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财政經濟上的變遷

關燈
衆所周知,清朝是由中國東北的荒野而入主廣大的中國。

    在此前後,中國本土即明朝的财政狀況是怎樣的呢?有必要預先知道一點。

     明末的财政 明朝滅亡,一大原因是在财政上。

    明朝的财政,在處理各種收入時非常複雜。

    清朝時主要以銀核算歲入歲出,但明朝并不隻以銀計算,接受米等食物,馬料等以草繳納。

    此外,明朝的特殊通貨本應是銀&mdash&mdash但在中國,人們并不認為銀是通貨,實際流通過程中紙币被大量使用,稱為&ldquo鈔&rdquo。

    當然,明末紙币大幅貶值,主要用于官方征稅以及支付薪俸,除此之外,紙币幾乎不流通。

    明初時,鈔一貫文相當于銀一兩,但到明末隻相當于銀三厘,一兩之下依次是錢、分、厘,因此,一貫鈔隻相當于原來的三百三十三分之一。

    因此,雖然名義上銀、鈔通用,但實際生活中已經不通用了。

    但到萬曆年間為止,政府的收入和支出,仍是用鈔計算的。

    有實際效力的是銅錢和銀,因為銅錢不便于向遠方運送,因此,軍費等需要向遠方運輸的就使用銀,銀就成為歲入歲出的主要部分。

    但在收支方面也還使用除銀以外的東西計算,因此今天隻看銀的話,歲入歲出的定額是很小的。

     根據萬曆中期戶部官員核算後所上的奏折來看,銀一項的歲入、歲出是四百萬兩。

    到明末支出急劇增加,導緻财政不支。

    為應對日本征伐朝鮮而出兵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戰争持續了七年,正規的軍費開支是五百八十三萬兩。

    此外,還有各種附屬費用,數額在三百萬兩左右,共計支出了八百八十餘萬兩。

    明朝财政因此受到巨大影響,同時導緻萬曆之後明朝走向衰弱。

     緊接着,随着滿洲的強盛,征伐滿洲也成了一大問題,這被稱為遼東征伐,其軍費開支也非常龐大。

    以往歲出、歲入不過四百萬兩,明滅亡前九年即崇祯八年(1635年),歲出升至一千二三百萬兩左右,當然歲出的增加是以增稅來實現的。

    到明亡之際歲出漸增至一千六百七十萬兩。

    銀的支出增長至正常定額的四倍以上,就不得不征收重稅,因而引起各方内亂,最終導緻明朝在被滿洲滅亡之前就被起義騷動滅亡了。

     清朝的初期 如上所述,明朝滅亡的原因在财政上。

    随後清朝從中國東北而來,取代明朝。

    對清朝來說有一點很有利,那就是進入明朝的土地時,完全不需要像明朝征伐滿洲那樣,在财政上支出大量軍費。

    所以,清朝免除了萬曆至崇祯年間的苛捐雜稅。

    但是,清朝入主中國之初,并未完全獲得中國的十八個省份,所以歲入比不上明末。

    此後,年年出現歲入不足的情況。

    但滿洲這樣的偏僻小國,野蠻人成為中國中原的大帝,就像貧窮的農民突然進入大都市,搖身一變成為擁有幾百萬兩收入的大富豪,因此在開支方面與明代有很大差異。

    任何國家走向毀滅時都是如此&mdash&mdash帝室開支龐大,明朝末期也不例外。

    但對清朝這樣從偏僻地區興起的國家來說,并不需要如此大量的帝室費用。

    而且,清朝也漸漸意識到,不要像明朝那樣在帝室費用方面耗費巨資。

    如此等等,因而财政漸漸寬裕起來。

    關于此事,康熙帝,即進入北京的第二代皇帝,曾把明代的費用情況與清朝尤其是自己這一代以來厲行節儉的費用情況進行了對比。

     宮廷的節儉 明朝宮廷花費高達九十六萬兩白銀,康熙帝将此全部用作軍費。

    此外,無論明朝還是清朝,均設有專管宮中用度的機構&mdash&mdash光祿寺,工部專司建築營造事務。

    這些都需要很多的費用,明朝光祿寺每年向宮中送去的費用是二十四萬兩,到康熙帝時減至三萬兩。

    且薪炭和營繕的費用也加以節減,光祿寺節省了明朝十分之九的費用,工部的費用也減至二三十萬兩,後又減至十五萬兩。

    宮中使役的人數當然也大為減少。

    康熙帝時還有自從明朝就在宮中服侍的老宦官,據他所言,明朝宮中每年所使用的胭脂、白粉就要花費四十萬兩。

    此話雖然有誇大的成分,但也可以反映出明朝宮廷開支很大。

    清世祖入北京後,這些費用都被省去了。

    明朝宮中使役的女子多達九千人,宦官有十萬人。

    為了維持這些人的生活,就不知會有多少人因饑餓而死。

    當然這些話肯定有誇張的成分,但如果相信這個宦官的話,那明朝的狀況大緻如此。

    到康熙帝時,宮中使役的男女總共隻有四五百人。

    康熙帝還把光祿寺的費用從明朝的六七十萬兩減至四五萬兩,工部的費用原來每年大約是一百萬兩,也減至十五萬兩。

    宮中大行節儉之風。

    換言之,鄉下人即使成為身份高貴的人,也不需要明朝那麼多的花費。

    因此,到康熙帝末年時國庫出現大量盈餘。

    關于盈餘的數目有各種不同的記載,這是中國人自己記錄的數字,這些數據之間的差距還挺大的。

    據魏源的說法,康熙帝十分節儉,其末年留下了八百萬兩;另有一種說法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國庫剩餘金額達五千萬兩。

    這兩者的差距很大,不可能都是錯的。

    也許是由于計算方法不同導緻了上述結果,譬如隻計算中央,或把中央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