨脹,這樣繼續下去,朝廷就要滅亡,這次事件将如何演變,雖然從财政上、從兵略上不好預言,但總而言之,如果不整頓稅制和币制,不從根本上改革财政方式,那麼朝廷即便以兵力鎮壓了革命黨,從目前的财政狀況來看,不久也難免進退維谷,最後垮台。
日本也有類似的情況。
勝伯爵曾說:德川幕府的倒台,不是因為薩長同盟,而是因為德川末年的财政,使其不得不倒。
因為勝伯爵的話,人們開始注意到德川末期的财政狀況,可以說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大教訓。
如今的中國在财政方面與德川幕府相同,到了無法維持的地步。
就目前的形勢看,清朝在一周的時間之内大概還是有将來的。
所以,下一次我将談論清朝将來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