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财政經濟上的變遷
關燈
小
中
大
乎都很不可思議。
當然,隻是免除給中央政府的地租這一點也存在争議。
因為名義上這些做法都是惠及百姓的,但地租免除并沒有給百姓帶來實際的好處。
官吏在收取政府稅金時,往往增設種種附加稅,從而中飽私囊。
現在地租全免,本稅全無,附加稅也就無由征收。
免稅,官吏就無從獲得收入,實則并非如此。
納入政府的這部分租稅雖然是免去了,但地方官吏卻以其他各種名義收稅,導緻附加稅不減反增。
因此,地租全免是皇帝得到了好名聲,而百姓并沒有得到實惠。
不管怎麼說,中央政府免除了稅收,國庫收入也自然減少。
國庫充盈的乾隆時期,造就了中國的全盛時代,乾隆帝四處巡幸。
江南地區風景秀美,為表達孝心,乾隆帝帶皇太後不遠萬裡從北京出發到南京、蘇州、杭州一帶遊玩。
乾隆一生六次外出巡遊,途經之地皆免去租稅。
而巡幸又有很多花費。
全中國地租的免除、南方七省漕糧的免除以及六次巡幸江南,導緻國庫減少了總共兩億兩的收入。
可見乾隆帝明知會減少國庫盈餘而堅持巡幸。
即使是這樣,乾隆五十年的國庫剩餘金額仍然有七千萬兩。
這時清朝極盡昌盛,乾隆年間還提高了武官的薪俸。
當時兵員數當然是增加了,此外給全體成為武官的兵卒提高薪俸,一年的支出需要增加三百萬兩。
從那時起,就有一些異議。
當時有名的大臣阿桂擔任地方官,上奏說:以增加三百萬兩的支出來救濟武官的窮困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成為常例,那此後每年就必須多支出三百萬兩。
若是一時之舉尚且可以承受,但如果成為常例會對将來的财政不利。
而且國家的收入終歸有限,沒有特别的增收,突然增加的三百萬兩支出從何而來?但由于乾隆時每年能增收五百萬兩左右,因此,乾隆帝認為增加武官俸祿三百萬兩不會影響國庫财政,也并未采納阿桂的建議。
總之,自清初以來到此時為止,清朝财政收入一直在不斷增加。
這一百五十年間,清朝國庫的歲出入一直呈增長态勢,清朝迎來了全盛期。
中國曆史上的任何朝代都有這樣一個重要的情形:高居人民之上的官吏,幾百年來都是如此,既不會由于朝廷行善政而使百姓受益,也不會因為行了特别的惡政而陷于困難。
通常中國隻要沒有連年的戰争,人口就會不斷增加,而且中國這樣國土遼闊的國家,未開墾的地區不斷被開發,國庫收入也會随之增加,國庫收入增加,随之而來的是朝廷開始奢侈起來,文學興盛,又大興土木,以此粉飾太平。
中國的曆朝曆代,大體都是在中期的第四五代達到鼎盛,讴歌太平,其實就是這樣的結果,并不是因為某個皇帝格外偉大。
衰運 清朝也是這樣,在一百四五十年間逐漸走向全盛,此後逐漸衰敗。
曆史學家曾研究過清朝衰敗的原因。
探究清朝走向衰敗的原因并非易事,經過不斷研究,結果發現歲出的增加是原因之一。
從乾隆末年到道光末年的六十年間,因為歲出增加而造成了清朝嚴重的衰運。
皇族的增加 歲出增加的原因有很多,皇族增加是其中之一。
中國皇族曆來人數衆多,滿洲興起時太祖的伯父、叔父的後代都是皇族,稱為&ldquo宗室&rdquo。
此後,每十年查一次族譜,此族譜收藏在奉天及北京的宮殿裡,這些族譜足夠裝滿整整一個大倉庫。
太祖的祖父的兄弟們的後代是準皇族,稱為&ldquo覺羅&rdquo。
宗室和覺羅均有一定特權,其中宗室又被稱為&ldquo黃帶子&rdquo,有系黃帶子的特權,覺羅又被稱為&ldquo紅帶子&rdquo,有系紅帶子的特權。
這些皇族的人數十分龐大。
清朝在進入北京時,皇族有兩千餘人,但到了道光末年,經過調查,皇族人數已達三萬人。
這是中國的制度,不僅清朝,明朝也是這樣。
明末皇族有十萬餘人。
皇族增加如此之多,就按現在統計也是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宗室的俸祿也不斷增加,也就是帝室的開銷大幅增長。
原本中國的宗室不像日本的皇族那樣,會得到許多津貼,所以,現在北京等地的宗室後裔,為了一個月拿五元或七元的報酬而上門做官話老師的情況也不少見。
總之,清朝衰敗的原因之一,是皇族數量增加緻使皇室開銷激增。
地租收入減少 地租收入在逐漸減少。
地租收入減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這是清朝實行所謂仁政的結果。
在中國,通常是每十年調查一次地租減收的情況。
每十年一次,把那些征收無望的地租銷賬。
因為有這樣的慣例,每當地方遭遇大災時,可以申請免除地租,或延長收租期限,到了十年這一期限就可銷賬。
由于這樣的政策,地租減收就逐漸增多。
自康熙到雍正年間,一年的地租減收達六十萬兩,而乾隆以後到嘉慶、道光年間,一年的未進額升至兩百萬兩。
又過了四五年,未進額高達千萬兩左右。
賬面上應該征收多少數額,實際收入卻不斷減少。
當然這是清朝引以為傲的仁政帶來的結果,即遭遇天災的地方不繳租,而新開墾的地方也不必繳納地租。
乾隆年間制作了《賦役全書》,今天也仍然按照此書征收租
當然,隻是免除給中央政府的地租這一點也存在争議。
因為名義上這些做法都是惠及百姓的,但地租免除并沒有給百姓帶來實際的好處。
官吏在收取政府稅金時,往往增設種種附加稅,從而中飽私囊。
現在地租全免,本稅全無,附加稅也就無由征收。
免稅,官吏就無從獲得收入,實則并非如此。
納入政府的這部分租稅雖然是免去了,但地方官吏卻以其他各種名義收稅,導緻附加稅不減反增。
因此,地租全免是皇帝得到了好名聲,而百姓并沒有得到實惠。
不管怎麼說,中央政府免除了稅收,國庫收入也自然減少。
國庫充盈的乾隆時期,造就了中國的全盛時代,乾隆帝四處巡幸。
江南地區風景秀美,為表達孝心,乾隆帝帶皇太後不遠萬裡從北京出發到南京、蘇州、杭州一帶遊玩。
乾隆一生六次外出巡遊,途經之地皆免去租稅。
而巡幸又有很多花費。
全中國地租的免除、南方七省漕糧的免除以及六次巡幸江南,導緻國庫減少了總共兩億兩的收入。
可見乾隆帝明知會減少國庫盈餘而堅持巡幸。
即使是這樣,乾隆五十年的國庫剩餘金額仍然有七千萬兩。
這時清朝極盡昌盛,乾隆年間還提高了武官的薪俸。
當時兵員數當然是增加了,此外給全體成為武官的兵卒提高薪俸,一年的支出需要增加三百萬兩。
從那時起,就有一些異議。
當時有名的大臣阿桂擔任地方官,上奏說:以增加三百萬兩的支出來救濟武官的窮困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成為常例,那此後每年就必須多支出三百萬兩。
若是一時之舉尚且可以承受,但如果成為常例會對将來的财政不利。
而且國家的收入終歸有限,沒有特别的增收,突然增加的三百萬兩支出從何而來?但由于乾隆時每年能增收五百萬兩左右,因此,乾隆帝認為增加武官俸祿三百萬兩不會影響國庫财政,也并未采納阿桂的建議。
總之,自清初以來到此時為止,清朝财政收入一直在不斷增加。
這一百五十年間,清朝國庫的歲出入一直呈增長态勢,清朝迎來了全盛期。
中國曆史上的任何朝代都有這樣一個重要的情形:高居人民之上的官吏,幾百年來都是如此,既不會由于朝廷行善政而使百姓受益,也不會因為行了特别的惡政而陷于困難。
通常中國隻要沒有連年的戰争,人口就會不斷增加,而且中國這樣國土遼闊的國家,未開墾的地區不斷被開發,國庫收入也會随之增加,國庫收入增加,随之而來的是朝廷開始奢侈起來,文學興盛,又大興土木,以此粉飾太平。
中國的曆朝曆代,大體都是在中期的第四五代達到鼎盛,讴歌太平,其實就是這樣的結果,并不是因為某個皇帝格外偉大。
衰運 清朝也是這樣,在一百四五十年間逐漸走向全盛,此後逐漸衰敗。
曆史學家曾研究過清朝衰敗的原因。
探究清朝走向衰敗的原因并非易事,經過不斷研究,結果發現歲出的增加是原因之一。
從乾隆末年到道光末年的六十年間,因為歲出增加而造成了清朝嚴重的衰運。
皇族的增加 歲出增加的原因有很多,皇族增加是其中之一。
中國皇族曆來人數衆多,滿洲興起時太祖的伯父、叔父的後代都是皇族,稱為&ldquo宗室&rdquo。
此後,每十年查一次族譜,此族譜收藏在奉天及北京的宮殿裡,這些族譜足夠裝滿整整一個大倉庫。
太祖的祖父的兄弟們的後代是準皇族,稱為&ldquo覺羅&rdquo。
宗室和覺羅均有一定特權,其中宗室又被稱為&ldquo黃帶子&rdquo,有系黃帶子的特權,覺羅又被稱為&ldquo紅帶子&rdquo,有系紅帶子的特權。
這些皇族的人數十分龐大。
清朝在進入北京時,皇族有兩千餘人,但到了道光末年,經過調查,皇族人數已達三萬人。
這是中國的制度,不僅清朝,明朝也是這樣。
明末皇族有十萬餘人。
皇族增加如此之多,就按現在統計也是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宗室的俸祿也不斷增加,也就是帝室的開銷大幅增長。
原本中國的宗室不像日本的皇族那樣,會得到許多津貼,所以,現在北京等地的宗室後裔,為了一個月拿五元或七元的報酬而上門做官話老師的情況也不少見。
總之,清朝衰敗的原因之一,是皇族數量增加緻使皇室開銷激增。
地租收入減少 地租收入在逐漸減少。
地租收入減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這是清朝實行所謂仁政的結果。
在中國,通常是每十年調查一次地租減收的情況。
每十年一次,把那些征收無望的地租銷賬。
因為有這樣的慣例,每當地方遭遇大災時,可以申請免除地租,或延長收租期限,到了十年這一期限就可銷賬。
由于這樣的政策,地租減收就逐漸增多。
自康熙到雍正年間,一年的地租減收達六十萬兩,而乾隆以後到嘉慶、道光年間,一年的未進額升至兩百萬兩。
又過了四五年,未進額高達千萬兩左右。
賬面上應該征收多少數額,實際收入卻不斷減少。
當然這是清朝引以為傲的仁政帶來的結果,即遭遇天災的地方不繳租,而新開墾的地方也不必繳納地租。
乾隆年間制作了《賦役全書》,今天也仍然按照此書征收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