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兵力上的變遷
關燈
小
中
大
世,他不得不返鄉奔喪。
因此湘軍失去了主心骨,曾國藩部下的将校們隻得分成各部率領各自的部隊。
雖說是義勇兵,當然是為朝廷服務的,因此從道理上說應該服從朝廷官員的命令。
但是,江西巡撫及朝廷派來的新的大将,對曾國藩的湘軍發出的命令,一項都沒有執行,誰也不受朝廷官吏的驅使。
相對于朝廷的命令,他們更聽自己主将的節制,這種現象在當時已經慢慢出現了。
總之,曾國藩利用湘軍平定了大動亂。
這就是曾國藩、胡林翼等人的練軍方式,雖然是驅使自己的部下,但如同日本陸軍一樣,不是靠将校之間上下級的關系,而是靠師友關系互相激勵。
因此,将士們并不是迅速執行長官的命令,而是出于個人恩義奮戰,平定了叛亂。
平定太平軍叛亂後,并沒有解散義勇兵。
湖南省的湘勇、李鴻章出生地安徽省的淮勇,以及胡林翼長期做巡撫的湖北省的楚勇都在各地平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戰争結束後,朝廷并沒有收回武器,就地解散他們。
依照中國兵制,向來隻有常備軍在名義上存在,不得不發給饷銀。
如今,新的義勇兵也被看作是常備軍的一種,也必須發給特别的饷銀。
如此一來,不得不維持二重兵制。
洋式兵器與戈登将軍 在這場戰争中,李鴻章對其下的名将戈登十分依賴,任用戈登對義勇兵進行西式訓練,效果最顯著的,就是所謂&ldquo常勝軍&rdquo。
從此以後,就讓義勇兵攜帶洋兵器。
曾國藩去世後,李鴻章主導中國政治,給義勇兵配備新式武器,相信這樣能夠訓練出精兵,但是,這時候發生了日清戰争。
李鴻章原本認為憑借西式訓練,再配備西洋武器,不管這支軍隊在哪裡作戰,都能取得勝利。
中國擁有了與西方一樣的新兵和新式武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但從日清戰争中與日本兵的沖突來看,還是不行。
李鴻章手下拿着西式兵器的義勇兵在與日本兵對陣時,很快就敗了下來。
這導緻清朝的軍備觀念又一次改變,意識到必須從根本上進行新式教育、推行新式組織。
這就是當前正在企圖革命的新軍的源起。
袁世凱的新軍 日清戰争結束後,人們意識到,至今為止中國式的練兵方法是不行的,僅靠裝備西洋的武器或依靠西洋人布置海防,并不能形成有效的軍備力量,必須雇傭日本、西洋的士官,接受完全西化的訓練,培養出新兵。
袁世凱是最早開始進行這類訓練的。
在小站這個地方,袁世凱僅以一萬人開始編練新軍。
效果非常顯著。
北清事變之前,時人評論中國隻有袁世凱的軍隊是最優良的軍隊。
北清事變後,因為袁世凱去了山東,沒有與外國軍隊發生沖突,所以不清楚這支新軍的實力,但當時一般認為,袁世凱的軍隊是能夠與外國軍隊抗衡的。
北清事變結束,袁世凱被任命為直隸總督,訓練了數倍于過去的士兵,于是有直隸第幾鎮、第幾鎮,以之為基礎,成立了現在的新軍。
留學生士官 今天的新軍在制度上稍有不同。
士兵仍然依靠招募而來,但對待士兵的做法在招募之前及之後有很大差異。
原本士兵大多是無賴之徒,因此,中國有一句諺語&ldquo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rdquo,即以前應征入伍的都是最下等的無賴漢。
但是,袁世凱編練新兵的時候,會尋找一些多少識字的人,招募後讓他們受教育讀書,這樣他們的品類與之前的兵大為不同,要好得多。
同時清廷還考慮到,隻雇傭外國士官是行不通的,于是雇傭外國士官先創設兵校,再從這裡向國外的士官學校派遣留學生,讓他們能擔當起培養未來軍隊的重任,因此向日本派遣了許多的武官留學生。
最近在石家莊被殺的吳祿貞等就是第一期的畢業生。
就這樣,以向日本為主送出了大量留學生。
但是,送到日本或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到了外國,接受了新的教育,沒想到帶回來的竟然是對朝廷不利的知識。
所以,清廷認為去往日本的留學生都成為了革命黨。
實際上并不是來日本後成為革命黨,而是來日本的留學生最多,自然在數量上出身日本的革命者也就最多。
總之,他們到了國外,讀了新書,就不願再臣服于清朝的統治,這成為革命的基礎。
如前所述,在太平軍之亂時,士兵不聽朝廷派遣的大将的命令,隻為組織自己軍隊的主将的恩義而戰。
現在,接受了外國新思想的士官在訓練士兵的同時,也訓練了革命思想。
在此種風氣的影響下,革命黨的數量也日漸增加。
這樣,無事時士兵是順從的,即使有革命思想,也沒有展示的機會。
如果士官們沒有謀反的意圖,自然風平浪靜,但一旦士官們有謀反的意願,就會立刻造成今天的局面。
也就是說,以滿洲兵為中心,有一個漸進的變化:(一)使用漢人,(二)利用義勇兵,(三)義勇兵成為常備兵(産生尾大不掉的弊端),(四)新軍和革命思想養成。
從這個發展過程來看,雖然如果盡早防備的話也許還有手段,但大勢所趨,不得不然,因而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今天革命在武昌突然發生,變成一場大騷動,震驚了世界的耳目,然而探究其根本原因,完全沒有不可思議之處。
總而言之,清朝在兩百多年間從政策上自然養成了針對自身的革命思想。
今天革命騷亂的發生,不能歸咎于任何人。
*** [1]1828年,德國學者西博爾德自日本回國,以《荷蘭王國海外領土地圖》與高橋作左衛門交換《大日本沿海輿地全圖》。
事發後,西博爾德被幕府驅逐出境,高橋作左衛門入獄。
&mdash&mdash編者
因此湘軍失去了主心骨,曾國藩部下的将校們隻得分成各部率領各自的部隊。
雖說是義勇兵,當然是為朝廷服務的,因此從道理上說應該服從朝廷官員的命令。
但是,江西巡撫及朝廷派來的新的大将,對曾國藩的湘軍發出的命令,一項都沒有執行,誰也不受朝廷官吏的驅使。
相對于朝廷的命令,他們更聽自己主将的節制,這種現象在當時已經慢慢出現了。
總之,曾國藩利用湘軍平定了大動亂。
這就是曾國藩、胡林翼等人的練軍方式,雖然是驅使自己的部下,但如同日本陸軍一樣,不是靠将校之間上下級的關系,而是靠師友關系互相激勵。
因此,将士們并不是迅速執行長官的命令,而是出于個人恩義奮戰,平定了叛亂。
平定太平軍叛亂後,并沒有解散義勇兵。
湖南省的湘勇、李鴻章出生地安徽省的淮勇,以及胡林翼長期做巡撫的湖北省的楚勇都在各地平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戰争結束後,朝廷并沒有收回武器,就地解散他們。
依照中國兵制,向來隻有常備軍在名義上存在,不得不發給饷銀。
如今,新的義勇兵也被看作是常備軍的一種,也必須發給特别的饷銀。
如此一來,不得不維持二重兵制。
洋式兵器與戈登将軍 在這場戰争中,李鴻章對其下的名将戈登十分依賴,任用戈登對義勇兵進行西式訓練,效果最顯著的,就是所謂&ldquo常勝軍&rdquo。
從此以後,就讓義勇兵攜帶洋兵器。
曾國藩去世後,李鴻章主導中國政治,給義勇兵配備新式武器,相信這樣能夠訓練出精兵,但是,這時候發生了日清戰争。
李鴻章原本認為憑借西式訓練,再配備西洋武器,不管這支軍隊在哪裡作戰,都能取得勝利。
中國擁有了與西方一樣的新兵和新式武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但從日清戰争中與日本兵的沖突來看,還是不行。
李鴻章手下拿着西式兵器的義勇兵在與日本兵對陣時,很快就敗了下來。
這導緻清朝的軍備觀念又一次改變,意識到必須從根本上進行新式教育、推行新式組織。
這就是當前正在企圖革命的新軍的源起。
袁世凱的新軍 日清戰争結束後,人們意識到,至今為止中國式的練兵方法是不行的,僅靠裝備西洋的武器或依靠西洋人布置海防,并不能形成有效的軍備力量,必須雇傭日本、西洋的士官,接受完全西化的訓練,培養出新兵。
袁世凱是最早開始進行這類訓練的。
在小站這個地方,袁世凱僅以一萬人開始編練新軍。
效果非常顯著。
北清事變之前,時人評論中國隻有袁世凱的軍隊是最優良的軍隊。
北清事變後,因為袁世凱去了山東,沒有與外國軍隊發生沖突,所以不清楚這支新軍的實力,但當時一般認為,袁世凱的軍隊是能夠與外國軍隊抗衡的。
北清事變結束,袁世凱被任命為直隸總督,訓練了數倍于過去的士兵,于是有直隸第幾鎮、第幾鎮,以之為基礎,成立了現在的新軍。
留學生士官 今天的新軍在制度上稍有不同。
士兵仍然依靠招募而來,但對待士兵的做法在招募之前及之後有很大差異。
原本士兵大多是無賴之徒,因此,中國有一句諺語&ldquo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rdquo,即以前應征入伍的都是最下等的無賴漢。
但是,袁世凱編練新兵的時候,會尋找一些多少識字的人,招募後讓他們受教育讀書,這樣他們的品類與之前的兵大為不同,要好得多。
同時清廷還考慮到,隻雇傭外國士官是行不通的,于是雇傭外國士官先創設兵校,再從這裡向國外的士官學校派遣留學生,讓他們能擔當起培養未來軍隊的重任,因此向日本派遣了許多的武官留學生。
最近在石家莊被殺的吳祿貞等就是第一期的畢業生。
就這樣,以向日本為主送出了大量留學生。
但是,送到日本或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到了外國,接受了新的教育,沒想到帶回來的竟然是對朝廷不利的知識。
所以,清廷認為去往日本的留學生都成為了革命黨。
實際上并不是來日本後成為革命黨,而是來日本的留學生最多,自然在數量上出身日本的革命者也就最多。
總之,他們到了國外,讀了新書,就不願再臣服于清朝的統治,這成為革命的基礎。
如前所述,在太平軍之亂時,士兵不聽朝廷派遣的大将的命令,隻為組織自己軍隊的主将的恩義而戰。
現在,接受了外國新思想的士官在訓練士兵的同時,也訓練了革命思想。
在此種風氣的影響下,革命黨的數量也日漸增加。
這樣,無事時士兵是順從的,即使有革命思想,也沒有展示的機會。
如果士官們沒有謀反的意圖,自然風平浪靜,但一旦士官們有謀反的意願,就會立刻造成今天的局面。
也就是說,以滿洲兵為中心,有一個漸進的變化:(一)使用漢人,(二)利用義勇兵,(三)義勇兵成為常備兵(産生尾大不掉的弊端),(四)新軍和革命思想養成。
從這個發展過程來看,雖然如果盡早防備的話也許還有手段,但大勢所趨,不得不然,因而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今天革命在武昌突然發生,變成一場大騷動,震驚了世界的耳目,然而探究其根本原因,完全沒有不可思議之處。
總而言之,清朝在兩百多年間從政策上自然養成了針對自身的革命思想。
今天革命騷亂的發生,不能歸咎于任何人。
*** [1]1828年,德國學者西博爾德自日本回國,以《荷蘭王國海外領土地圖》與高橋作左衛門交換《大日本沿海輿地全圖》。
事發後,西博爾德被幕府驅逐出境,高橋作左衛門入獄。
&mdash&mdash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