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兵力上的變遷
關燈
小
中
大
膽量,在朝廷知曉他被人勸導謀反一事後,遭到了嚴厲的處罰。
乾隆時代 接下來是乾隆時期。
此時距離清朝入關已有九十年,對于将領的任用方式也有一些變化。
乾隆帝緻力于大量起用滿洲人,乾隆帝時期在戰争中立功的很多是滿洲人。
其中征伐台灣和西藏的福康安和海蘭察即為其例。
但立功也并非因為滿洲軍事實力的強大,而是由于清朝的财政十分富足,用大量金錢鼓勵征伐的勝利。
給予征伐将卒的恩賞豐厚,極大調動了将士們的積極性。
重賞将卒是乾隆時期的事情,清初的恩賞是很少的。
比如立下戰功或戰死,大概也隻是他兒子中的一個會有特殊待遇,有入國子監即大學讀書的資格而已,在當時已經是相當大的恩賞了。
清初有一個從明代叛降過來的人叫洪承疇,曾被任命為五省經略,立有大功,也隻是封了三等輕車都尉這樣低等的爵位。
根據清朝封爵的規定,此爵隻相當于二十幾等,立下非常之功,末了隻被封了這麼一個爵位。
漢人名将趙良棟、王進寶兩人在平定吳三桂的叛亂中立功,也隻封了子爵。
到了乾隆時,對将士的恩賞才變重。
此時立功的福康安等,超越了公、侯、伯、子、男而受封郡王。
導緻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天下趨于穩定,不重賞就難以調動将士作戰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在提拔方式上出現了破格錄取的情況。
若立下一些戰功,在一年或半年之内,就能連續升官兩級、三級、四級、五級。
這也是從乾隆時期形成的風氣,但此時不讓漢人立功,盡量讓滿洲人立功。
乾隆帝對中國的學問也頗有研究,但他大力保存滿洲國粹,抑制了入關後滿洲八旗逐漸漢化的趨勢。
在此前的金代,金世宗極力主張保存國粹,清太宗也效仿金世宗,乾隆帝有過之而無不及,曾大力推行國粹主義。
他還下令編撰滿洲語的辭書,通過漢語的轉譯,把原本貧乏的滿洲語詞彙變得豐富起來,且給予那些努力保存滿語的滿洲人重要的政治職位。
乾隆帝在位六十年,二十五歲時即位,到八十五歲時讓位于其子嘉慶後,又過了四年才去世。
晚年乾隆帝的施政方針更加寬大,不如說是不加約束。
因他是讓位的天子,故稱為&ldquo太上皇&rdquo,但依然像日本的太上皇一樣開始訓政。
近來西太後的訓政,就是效仿乾隆帝,可以說他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
乾隆在世期間,即使讓了位,但實際的政治權力卻掌握在他的手上。
而且,一味地采取寬大放任的政策,寵幸有名的貪污權臣和珅,導緻政治腐敗,使得乾隆末年到嘉慶初年的七年間中國出現了大動亂(花費幾乎九年的時間才完全平定)。
白蓮教匪的叛亂 被叫做白蓮教的一種邪教的起義,在今天的湖南、湖北、四川、陝西四省連續興起。
雖然是一次起義,但也是持續了七年之久的大動亂。
為平定白蓮教的叛亂,花費了一億兩以上的軍費。
當時,滿洲八旗軍隊不堪使用,大将皆以戰敗告終。
一般來說帶兵打仗失敗應受到嚴厲的懲處,而事實上并沒有嚴懲,反而總是給予寬大的處理。
這時候,清朝綱紀已然松弛。
乾隆帝時期是清朝的鼎盛期,乾隆帝也以此自誇,作《十全記》誇耀自己的功績。
這&ldquo十全&rdquo是指兩次征伐蒙古和新疆地區的準噶爾,一次出征新疆的伊斯蘭教徒,兩次出兵四川西部金沙江(即長江上遊),平定台灣一次,征伐安南一次,征伐西藏西南廓爾喀兩次,征伐緬甸一次[1],共計十次征伐。
這十次征伐号稱武功圓滿,但實際上這裡的&ldquo全&rdquo隻是中國式圓滿。
在征伐廓爾喀時,廓爾喀人正舉兵攻入西藏,因此,衆多軍隊列陣而行,實際上隻是追擊驅散很少的敵兵。
即使這樣,衆軍在抵達國境的險要之地時,仍然久攻不下,最終派使者前去誘降,才使之降服。
所以,&ldquo十全&rdquo隻是清朝口中的勝利,并不是軍事意義上真正的取勝。
即便如此,乾隆帝還是非常自誇這十次對外征伐。
當然,此時的清朝處于鼎盛期。
朝廷盡可能任用滿人,但需要很大的恩賞,不寬大處理就驅使不動,這是滿洲軍隊顯示出的顯著弊端。
白蓮教引起的動亂,暴露了滿洲軍隊的缺點,同時,還為後來遺留下了弊端。
白蓮教的叛亂對清朝兵力盛衰的變化造成極大的影響,這不僅是一次起義騷動,從這個關系上說是一個絕不可輕視的事件。
八旗及綠營的腐敗 關于清朝的兵制,如前所述,滿洲八旗當然十分重要,後來又擴展出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漢軍八旗駐守北京,又叫&ldquo禁旅八旗&rdquo。
比起日本的近衛兵,更像德川幕府的旗本。
它由二十四旗組成,共計十萬人。
此外,地方上有類似八旗分遣隊的軍隊,但并不是各省都有,隻有重要地方才設置駐防八旗。
駐防八旗一處約三千人。
除此之外,各省還有由漢人組成的綠旗兵(一般稱為&ldquo綠營&rdquo),作為各省的常備軍。
他們受駐防八旗的監督,共同維持地方穩定。
但嘉慶時白蓮教的叛亂,各省的綠營兵和駐防八旗幾乎沒有派上用場,從北京前來增援的禁旅八旗也無濟于事,一切都證明清朝常備軍的無用,因此動亂持續了那麼長時間。
其實,從很早開始軍隊就有弊端,乾隆時期第一個晉爵為王的福康安等人更是助長了這種弊端。
乾隆時期對外征伐的将領,歸來時都暴富發家。
因為乾隆時期為數不多的征伐,耗費了大量财力。
比如,兩次出征大小金川就花費了七八千萬兩。
後來的白蓮教動亂
乾隆時代 接下來是乾隆時期。
此時距離清朝入關已有九十年,對于将領的任用方式也有一些變化。
乾隆帝緻力于大量起用滿洲人,乾隆帝時期在戰争中立功的很多是滿洲人。
其中征伐台灣和西藏的福康安和海蘭察即為其例。
但立功也并非因為滿洲軍事實力的強大,而是由于清朝的财政十分富足,用大量金錢鼓勵征伐的勝利。
給予征伐将卒的恩賞豐厚,極大調動了将士們的積極性。
重賞将卒是乾隆時期的事情,清初的恩賞是很少的。
比如立下戰功或戰死,大概也隻是他兒子中的一個會有特殊待遇,有入國子監即大學讀書的資格而已,在當時已經是相當大的恩賞了。
清初有一個從明代叛降過來的人叫洪承疇,曾被任命為五省經略,立有大功,也隻是封了三等輕車都尉這樣低等的爵位。
根據清朝封爵的規定,此爵隻相當于二十幾等,立下非常之功,末了隻被封了這麼一個爵位。
漢人名将趙良棟、王進寶兩人在平定吳三桂的叛亂中立功,也隻封了子爵。
到了乾隆時,對将士的恩賞才變重。
此時立功的福康安等,超越了公、侯、伯、子、男而受封郡王。
導緻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天下趨于穩定,不重賞就難以調動将士作戰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在提拔方式上出現了破格錄取的情況。
若立下一些戰功,在一年或半年之内,就能連續升官兩級、三級、四級、五級。
這也是從乾隆時期形成的風氣,但此時不讓漢人立功,盡量讓滿洲人立功。
乾隆帝對中國的學問也頗有研究,但他大力保存滿洲國粹,抑制了入關後滿洲八旗逐漸漢化的趨勢。
在此前的金代,金世宗極力主張保存國粹,清太宗也效仿金世宗,乾隆帝有過之而無不及,曾大力推行國粹主義。
他還下令編撰滿洲語的辭書,通過漢語的轉譯,把原本貧乏的滿洲語詞彙變得豐富起來,且給予那些努力保存滿語的滿洲人重要的政治職位。
乾隆帝在位六十年,二十五歲時即位,到八十五歲時讓位于其子嘉慶後,又過了四年才去世。
晚年乾隆帝的施政方針更加寬大,不如說是不加約束。
因他是讓位的天子,故稱為&ldquo太上皇&rdquo,但依然像日本的太上皇一樣開始訓政。
近來西太後的訓政,就是效仿乾隆帝,可以說他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
乾隆在世期間,即使讓了位,但實際的政治權力卻掌握在他的手上。
而且,一味地采取寬大放任的政策,寵幸有名的貪污權臣和珅,導緻政治腐敗,使得乾隆末年到嘉慶初年的七年間中國出現了大動亂(花費幾乎九年的時間才完全平定)。
白蓮教匪的叛亂 被叫做白蓮教的一種邪教的起義,在今天的湖南、湖北、四川、陝西四省連續興起。
雖然是一次起義,但也是持續了七年之久的大動亂。
為平定白蓮教的叛亂,花費了一億兩以上的軍費。
當時,滿洲八旗軍隊不堪使用,大将皆以戰敗告終。
一般來說帶兵打仗失敗應受到嚴厲的懲處,而事實上并沒有嚴懲,反而總是給予寬大的處理。
這時候,清朝綱紀已然松弛。
乾隆帝時期是清朝的鼎盛期,乾隆帝也以此自誇,作《十全記》誇耀自己的功績。
這&ldquo十全&rdquo是指兩次征伐蒙古和新疆地區的準噶爾,一次出征新疆的伊斯蘭教徒,兩次出兵四川西部金沙江(即長江上遊),平定台灣一次,征伐安南一次,征伐西藏西南廓爾喀兩次,征伐緬甸一次[1],共計十次征伐。
這十次征伐号稱武功圓滿,但實際上這裡的&ldquo全&rdquo隻是中國式圓滿。
在征伐廓爾喀時,廓爾喀人正舉兵攻入西藏,因此,衆多軍隊列陣而行,實際上隻是追擊驅散很少的敵兵。
即使這樣,衆軍在抵達國境的險要之地時,仍然久攻不下,最終派使者前去誘降,才使之降服。
所以,&ldquo十全&rdquo隻是清朝口中的勝利,并不是軍事意義上真正的取勝。
即便如此,乾隆帝還是非常自誇這十次對外征伐。
當然,此時的清朝處于鼎盛期。
朝廷盡可能任用滿人,但需要很大的恩賞,不寬大處理就驅使不動,這是滿洲軍隊顯示出的顯著弊端。
白蓮教引起的動亂,暴露了滿洲軍隊的缺點,同時,還為後來遺留下了弊端。
白蓮教的叛亂對清朝兵力盛衰的變化造成極大的影響,這不僅是一次起義騷動,從這個關系上說是一個絕不可輕視的事件。
八旗及綠營的腐敗 關于清朝的兵制,如前所述,滿洲八旗當然十分重要,後來又擴展出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漢軍八旗駐守北京,又叫&ldquo禁旅八旗&rdquo。
比起日本的近衛兵,更像德川幕府的旗本。
它由二十四旗組成,共計十萬人。
此外,地方上有類似八旗分遣隊的軍隊,但并不是各省都有,隻有重要地方才設置駐防八旗。
駐防八旗一處約三千人。
除此之外,各省還有由漢人組成的綠旗兵(一般稱為&ldquo綠營&rdquo),作為各省的常備軍。
他們受駐防八旗的監督,共同維持地方穩定。
但嘉慶時白蓮教的叛亂,各省的綠營兵和駐防八旗幾乎沒有派上用場,從北京前來增援的禁旅八旗也無濟于事,一切都證明清朝常備軍的無用,因此動亂持續了那麼長時間。
其實,從很早開始軍隊就有弊端,乾隆時期第一個晉爵為王的福康安等人更是助長了這種弊端。
乾隆時期對外征伐的将領,歸來時都暴富發家。
因為乾隆時期為數不多的征伐,耗費了大量财力。
比如,兩次出征大小金川就花費了七八千萬兩。
後來的白蓮教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