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兵力上的變遷
關燈
小
中
大
白刃戰是好是壞暫且不論。
總之,從滿洲軍隊的陣列方式上來看,日本的列陣方式是膽小怯懦的。
對射來的箭雨毫無畏懼的士兵站在最前方,從隐蔽處戰鬥的作戰方式,相較于日本兵的排兵布陣方式,其強悍程度要高得多。
他們不同于日本兵那樣從一開始就認為會遭受敵人的打擊。
滿兵與明兵的比較 因為時代背景不同,如果把他們與全盛時期蒙古的軍隊相比較是不合理的,但從戰績來看,全盛時期的蒙古軍隊強得多。
元初因其特别的作戰方式,無論金還是南宋,都無力與之抗衡。
滿洲興起時,明朝能夠與清對抗,這不能說明明兵的強大,而是因為這個時候滿洲軍隊還不太強大。
從日本征伐朝鮮時的戰鬥來看,可以了解明朝軍隊的強弱,由于對戰争逐漸習慣,明朝的軍隊到明末反倒變得能夠對抗滿洲軍隊。
特别是明朝軍隊一開始認為滿洲兵非常強悍,野戰會讓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于是,明末經略遼東的袁崇煥等人在思考如何以較弱的明兵對抗滿洲兵方面下了苦心,野戰會産生較大的戰損,因此築起堅固的城牆,并且把此時開始傳入的西方火器運用到實戰當中,這為明兵對抗滿洲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清太祖到目前為止幾乎百戰百勝,隻在攻擊甯遠時,因為明軍用到了前述的方式,即以堅固的城牆加上西方火器進行抵抗,清太祖未能成功攻破此城。
這是未曾有過的慘烈的戰敗,他也因此患病而亡。
可以說這種守城方法對明軍是非常合适的。
取得勝利後,明軍自然信心大增,不再那麼懼怕滿軍,明軍的戰鬥力有所提高。
當時有祖大壽、祖大弼兄弟兩個名将(雖然最後也投降了滿洲),特别是弟弟祖大弼異常兇猛,曾突入到清太宗的大本營中,與之短兵相接,差點虜獲太宗。
又曾企圖夜襲清太宗的陣營進行大決鬥,用火藥爆破陣營,由此可見後來明軍的實力。
因此,雖然明朝滅亡,滿洲入主中國,但實際上,明兵不是敗于滿軍,而是亡于内亂。
明朝被來自北方的滿洲人奪走天下是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
所以,滿洲軍隊雖然不能說是弱,但與蒙古族所向無敵、橫掃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
其強弱的程度最初就可以看出差異。
清太宗時期,雖然幾度侵入擾亂北京附近到山東邊界一帶,但山海關外的四城始終沒有淪陷,因此一直未能實現滅亡明的目的。
直到清世祖繼位,其幼年時,明因内亂而亡。
當時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針對李自成發起複仇之戰,有意借用滿洲軍,當時清的攝政王知道了吳三桂的請求後,便幫助他取得複仇戰的成功,最終自己也因此得到了北京,随即建國。
得以成功建國,擁有較強的軍隊可以說是基礎,但不久後,便顯示出弱化的迹象。
吳三桂之亂 距離清朝攻占北京才三十年,引導清兵亡明的吳三桂便企圖謀反。
吳三桂是經驗豐富的将領,他早年在遼東起家,在滅亡明的過程中,又立下大功。
清兵入關後,他成為清的爪牙,入侵中國的中部地區,最後被封為雲南藩王。
他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末反叛,此時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給了清朝很大的打擊。
雖然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但他身經百戰,手下還跟随了一些同樣身經百戰的大将。
于是從雲南進入貴州,又打到湖南。
與吳三桂同樣由明降清立功而受封藩王的,還有福建的耿仲明、廣東的尚可喜,吳三桂趁機拉攏他們一起謀反,形成中國南方的大動亂。
入侵湖南時,清朝派大軍進行抵抗,當時,攻打明朝建立戰功的皇族、大将們大部分都已去世,更沒有能夠與吳三桂匹敵的名将,所以清朝的士兵狼狽不堪,被吳三桂的軍隊打得四處潰逃。
然而清兵最終平定了叛亂,主要是因為吳三桂年事已高,長年征戰養成的習慣便是過分謹慎。
在進入湖南省洞庭湖畔的嶽州後,沒有進一步從嶽州挺進湖北境内。
此時,從四川到陝西一帶有響應吳三桂的叛清軍隊,如果從湖北向中原挺進,孤注一擲進行決戰,那麼形勢的走向無法預測,但由于吳三桂過分謹慎,沒有從嶽州進入湖北。
這時,康熙帝年僅十九、二十,但他從小敏銳且精力過人,每天一個人閱讀四面八方來的軍事報告,告訴身邊的大臣讓他們怎樣怎樣做,從早到晚差不多要批閱三四百份奏折,以此指揮前線的戰事。
雖然清兵軟弱,屢屢逃亡,但因為做了完善的防備部署,不至于大敗。
這時吳三桂去世,導緻叛軍大亂,最終清軍成功平定了這場叛亂。
當時清軍兵力的部署可謂十分完善,從北京到西安凡兩千六百五十裡,到荊州三千三百八十裡,五日之内報告可以送達。
到浙江是三千三百裡,四日可以到達。
到甘肅一帶遙遠的西部,有五千多裡,九日可以送達。
一天之中可以跑五六百裡到七八百裡。
這就是清朝的驿傳制度,此時被充分利用,每天奔馳五百裡或六百裡傳遞戰事報告。
借助驿傳制度,清朝取得了勝利。
但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不是因為滿洲軍隊的強大,而是起用大量漢人作為征伐大将。
康熙帝的方針是:古代就有用漢人平定漢人叛亂的先例,因此,沒有必要派滿洲人帶兵,漢人帶兵上前線是可行的。
所以,當時漢人多有立功。
也就是以漢人征伐漢人,而不是以滿洲人征伐叛軍。
據此可知,滿洲人陷入腐敗比一般的判斷更早。
這樣,并不是滿洲人憑借自身實力的強大平定了這場大亂,這一點是很明白的。
康熙帝以後繼位的是雍正帝,他也善于任用漢人為将。
嶽鐘琪就是雍正時期非常有名的漢人大将。
曾有漢人文臣勸他謀反,可見其權勢之大。
此人精通戰事,卻沒有謀反的
總之,從滿洲軍隊的陣列方式上來看,日本的列陣方式是膽小怯懦的。
對射來的箭雨毫無畏懼的士兵站在最前方,從隐蔽處戰鬥的作戰方式,相較于日本兵的排兵布陣方式,其強悍程度要高得多。
他們不同于日本兵那樣從一開始就認為會遭受敵人的打擊。
滿兵與明兵的比較 因為時代背景不同,如果把他們與全盛時期蒙古的軍隊相比較是不合理的,但從戰績來看,全盛時期的蒙古軍隊強得多。
元初因其特别的作戰方式,無論金還是南宋,都無力與之抗衡。
滿洲興起時,明朝能夠與清對抗,這不能說明明兵的強大,而是因為這個時候滿洲軍隊還不太強大。
從日本征伐朝鮮時的戰鬥來看,可以了解明朝軍隊的強弱,由于對戰争逐漸習慣,明朝的軍隊到明末反倒變得能夠對抗滿洲軍隊。
特别是明朝軍隊一開始認為滿洲兵非常強悍,野戰會讓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于是,明末經略遼東的袁崇煥等人在思考如何以較弱的明兵對抗滿洲兵方面下了苦心,野戰會産生較大的戰損,因此築起堅固的城牆,并且把此時開始傳入的西方火器運用到實戰當中,這為明兵對抗滿洲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清太祖到目前為止幾乎百戰百勝,隻在攻擊甯遠時,因為明軍用到了前述的方式,即以堅固的城牆加上西方火器進行抵抗,清太祖未能成功攻破此城。
這是未曾有過的慘烈的戰敗,他也因此患病而亡。
可以說這種守城方法對明軍是非常合适的。
取得勝利後,明軍自然信心大增,不再那麼懼怕滿軍,明軍的戰鬥力有所提高。
當時有祖大壽、祖大弼兄弟兩個名将(雖然最後也投降了滿洲),特别是弟弟祖大弼異常兇猛,曾突入到清太宗的大本營中,與之短兵相接,差點虜獲太宗。
又曾企圖夜襲清太宗的陣營進行大決鬥,用火藥爆破陣營,由此可見後來明軍的實力。
因此,雖然明朝滅亡,滿洲入主中國,但實際上,明兵不是敗于滿軍,而是亡于内亂。
明朝被來自北方的滿洲人奪走天下是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
所以,滿洲軍隊雖然不能說是弱,但與蒙古族所向無敵、橫掃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
其強弱的程度最初就可以看出差異。
清太宗時期,雖然幾度侵入擾亂北京附近到山東邊界一帶,但山海關外的四城始終沒有淪陷,因此一直未能實現滅亡明的目的。
直到清世祖繼位,其幼年時,明因内亂而亡。
當時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針對李自成發起複仇之戰,有意借用滿洲軍,當時清的攝政王知道了吳三桂的請求後,便幫助他取得複仇戰的成功,最終自己也因此得到了北京,随即建國。
得以成功建國,擁有較強的軍隊可以說是基礎,但不久後,便顯示出弱化的迹象。
吳三桂之亂 距離清朝攻占北京才三十年,引導清兵亡明的吳三桂便企圖謀反。
吳三桂是經驗豐富的将領,他早年在遼東起家,在滅亡明的過程中,又立下大功。
清兵入關後,他成為清的爪牙,入侵中國的中部地區,最後被封為雲南藩王。
他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末反叛,此時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給了清朝很大的打擊。
雖然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但他身經百戰,手下還跟随了一些同樣身經百戰的大将。
于是從雲南進入貴州,又打到湖南。
與吳三桂同樣由明降清立功而受封藩王的,還有福建的耿仲明、廣東的尚可喜,吳三桂趁機拉攏他們一起謀反,形成中國南方的大動亂。
入侵湖南時,清朝派大軍進行抵抗,當時,攻打明朝建立戰功的皇族、大将們大部分都已去世,更沒有能夠與吳三桂匹敵的名将,所以清朝的士兵狼狽不堪,被吳三桂的軍隊打得四處潰逃。
然而清兵最終平定了叛亂,主要是因為吳三桂年事已高,長年征戰養成的習慣便是過分謹慎。
在進入湖南省洞庭湖畔的嶽州後,沒有進一步從嶽州挺進湖北境内。
此時,從四川到陝西一帶有響應吳三桂的叛清軍隊,如果從湖北向中原挺進,孤注一擲進行決戰,那麼形勢的走向無法預測,但由于吳三桂過分謹慎,沒有從嶽州進入湖北。
這時,康熙帝年僅十九、二十,但他從小敏銳且精力過人,每天一個人閱讀四面八方來的軍事報告,告訴身邊的大臣讓他們怎樣怎樣做,從早到晚差不多要批閱三四百份奏折,以此指揮前線的戰事。
雖然清兵軟弱,屢屢逃亡,但因為做了完善的防備部署,不至于大敗。
這時吳三桂去世,導緻叛軍大亂,最終清軍成功平定了這場叛亂。
當時清軍兵力的部署可謂十分完善,從北京到西安凡兩千六百五十裡,到荊州三千三百八十裡,五日之内報告可以送達。
到浙江是三千三百裡,四日可以到達。
到甘肅一帶遙遠的西部,有五千多裡,九日可以送達。
一天之中可以跑五六百裡到七八百裡。
這就是清朝的驿傳制度,此時被充分利用,每天奔馳五百裡或六百裡傳遞戰事報告。
借助驿傳制度,清朝取得了勝利。
但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不是因為滿洲軍隊的強大,而是起用大量漢人作為征伐大将。
康熙帝的方針是:古代就有用漢人平定漢人叛亂的先例,因此,沒有必要派滿洲人帶兵,漢人帶兵上前線是可行的。
所以,當時漢人多有立功。
也就是以漢人征伐漢人,而不是以滿洲人征伐叛軍。
據此可知,滿洲人陷入腐敗比一般的判斷更早。
這樣,并不是滿洲人憑借自身實力的強大平定了這場大亂,這一點是很明白的。
康熙帝以後繼位的是雍正帝,他也善于任用漢人為将。
嶽鐘琪就是雍正時期非常有名的漢人大将。
曾有漢人文臣勸他謀反,可見其權勢之大。
此人精通戰事,卻沒有謀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