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經學

關燈
實際的校勘,但可以說是校勘學的發起人。

    後來紀昀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為此需要判别書籍不同版本的優劣,所以紀昀是校勘學的大家。

     自古以來學術的盛行,就是經書本文研究的盛行。

    因此,從漢代就有石經了。

    因為經書有可能出現文字錯誤,為了避免,就将經書刻在石頭上,立于太學之門。

    在當時這是一件非常嚴肅莊重的事,仍有一部分石經留存至今。

    因為古老的拓本早已不複存在,今天所能見到的都是殘品。

    最近,贊岐的大西見山收集到一份宋代的拓本,如此精美的東西在日本實屬首次得到。

    在中國,石經之學很是繁榮,漢朝以及後來的魏、唐、五代的蜀以及南宋都有石經,清朝乾隆帝也刻石經,結果就有了乾隆十三經石經。

    由于乾隆十三經是新石經,因而拓本難尋,無法閱讀文本實在是一件遺憾的事情。

    若在北京,任何時候都可以去看,可是由于沒有拓本,所以時至今日我們也無法看到它。

    當時,乾隆帝下令刻制此石經,由彭元瑞負責校勘,但也有持反對意見的人,主要是反對彭元瑞所做的校勘,甚至磨改了一部分石經。

    那是乾隆的寵臣和坤(在嘉慶年間被殺)指使他人反對彭元瑞的校勘。

    富岡君手裡有一部關于這方面的書,十分珍貴。

    受命書寫此石經的是書法家蔣蘅,田中文求堂君手中有他的書法作品,正在别室中展出。

    最早的石經,漢朝的《熹平石經》的拓本我也從大西君處借來,放置于别室中展出。

     清朝的校勘學在這些情況下開始了。

    畢沅、阮元召集大量學者,空閑之時進行書籍校勘、出版。

    身處太平盛世的畢沅、阮元,如果外出做官,建立功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如召集學者食客做這些事,還可以獲得名望聲譽,所以召集了這麼多學者讓他們校勘群書。

    這是清朝校勘學發達的基礎。

    當然,這和個人的努力勤奮也分不開。

    例如盧文弨是奠立清朝校勘學的重要人物。

    此外還有一些學識淵博卻因貧困不能考試及第的人,他們以食客的身份,整理校勘古籍,做書稿以提供出版、發行,在這方面,有些人是留下了功績的。

    其中有一個叫顧千裡。

    其次,還有黃丕烈、秦恩複、張敦仁等,都是校勘學的名家。

    顧千裡作為校勘工作的顧問,做過許多人的食客,從事出版。

    此外,陳鳣出版了《論語》的極好的版本。

    還有像顧千裡一樣的嚴可均,也是食客。

    曾國藩的幕僚中一個叫莫友芝的人,也是這方面的名家。

    此人得到一部唐寫本的《說文》并将它出版。

    很多年前我在端方那裡看到過十分精緻的實物。

    近來,有一位叫陸心源的,後來他的兒子把書籍賣給了日本岩崎家。

    陸心源在校勘學方面也是頗有建樹。

     十分有趣的是,日本出版的一些書籍與清朝校勘學有關。

    日本物徂徕的門人有一個叫山井鼎的,他聽聞下野的足利學校藏有經書古本後,就去到那裡做了好幾年的經書校勘,著有《七經孟子考文》。

    他的同學根本遜與他一同前往足利學校,複印并出版了皇侃的《論語義疏》。

    這兩書傳到中國後,中國人驚訝于竟有這樣好的經書古本及《論語》的皇侃義疏傳到了島國日本,還有人為此做了相關研究。

    其結果是《七經孟子考文》和皇侃的《論語義疏》對中國校勘學造成很大的刺激。

    此外,通過這兩本書,中國人還驚訝于《古文孝經》與《今文孝經》也在以前傳到過日本,可以将之作為中國校勘學的基礎。

    後來,又有林述齋作《佚存叢書》,收集在中國已經亡佚而在日本還保存着的書籍,用活字印刷複活。

    這在中國學界也是好評如潮。

    簡言之,日本的校勘學對中國的書籍之學的繁興是有大功勞的。

     中國十分盛行藏書和刻書,到清朝尤為突出。

    這裡隻舉出了其中大概。

    這些最有名的人的藏書和翻刻對清朝的校勘學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依靠他們的幫助,根據正确的古代書籍研究學問,對古書不做任何随意的更改而出版,必須讀沒有經過改動的古代原本,這樣的學問在清朝十分發達。

    這就是校勘學的大概。

     金石學 金石學的金表示對銅器銘文的研究,石是對碑文的研究。

    如前所述,吳大澂以金石學開創了小學的新派。

    顧炎武可以說是金石學在清朝的始祖,他是最早注意到金石研究的人,著有《金石文字記》一文,主張金石研究對于曆史學、經學十分有意義。

    金石學的淵源由來已久,這裡隻特别談論顧炎武。

    這就是運用金文和碑文來糾正古書文字錯誤的由來。

    翁方綱奠定了金石學的基礎,他對于碑文一字一字地進行仔細研究,不遺漏任何一處錯誤。

    其次是王昶,緻力于收集、編纂金石文字。

    此外,黃易遊訪一方方的漢代石碑,并作拓本。

    還有阮元幕下的朱為弼、趙魏等人,從事金石的編纂工作。

    又有張廷濟、劉喜海、張燕昌、翟雲升等人,近年來又有陳介祺、徐同柏、吳式芬出現,至此金石學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在陳介祺、徐同柏、吳式芬之前,金文方面銅器的鑒定有不足之處。

    乾隆帝時出版的有名的《西清古鑒》一書,雖然出色,但混淆真僞。

    而要等到陳介祺、徐同柏、吳式芬三人時才能把它們正确無誤地加以鑒别出來,并把銅器上的銘文正确無誤地讀懂。

    後來,才有吳大澂、劉心源等人,我的朋友羅振玉也是其中之一。

    還有端方,此人雖然對金石學沒有做過研究,但對銅器有興趣,屢次為學者提供相關資料。

    他不僅是個政治家,同時也有一定的學問。

    總之,中國的金石學研究對經學、曆史學産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近年來金石學衍生出另一分支,例如古印的學問,或是玺印的學問,玺印之學進一步發展,後來又有了研究封泥的學問。

    如西洋人在封蠟上按印一樣,古代的書信用絲卷起,在結口處用泥封住,再在泥上印上字,就是封泥。

    近年來這些東西被大量發現,因此這種學問特别發達。

    中國人一開始也不明白這是什麼,後來才知道是封泥。

     近年來殷墟甲骨學也十分興盛,羅振玉對它有研究。

    這是在龜甲和獸骨上雕刻的文字。

    三千年前的古代中國占蔔時,往往使用龜甲和獸骨,它比金石文字還要久遠。

    明知三十五年(1902年)我到中國去時,那時甲骨文字剛剛被發現不久,為了大量發掘,因此有必要修建鐵路。

    據羅君所說,甲骨被特許專賣後,近年來有了關于這方面的出色的專門著作。

    可以說甲骨文研究是金石學發展到新時代的新分支,它在學問上的貢獻不可估量。

    前面所談的吳大澂所開創的小學新流派,也因此愈加興盛。

    另外,由于在挖掘甲骨的同時還出土了古代器物,使得關于禮學的研究也一同興盛。

    總之,到今天為止,中國學術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

     中國漢學的主體(清朝學術的主體也是以漢學為主)大緻經曆上述所說的發展過程。

    此外還有各種學派,大體是從漢學發展、變化而來的,今後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但由于中國的國勢,會變成怎樣尚不可知。

    也許傳到日本,而在日本得到大力發展,但這也不能斷言。

    總之,目前中國的學術達到鼎盛,是古來未有的。

    學問變成真正的學術,極盡鼎盛,對中國來說清朝是古來未有。

    這在了解清朝文化時最為重要,因此,在這裡我專用一天的時間來講述。

     *** [1]即《中日民四條約》。

    &mdash&mdash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