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史學及文學

關燈
述。

    關于經濟方面的經世政策的研究,他複興了顧炎武以來已斷絕的學問精神。

    此外,由魏源、賀長齡分類編纂而成的《皇朝經世文編》,有益于我們了解清朝的經世政策,可以說我們從中受益匪淺。

    此外,龔自珍、俞正燮的單本著作中也有相關内容。

    藍鼎元著有研究台灣的著作。

    陶澍有研究對中國關系重大的鹽業的著作。

    嚴如熤緻力于研究苗防事務,因為苗族猶如台灣土著一樣,此書主要論述如何采取措施防禦苗族。

    此外,《校邠廬抗議》是馮桂芬的名著,此書對今天的中國經世政策的影響力仍然沒有衰退,他為中國拟定了十分優秀的經世國策。

    馮桂芬可以說是論述中國改革中最先進的策論者,近年來康有為的改革論都以此人的學問為基礎整理而成。

    因此,我們不能忽視他在中國改革中發揮的作用。

    此外,近年來張之洞也有種種關于經世的議論和著作。

    在中國,這些經濟著作都是歸入史學的,作為政策論而被探讨。

     上述大緻就是清朝史學的發展過程,其中有自古以來就有的門類派别,也有新發展起來的部分。

    這裡簡單總結新發展起來的部分:舊史考證,西北曆史地理以及關于古地志學問中的種種新要素。

    此外,過去也有掌故的學問,但在清朝尤其發達。

     曆史方法 最後,縱觀史學研究,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史學方法的學問。

    在唐朝,就有劉知幾的名著《史通》讨論曆史編纂的方法。

    後來南宋鄭樵的《通志》一書中也有許多精彩的史論。

    通過這些十分優秀的前輩學者的努力,到清朝,關于文章的寫法體例已形成一定的規則。

    如韓退之曾著文說,記事文的寫法有哪些要求,編撰史書像寫記事文一樣,也有一定的規則,該怎樣記述史實,該如何省略,都是有一定的規則需要遵循的。

    如果不按照此方法寫,古文便不能稱為古文,也不是曆史書。

    方苞極力推崇編寫史書需要有固定的寫法。

    後來章學誠著《文史通義》,把鄭樵的《通志》以來斷絕的史學通論傳統又複興起來。

    在史學通論方面《文史通義》非常有名,中國人也極其尊敬章學誠。

    近來有張采田,模仿《文史通義》,寫了《史微》一書。

    與《文史通義》相比,此書雖不能算是名著,但值得慶幸的是往往隔一段時間會有人想起它的重要性,并緻力于複興它。

    不過即便是今日,張采田的《史微》也是異于尋常的書,所以,我特意在此說明。

    以上就是清朝史學發展的大概樣貌。

     文學 古文 從古文與骈體文入手,可以了解中國文章的變遷。

    &ldquo古文&rdquo一詞在中國,根據時代的不同,使用方法也不盡相同。

    我這裡将要談到的古文,是指文章方面的古文。

    文章方面的古文與經學方面的古文,有不同的含義。

    古文與今文的對立是經學方面研究的課題,古文即古的文字,篆書以前的、寫于銅器等器物上的文字,隸書以後的文字被稱為今文。

    古文學就是以古文寫成的經書的學問,今文學則是以今文寫成的經書的學問。

    在文章方面與古文相對立的是&ldquo時文&rdquo。

    中國的&ldquo時文&rdquo在日本指的是诏敕、書信、上奏文等。

    這樣的誤解我不知道是從何時開始的,在中國這些并不是&ldquo時文&rdquo。

    中國所謂的&ldquo時文&rdquo,是指文官考試時所使用的八股文。

    八股文是指從四書中出題作文章,用許多對句組成八個段落,按照這種固定規則寫出的文章。

    這是文官考試的必要項目,如果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就不能通過文官考試。

    與此相對應的古文,指的是承襲唐宋八大家以來的寫作傳統的文章。

    但清朝以後,出現了與古文相對的時文之外的另一種文體,即骈體文。

    這是清朝特有的現象,在後面的講述中還将談及,這裡我們先以古文為例。

     草創期 清初的學者都模仿唐宋八大家文,沿襲明朝的習慣,而唐宋八大家中,其實真正盛行的隻是金、元以來一直流行的蘇東坡一家。

    真正能夠模仿自韓退之以至蘇東坡一脈文章風格的,是所謂清初的三大家。

    綱目中羅列的魏禧就屬于此派,侯方域也屬于此派。

    汪琬雖然與此派差異較大,但他十分講究文章的規則。

    簡言之,清初文學的特征大體是以模仿自韓退之到蘇東坡一派為方針的。

     後來随着文學研究不斷發展,漸漸跳脫古文的寫法,而是根據個人的學問愛好而寫作。

    代表人物是黃宗羲、顧炎武等人,他們不重視文章的技巧,也能夠自然而然地寫出好的文章。

    後來,清朝那些運用各種曆史掌故的人都是模仿此二人的文風,因此也能寫出一些好文章。

    可以說,此二人奠定了清初文風的基礎。

    等到朱彜尊、姜宸英時,清朝的文學風格已經形成,于是他們開創了一條區别于黃宗羲、顧炎武的清初文風與古文派風格之間的道路。

    即不同于韓退之、蘇東坡之流的古文風,而是依靠自身學問的實力來作文章。

     袁枚是清朝中期的文章天才,既擅長寫古文,又能寫骈體文。

    我在後面會講到骈體文,總之,他是個能自由創作的高手,但他因待人輕薄,遭到不少責難。

    上述這些學者奠定了清朝文學風格的基礎。

    但總的來說,此時仍處在清朝文風的形成階段,不同派别的人物尚未出現。

     極盛期 這個時期過後不同流派紛紛出現,古文和骈體文方面各有自己的派别。

    骈體文又稱&ldquo四六文&rdquo,即用四字、六字的對句創作優美的文章。

    因為排列對句而叫骈體,古文因盡量不使用對句,所以又稱&ldquo單文體&rdquo或&ldquo單行&rdquo。

    當清初盛行古文時,骈體文也開始被人注意,即綱目中&ldquo骈體文&rdquo欄目下的&ldquo舊派骈文家&rdquo已有出現。

    由此可見,古文和四六文家的發展過程具有一緻性。

    另一方面,經學的發展導緻文學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因為經學學者反對宋學、朱子學,而固守唐宋八大家古文的朱子學,尤其推崇八大家中的曾南豐。

    而經學家們反對朱子學,因此也強烈批判唐宋八大家文。

    當時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即寫古文的人懂得文章是什麼嗎?前述的阮元曾經提出過一種極端的言論,他認為古代所謂的&ldquo文&rdquo僅指骈體文。

    古代&ldquo文&rdquo與&ldquo筆&rdquo是有區别的,華美的文章才叫&ldquo文”而隻講求實用,不注重文采的叫&ldquo筆&rdquo。

    因此,唐宋八大家所寫的古文隻是&ldquo筆&rdquo,不算&ldquo文&rdquo,優美的文章必須是骈體文。

    方東樹出于維護唐宋八大家之由,因而極其反對袁枚的理論。

    當時的情況錯綜複雜,既有反對古文派的,又同時出現以古文家為标榜的流派&mdash&mdash桐城派。

     說到桐城派,其起源是明朝的歸有光,歸有光以唐宋八大家文特别是曾南豐的文章為模範,極力反對明朝李王七子之文。

    入清以來,歸有光的主張被方苞繼承,傳給劉大櫆,劉大櫆又延續到姚鼐,到姚鼐時與漢學發生沖突,轉而打着古文旗号,跳脫漢學,專心研究古文。

    因此,他的門下聚集起不少桐城當地的學者,所以叫桐城派古文。

    桐城派信守唐宋八大家,特别是以曾南豐的古文為寫文章的範本,桐城派在成立之初,就受到一些漢學家的強烈反對,因而興起另外一個派别。

    阮元尤其抨擊古文,欲置其于死地。

    方東樹則遭到漢學派中主張骈體文的人的謾罵,于是從桐城派的古文中衍生出陽湖派古文,以恽敬、張惠言、董士錫、李兆洛為代表,此派是比較接近骈體派的古文派,雖說也是古文派,但與桐城派多少有些不同。

     此後,出現了&ldquo崇佛家的古文&rdquo這一奇怪現象,這是我擅自拟的名稱。

    如前所述,佛教學者中也有作古文的,綱目中提到的有羅有高、汪缙、彭紹升等人,他們都曾研究過佛教文章。

    但從他們的文章來看,這些人對佛教并不感興趣,隻是欽佩佛學的文章。

    他們廣讀佛教書籍,以此寫作文章。

    也就是說,此時從佛教學者中派生出一個新的流派,雖未能流傳開,但後來的龔自珍等人的文風也受到很大的影響。

     &ldquo選體&rdquo是骈體四六文中的一種,但到後來,文選體的文風也影響了作古文的人。

    包世臣認為純粹的古文難免乏味,文章還是需要一點味道,有點色彩,所以,提倡用适當接近文選體的文風來寫作。

    因此,清朝的文風發展曆程,最早從古文出發,後來寫古文的人又用接近文選體即骈體的風格來寫作。

    清朝的這種情況是比較特殊的現象,在明朝此種情況并不多見。

     上述是從乾隆到道光之間的古文的發展情況,後來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