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史學及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曾國藩。
此人不僅是出色的政治家,在其他方面也頗有建樹,他的文章在清朝可謂開一代大家之風氣。
他沿襲姚鼐桐城派古文的文風開始習文,有一定閱讀基礎後,感到桐城派文章隻用曾南豐的寫法過于狹窄,于是運用更為廣闊的視野,參考各種優秀的古代文章,一改桐城派文人幾乎不仿效唐宋八大家以外的做法,廣泛閱讀并參考古代的經、子、史學著作等文章,從而成為清朝古文的一代大家。
他早期受到姚鼐的影響,又摻雜了各種風格、流派,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其門下有張裕钊以及最近去世的吳汝綸。
這兩人的文章都非常出名。
此外,薛福成以及做過日本公使的黎庶昌也都是有名的文章家。
他們的文章都秉承了曾國藩的風格,與桐城派不同,文章大氣不拘泥。
曾國藩的友人左宗棠也是出色的文章家。
鄭珍的文章也同樣出色。
這些人造就了古文的極盛期,溯其根源在于桐城派,而後逐漸擴大、吸收,形成清朝古文的全盛局面。
骈體文及骈散不分家 清朝的骈體文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前期承襲明朝以來的四六文,強求對句,以文章為樂趣,稱為&ldquo舊派骈文家&rdquo。
他們寫文章注重是否有趣,而不論是否有遊戲的成分,即使在遊戲的狀态下寫出很好的對句,也算合乎情理。
及至清朝後期,開始出現新的動向,興趣變得多元化。
新起的骈體文家認為不用勉強地作對句,隻要能寫出好文章就行,即以自己的學問根底與實力為基礎。
這些人多兼治經學,更看重文章的質量,即需要創作出色的骈體文,而不是淺薄的骈體文文章。
他們還主張不要隻寫輕松有趣的東西,而要像古代文選那樣以高遠的基調作骈體文。
事實上,這類學者們很好地實踐了這一主張。
因此,這一實踐不僅帶動古文的發展,也帶來了骈體文的進步,而且,兩者的界限逐漸模糊。
其原因在于,如前所述,古文中桐城派純粹是模仿唐宋八大家,到了陽湖派古文,多少有點跳脫此規則。
而到了主張古文與骈體文相近的那些人時,就更脫離了原本的規範,因此,寫古文的人與寫骈體文的人并無差别。
曾國藩門下的吳汝綸表現得尤為突出,他一開始主張寫唐宋八大家文,但實際上,寫《史記》《漢書》這樣的古文更多。
然而《史記》《漢書》中的文章,其實既不是古文,也不是骈體文,吳汝綸模仿它們寫出的文章,逐漸接近骈體。
剛開始寫骈體文并沒有什麼明确的主張,隻是對應古文而已。
後來逐漸地發展成為認真地模仿《文選》,要求必須以學問來作骈體文,因此,骈體文與古文就互相靠攏。
這就是&ldquo骈散不分家&rdquo。
清朝文選體文章極盛期時才有&ldquo骈散不分家&rdquo的說法,汪中寫骈體文并不強求勉強對句,但文章寫得十分高雅端莊,雖然其間也有如《文選》那樣的豔體。
盡管方東樹等人極力抨擊他,但他也算得上清朝十分優秀的文章家。
汪士铎受他的影響,以及現在已八十多歲的湖南人王闿運也受他的影響。
王闿運在文章方面是個天才,能将骈體文和散文的技巧爛熟于心,而所創作的文章既非骈體文又非散文。
此外,譚獻緻力于寫文章,就是他提出了&ldquo骈散不分家&rdquo,即不必去在意文體的不同,隻要能在此兩者之間寫出好文章即可。
他還主張應寫從東漢到魏期間的文章,雖然這期間的文章有豔體,但并不乏味,而且,運用豔詞多也不是缺乏學問、沒有功底的表現,寫文章的關鍵在于是否能把文章形式與内容很好地結合起來。
因此,譚獻提倡這種從東漢到魏期間的骈散不分家的文章,其門下的袁昶也繼承了這一理論。
袁昶在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的北清事變中因給西太後上谏言書,遭緻殺身之禍。
若縱觀清朝各個時期,要說獨具清朝特色的文體,那就是這種骈散不分家的文體。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談論的雖然是如何寫作文章,但文章也關系到經學。
近年來,梁啟超等人來到日本,閱讀日本的報紙後,感歎文風的自由潇灑,于是學習用報紙文章的風格進行寫作,因而,形成了所謂的近代文體。
這是從廣東人黃遵憲開始的,此人曾在日本公使館做書記官,到後來康有為極力提倡,梁啟超時的文章就幾乎像是日本文的翻譯文。
其中康有為的文章接近于骈散不分家的文章,不像梁啟超那樣的新派。
梁啟超的寫作完全是日本報紙的文章風格,目前在中國因實用而流行,不知道此風氣能持續多久。
關于文章的内容就講到這裡。
詩 詩的成就并非在清朝一蹴而就,而與明朝有關。
在綱目中羅列的李夢陽、何景明,在明朝正德、嘉靖年間,提倡古文辭,主張用古人的語言套用詩與文,即詩文作得必須像出自古人的手筆一樣。
此後,到嘉靖、隆慶年間,又有王世貞等人認為詩文應該模仿古代經書和諸子學說,規範的、嚴肅的文章才是出色的文章。
在詩的方面,此論調也盛行一時。
當時一味地模仿以李白、杜甫為代表的盛唐詩歌(唐詩分四個時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其中也有像何景明這樣的主張比盛唐稍稍往前的初唐的詩風。
總之,這些人都是以古人為範本創作詩。
随着此類思想盛行以後,就有相應的反對派與之争論。
其代表人物有鐘惺、譚元春、袁宏道等人,主張詩可以任意随心地寫作,以摹寫自己的性情為主。
這種論調也流行一時,但在中國這種主張可以說是異于尋常的,因此,最終未能流傳開來。
到明末出現陳子龍,他與李夢陽、何景明一樣,多少限制在前人的框架内。
明朝在詩方面雖有争論,但總體是把陳子龍的主張作為正确的意見而推崇的。
清初的大家 清初有錢謙益、吳偉業兩大家。
此二人是清詩的始祖,他們雖然各立門戶,但也受到陳子龍的影響。
此時顧炎武以他堅實的學力為基礎寫詩,雖然他的詩在後代也不是全無影響,但終究未能傳世。
不可否認,清朝詩風的創始者是錢謙益、吳偉業二人。
但清朝以後,錢謙益被人逐漸遺忘了,這是有原因的。
因為錢謙益作為明朝人,在降清後卻做了大官,而在做清朝大官之後,又埋怨清朝,因此導緻他被遺忘的命運。
他常常在詩中暗示自己不是投降了清朝,而是明朝滅亡後,除了仕清别無選擇。
此舉惹怒了當時的乾隆帝,錢謙益的詩集于是成了禁書,被下令全部焚毀。
所以,錢謙益在清朝被人遺忘,也就不足為怪,但他們兩人卻是清詩的始祖。
繼此二人之後,不久就出現了王士祯,即有名的王漁洋,在錢、吳詩風的影響下,奠定了清朝詩風的根基。
另外,錢謙益、吳偉業之後,又有龔鼎孳,也有人将他與錢謙益、吳偉業并列,稱為&ldquo清初三大家&rdquo。
此外還有吳兆骞,他在詩方面非常有天賦,尤其因為他曾獲罪被流放到中國東北的特殊經曆,所以,關于中國東北的諸事常常在他的詩中有所表達,一個像他這樣具有滿腔熱血的南方男子被發配到嚴寒而陌生的北方,這樣特殊的經曆和環境使他的詩更有一種異于常人的感情特質。
康雍年間的大家名家 把王士祯視為清朝詩歌的始祖也合乎情理。
一般把王漁洋的詩風稱為神韻派或格調派,他仍是借用古代現成的文字創作詩歌,而不是自己随意遣詞造句,餘韻十足,因而受到人們的推崇。
曾有人評論他的詩風,就是&ldquo華嚴樓閣,彈指即現&rdquo,這句話引自佛教經典《華嚴經》,以形容其神韻,即組成《華嚴經》裡極樂世界的樓閣,彈指一揮間就能在空中忽然浮現。
總之,王士祯推崇神韻,他的詩歌也就具有這種風格。
但他的詩總是過多地使用典故,雖可顯示其學問實力,但過多地使用典故,使故事繁雜而缺少詩情,這便是他的不足。
當時,有人對此表示反對,反對他的是有&ldquo南施北宋&rdquo之稱的施閏章,他就是用&ldquo華嚴樓閣,彈指即現&rdquo之語評論王士祯詩歌的人,他說王詩好像有如此法力一般,彈指一揮間就能使空中出現樓閣。
但他本人卻不采用這種風格作詩,他用建房子來比拟作詩,他主張作詩應該先打地基,再豎柱子,再起屋頂,有秩序地一步步層層累加、營造。
這一派兼顧兩方面,而王漁洋的詩大體上仍是模仿唐詩。
此時雖已跳脫了李夢陽、何景明等人固守盛唐詩風的做法,但主流仍然是模仿唐詩。
還有同時代或稍晚一些的查慎行,他認為盛唐的詩歌太深奧晦澀,應該作像白居易或蘇轼那樣的詩。
因此,查慎行開創了另一派詩風。
此時在詩歌方面的大家還有朱彜尊,他也是以學問實力來作詩,他初期所作的詩多晦澀難懂,後來的詩有所改變,逐漸傾向自由、活躍。
總之,王士祯、朱彜尊、查慎行三人是康雍年間詩方面的大家。
此人不僅是出色的政治家,在其他方面也頗有建樹,他的文章在清朝可謂開一代大家之風氣。
他沿襲姚鼐桐城派古文的文風開始習文,有一定閱讀基礎後,感到桐城派文章隻用曾南豐的寫法過于狹窄,于是運用更為廣闊的視野,參考各種優秀的古代文章,一改桐城派文人幾乎不仿效唐宋八大家以外的做法,廣泛閱讀并參考古代的經、子、史學著作等文章,從而成為清朝古文的一代大家。
他早期受到姚鼐的影響,又摻雜了各種風格、流派,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其門下有張裕钊以及最近去世的吳汝綸。
這兩人的文章都非常出名。
此外,薛福成以及做過日本公使的黎庶昌也都是有名的文章家。
他們的文章都秉承了曾國藩的風格,與桐城派不同,文章大氣不拘泥。
曾國藩的友人左宗棠也是出色的文章家。
鄭珍的文章也同樣出色。
這些人造就了古文的極盛期,溯其根源在于桐城派,而後逐漸擴大、吸收,形成清朝古文的全盛局面。
骈體文及骈散不分家 清朝的骈體文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前期承襲明朝以來的四六文,強求對句,以文章為樂趣,稱為&ldquo舊派骈文家&rdquo。
他們寫文章注重是否有趣,而不論是否有遊戲的成分,即使在遊戲的狀态下寫出很好的對句,也算合乎情理。
及至清朝後期,開始出現新的動向,興趣變得多元化。
新起的骈體文家認為不用勉強地作對句,隻要能寫出好文章就行,即以自己的學問根底與實力為基礎。
這些人多兼治經學,更看重文章的質量,即需要創作出色的骈體文,而不是淺薄的骈體文文章。
他們還主張不要隻寫輕松有趣的東西,而要像古代文選那樣以高遠的基調作骈體文。
事實上,這類學者們很好地實踐了這一主張。
因此,這一實踐不僅帶動古文的發展,也帶來了骈體文的進步,而且,兩者的界限逐漸模糊。
其原因在于,如前所述,古文中桐城派純粹是模仿唐宋八大家,到了陽湖派古文,多少有點跳脫此規則。
而到了主張古文與骈體文相近的那些人時,就更脫離了原本的規範,因此,寫古文的人與寫骈體文的人并無差别。
曾國藩門下的吳汝綸表現得尤為突出,他一開始主張寫唐宋八大家文,但實際上,寫《史記》《漢書》這樣的古文更多。
然而《史記》《漢書》中的文章,其實既不是古文,也不是骈體文,吳汝綸模仿它們寫出的文章,逐漸接近骈體。
剛開始寫骈體文并沒有什麼明确的主張,隻是對應古文而已。
後來逐漸地發展成為認真地模仿《文選》,要求必須以學問來作骈體文,因此,骈體文與古文就互相靠攏。
這就是&ldquo骈散不分家&rdquo。
清朝文選體文章極盛期時才有&ldquo骈散不分家&rdquo的說法,汪中寫骈體文并不強求勉強對句,但文章寫得十分高雅端莊,雖然其間也有如《文選》那樣的豔體。
盡管方東樹等人極力抨擊他,但他也算得上清朝十分優秀的文章家。
汪士铎受他的影響,以及現在已八十多歲的湖南人王闿運也受他的影響。
王闿運在文章方面是個天才,能将骈體文和散文的技巧爛熟于心,而所創作的文章既非骈體文又非散文。
此外,譚獻緻力于寫文章,就是他提出了&ldquo骈散不分家&rdquo,即不必去在意文體的不同,隻要能在此兩者之間寫出好文章即可。
他還主張應寫從東漢到魏期間的文章,雖然這期間的文章有豔體,但并不乏味,而且,運用豔詞多也不是缺乏學問、沒有功底的表現,寫文章的關鍵在于是否能把文章形式與内容很好地結合起來。
因此,譚獻提倡這種從東漢到魏期間的骈散不分家的文章,其門下的袁昶也繼承了這一理論。
袁昶在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的北清事變中因給西太後上谏言書,遭緻殺身之禍。
若縱觀清朝各個時期,要說獨具清朝特色的文體,那就是這種骈散不分家的文體。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談論的雖然是如何寫作文章,但文章也關系到經學。
近年來,梁啟超等人來到日本,閱讀日本的報紙後,感歎文風的自由潇灑,于是學習用報紙文章的風格進行寫作,因而,形成了所謂的近代文體。
這是從廣東人黃遵憲開始的,此人曾在日本公使館做書記官,到後來康有為極力提倡,梁啟超時的文章就幾乎像是日本文的翻譯文。
其中康有為的文章接近于骈散不分家的文章,不像梁啟超那樣的新派。
梁啟超的寫作完全是日本報紙的文章風格,目前在中國因實用而流行,不知道此風氣能持續多久。
關于文章的内容就講到這裡。
詩 詩的成就并非在清朝一蹴而就,而與明朝有關。
在綱目中羅列的李夢陽、何景明,在明朝正德、嘉靖年間,提倡古文辭,主張用古人的語言套用詩與文,即詩文作得必須像出自古人的手筆一樣。
此後,到嘉靖、隆慶年間,又有王世貞等人認為詩文應該模仿古代經書和諸子學說,規範的、嚴肅的文章才是出色的文章。
在詩的方面,此論調也盛行一時。
當時一味地模仿以李白、杜甫為代表的盛唐詩歌(唐詩分四個時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其中也有像何景明這樣的主張比盛唐稍稍往前的初唐的詩風。
總之,這些人都是以古人為範本創作詩。
随着此類思想盛行以後,就有相應的反對派與之争論。
其代表人物有鐘惺、譚元春、袁宏道等人,主張詩可以任意随心地寫作,以摹寫自己的性情為主。
這種論調也流行一時,但在中國這種主張可以說是異于尋常的,因此,最終未能流傳開來。
到明末出現陳子龍,他與李夢陽、何景明一樣,多少限制在前人的框架内。
明朝在詩方面雖有争論,但總體是把陳子龍的主張作為正确的意見而推崇的。
清初的大家 清初有錢謙益、吳偉業兩大家。
此二人是清詩的始祖,他們雖然各立門戶,但也受到陳子龍的影響。
此時顧炎武以他堅實的學力為基礎寫詩,雖然他的詩在後代也不是全無影響,但終究未能傳世。
不可否認,清朝詩風的創始者是錢謙益、吳偉業二人。
但清朝以後,錢謙益被人逐漸遺忘了,這是有原因的。
因為錢謙益作為明朝人,在降清後卻做了大官,而在做清朝大官之後,又埋怨清朝,因此導緻他被遺忘的命運。
他常常在詩中暗示自己不是投降了清朝,而是明朝滅亡後,除了仕清别無選擇。
此舉惹怒了當時的乾隆帝,錢謙益的詩集于是成了禁書,被下令全部焚毀。
所以,錢謙益在清朝被人遺忘,也就不足為怪,但他們兩人卻是清詩的始祖。
繼此二人之後,不久就出現了王士祯,即有名的王漁洋,在錢、吳詩風的影響下,奠定了清朝詩風的根基。
另外,錢謙益、吳偉業之後,又有龔鼎孳,也有人将他與錢謙益、吳偉業并列,稱為&ldquo清初三大家&rdquo。
此外還有吳兆骞,他在詩方面非常有天賦,尤其因為他曾獲罪被流放到中國東北的特殊經曆,所以,關于中國東北的諸事常常在他的詩中有所表達,一個像他這樣具有滿腔熱血的南方男子被發配到嚴寒而陌生的北方,這樣特殊的經曆和環境使他的詩更有一種異于常人的感情特質。
康雍年間的大家名家 把王士祯視為清朝詩歌的始祖也合乎情理。
一般把王漁洋的詩風稱為神韻派或格調派,他仍是借用古代現成的文字創作詩歌,而不是自己随意遣詞造句,餘韻十足,因而受到人們的推崇。
曾有人評論他的詩風,就是&ldquo華嚴樓閣,彈指即現&rdquo,這句話引自佛教經典《華嚴經》,以形容其神韻,即組成《華嚴經》裡極樂世界的樓閣,彈指一揮間就能在空中忽然浮現。
總之,王士祯推崇神韻,他的詩歌也就具有這種風格。
但他的詩總是過多地使用典故,雖可顯示其學問實力,但過多地使用典故,使故事繁雜而缺少詩情,這便是他的不足。
當時,有人對此表示反對,反對他的是有&ldquo南施北宋&rdquo之稱的施閏章,他就是用&ldquo華嚴樓閣,彈指即現&rdquo之語評論王士祯詩歌的人,他說王詩好像有如此法力一般,彈指一揮間就能使空中出現樓閣。
但他本人卻不采用這種風格作詩,他用建房子來比拟作詩,他主張作詩應該先打地基,再豎柱子,再起屋頂,有秩序地一步步層層累加、營造。
這一派兼顧兩方面,而王漁洋的詩大體上仍是模仿唐詩。
此時雖已跳脫了李夢陽、何景明等人固守盛唐詩風的做法,但主流仍然是模仿唐詩。
還有同時代或稍晚一些的查慎行,他認為盛唐的詩歌太深奧晦澀,應該作像白居易或蘇轼那樣的詩。
因此,查慎行開創了另一派詩風。
此時在詩歌方面的大家還有朱彜尊,他也是以學問實力來作詩,他初期所作的詩多晦澀難懂,後來的詩有所改變,逐漸傾向自由、活躍。
總之,王士祯、朱彜尊、查慎行三人是康雍年間詩方面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