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經學
關燈
小
中
大
,皮錫瑞就是其中之一。
此外,這裡寫着的戴望,特别之處在于通過注釋《論語》來闡釋公羊學。
總之,公羊學者是一批天才學者組成的集團,而如今他們的影響力也是如此巨大。
直到距今六七十年前的中國,漢學還是許鄭學問的天下,即是吳派和皖派的天下,但六七十年來,眼看着公羊學逐漸走向興盛,可以說,目前中國學術的大緻形勢,是公羊學統治漢學的局面。
此外,公羊學者的特别之處是,與揚州學派相似,許多學者在治經學的同時也從事文學。
莊存與寫有《春秋正辭》,把它作為文學作品來看,也很出色,此時已開始顯示公羊學派的這一特性傾向。
到後來的龔自珍、魏源,就更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了。
今日的康有為等人,也都是優秀的文學家,在詩作、文章方面頗有建樹。
這一點與前述的揚州學派相似,而揚州學派的經學與吳派的經學相似。
晚清的大家(附說清中葉以後的宋學) 在綱目中我羅列了清朝末年學術名家的姓名。
第一個是俞樾,即著名的俞曲園。
此人的學術系統兼容高郵王氏之學和公羊學。
其次是孫诒讓,他研究《周禮》,可以說近兩百年來無人可以比肩。
還有黃以周,他精通禮學,是從整體來考察禮的學問的人,留下了出色的著作。
其次是鄭珍,他來自中國貴州的鄉野,通過不斷地學習中國文明,最終從邊緣人成為學問名家。
由此可見,當時比較盛行對禮的研究。
其後列着吳大澂,此處寫着&ldquo小學的新派&rdquo,指的是什麼呢?以往的小學研究文字學和《說文》。
研究音韻學和《唐韻》,顧炎武追溯到《唐韻》以上。
至于訓诂方面,則主要是從《爾雅》和《廣韻》入手,但吳大澂的學問是從全新的金文研究開始。
所謂金文即銅器的銘文,清朝時出土了大量古代遺物,因此以出土器物上面的文字為基礎,發現以往文字學的錯誤。
吳大澂十分重視用發掘物與之前的古人著作中的小學研究進行對照。
現今在京都的羅振玉也是這方面的研究大家。
當然,并非由吳大澂一人發起了金文研究,隻是吳大澂的研究引人注目且特别優秀,所以這裡以他為代表。
再次有陳澧,這裡談及的時代需要稍稍往前,即宋學方面的研究。
由于漢學的不斷發展、興盛,宋學在漢學盛行時一度衰落了,就有人想要回到原本的宋學。
但有一個叫姚鼐的文章妙手,又是經學家,盡管他文筆出色,但在編輯《四庫全書》時不太得志。
他對于經學的研究不能算是宋學,但由于當時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南豐很受推崇,姚鼐就從古文入手逐漸開始研究朱子的學問。
但在他那個時候關于漢學的著作并不常見。
後來的方東樹,既是出色的古文家,又積極倡導宋學,他十分不滿當時的漢學,因而作《漢學商兌》,極力批判當時的漢學家。
不僅批評漢學家的經學,也批評他們的文學。
一時之間漢學家與古文家展開激烈的争論,一開始阮元批判古文,江藩也非難古文,而方東樹則繼之反對漢學家所作的文章。
由此,宋學出現複興的趨勢,但最終未能盛行起來。
當時的北方即北京一帶,出現了一種宋學,代表人物一個是湖南人唐鑒,一個是蒙古的旗人倭仁,他們在道光年間推動了宋學的複興。
湖南的曾國藩接觸後深以為然,認為漢學家隻是對着顯微鏡研究瑣細的學問,而看不到學問的大義。
研究學問的大義隻能靠宋學,即隻能靠程朱的學術,當時有曾國藩和羅澤南等人持這種觀點。
此時正值鹹豐年間太平天國暴亂發生,曾國藩、羅澤南把宋學應用于人格方面,在學問方面則沒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雖然如此,總之這是清朝中期漢學全盛、宋學衰落之時,但通過上述幾人的努力,宋學出現了短暫的複興傾向。
來自廣東的陳澧,對漢學、宋學持中立态度,研究時兼采漢學和宋學,他寫有著名的《東塾讀書記》,此人雖然出身于邊遠之地,但日後的學問卻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如張之洞就十分佩服陳澧的學問。
清末已經過了漢學的全盛期,但陳澧的學問和公羊學的學問還有影響。
當然不是宋學家式的講學,也不高談闊論,而隻是接納宋學家的學說。
因而在清朝末年,保留有漢宋兼顧的學問和極端的公羊學。
即使到今天,中國學者接受的大體是這兩派的學術,形成了清朝學術的大綱目。
這種學問的方法,不講學,也不做空論性的學術研究,而是做實事求是的研究。
這是接近漢學的舊學,仍屬于舊學派。
宋學别派 此外,近年來重新回到人們視線的有顔元、李塨的學術。
顔元的父親在明末清軍入侵長城時曾被清人俘虜,入清以後,他為了查證父親是否還活着,一直尋父至遼東。
他有鑒于明朝的滅亡,認為宋學不做事實性的研究,隻做空論,才導緻漢人抵抗不了滿洲人的進攻,招緻失敗,因此想要把宋學轉變到研究事實上來。
但顔元、李塨的學問傳至王源便斷絕了,近年來,公羊學家戴望得其根本而加以複活,到最近此學問又漸漸複蘇。
顔、李曾極力不滿中國面對外族入侵時的軟弱,因此,強烈主張以兵農一緻為本,即主張兵和農必須一緻,并且兵由農出。
還有一位劉獻廷主張與之相同。
此外,他還主張學問應該博古通今,對中國各家的學問都應有所涉及,但此人的學問并沒有延續下來,且沒有什麼著作留世,他的學問大概都記錄在《廣陽雜記》一書中。
但他十分推崇學問貫通,與顔元、李塨的學術相同,以實行為學問的宗旨,認真思考當時中國的國勢。
這就是顔元、李塨、劉獻廷一派的學術。
還有一位叫胡承諾的,學問出自宋學,但跳脫宋學的空論而進行事實性的研究,但他的著作并沒有人記得,距今七八十年前,古文高手李兆洛推崇并複興他的學術,才使得現今還有人知道胡承諾的學問。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在清朝中葉即乾隆時期佛學十分盛行。
羅有高、汪缙、彭紹升、楊文會都是這一派,其中從彭紹升到楊文會之間,有公羊學派的人從事佛學研究。
前面說到的龔自珍、魏源、俞樾等人都曾經研究佛學。
彭紹升以前的佛學屬于淨土宗,出自明代雲栖和尚,但治學方法上傾向淨土與華嚴的結合。
近年來出現了夏曾佑的佛教研究法。
到章太炎之時,佛教研究漸趨廣泛,不僅有做天台宗研究的,也有做華嚴宗研究的。
總之,儒家中從事佛學研究的人很多,這不可不說是一項有趣的事實。
當然,此前的中國,儒家研究佛教多少也是有的,也就是研究禅學。
但到此時,主流的是對天台、華嚴二宗的研究,禅宗研究雖然也有,但與宋、明時期的禅宗有所不同,是根據佛教書籍經典來具體研究禅學。
所以,龔自珍等所研究的禅學與明朝的禅學是有差别的,多少是宋學的别派,但其中夾雜着公羊學派。
這些學問是在清朝中心學術以外的。
校勘學 校勘學和金石學是清朝經學的兩大基礎,甚至可以說是當時一切學問的基礎,在清朝十分繁盛,因此這裡有必要簡單講述。
校勘學就是校對書籍。
書籍的錯字随着時代的前進不斷出現,不得不依照古本來進行校對,修改錯字。
現在你們看一眼就可以大緻理解,綱目中也寫了簡單的注解。
清朝非常盛行校勘學,前面提到的朱筠在編《四庫全書》時大力倡導,他自己不從事
此外,這裡寫着的戴望,特别之處在于通過注釋《論語》來闡釋公羊學。
總之,公羊學者是一批天才學者組成的集團,而如今他們的影響力也是如此巨大。
直到距今六七十年前的中國,漢學還是許鄭學問的天下,即是吳派和皖派的天下,但六七十年來,眼看着公羊學逐漸走向興盛,可以說,目前中國學術的大緻形勢,是公羊學統治漢學的局面。
此外,公羊學者的特别之處是,與揚州學派相似,許多學者在治經學的同時也從事文學。
莊存與寫有《春秋正辭》,把它作為文學作品來看,也很出色,此時已開始顯示公羊學派的這一特性傾向。
到後來的龔自珍、魏源,就更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了。
今日的康有為等人,也都是優秀的文學家,在詩作、文章方面頗有建樹。
這一點與前述的揚州學派相似,而揚州學派的經學與吳派的經學相似。
晚清的大家(附說清中葉以後的宋學) 在綱目中我羅列了清朝末年學術名家的姓名。
第一個是俞樾,即著名的俞曲園。
此人的學術系統兼容高郵王氏之學和公羊學。
其次是孫诒讓,他研究《周禮》,可以說近兩百年來無人可以比肩。
還有黃以周,他精通禮學,是從整體來考察禮的學問的人,留下了出色的著作。
其次是鄭珍,他來自中國貴州的鄉野,通過不斷地學習中國文明,最終從邊緣人成為學問名家。
由此可見,當時比較盛行對禮的研究。
其後列着吳大澂,此處寫着&ldquo小學的新派&rdquo,指的是什麼呢?以往的小學研究文字學和《說文》。
研究音韻學和《唐韻》,顧炎武追溯到《唐韻》以上。
至于訓诂方面,則主要是從《爾雅》和《廣韻》入手,但吳大澂的學問是從全新的金文研究開始。
所謂金文即銅器的銘文,清朝時出土了大量古代遺物,因此以出土器物上面的文字為基礎,發現以往文字學的錯誤。
吳大澂十分重視用發掘物與之前的古人著作中的小學研究進行對照。
現今在京都的羅振玉也是這方面的研究大家。
當然,并非由吳大澂一人發起了金文研究,隻是吳大澂的研究引人注目且特别優秀,所以這裡以他為代表。
再次有陳澧,這裡談及的時代需要稍稍往前,即宋學方面的研究。
由于漢學的不斷發展、興盛,宋學在漢學盛行時一度衰落了,就有人想要回到原本的宋學。
但有一個叫姚鼐的文章妙手,又是經學家,盡管他文筆出色,但在編輯《四庫全書》時不太得志。
他對于經學的研究不能算是宋學,但由于當時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南豐很受推崇,姚鼐就從古文入手逐漸開始研究朱子的學問。
但在他那個時候關于漢學的著作并不常見。
後來的方東樹,既是出色的古文家,又積極倡導宋學,他十分不滿當時的漢學,因而作《漢學商兌》,極力批判當時的漢學家。
不僅批評漢學家的經學,也批評他們的文學。
一時之間漢學家與古文家展開激烈的争論,一開始阮元批判古文,江藩也非難古文,而方東樹則繼之反對漢學家所作的文章。
由此,宋學出現複興的趨勢,但最終未能盛行起來。
當時的北方即北京一帶,出現了一種宋學,代表人物一個是湖南人唐鑒,一個是蒙古的旗人倭仁,他們在道光年間推動了宋學的複興。
湖南的曾國藩接觸後深以為然,認為漢學家隻是對着顯微鏡研究瑣細的學問,而看不到學問的大義。
研究學問的大義隻能靠宋學,即隻能靠程朱的學術,當時有曾國藩和羅澤南等人持這種觀點。
此時正值鹹豐年間太平天國暴亂發生,曾國藩、羅澤南把宋學應用于人格方面,在學問方面則沒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雖然如此,總之這是清朝中期漢學全盛、宋學衰落之時,但通過上述幾人的努力,宋學出現了短暫的複興傾向。
來自廣東的陳澧,對漢學、宋學持中立态度,研究時兼采漢學和宋學,他寫有著名的《東塾讀書記》,此人雖然出身于邊遠之地,但日後的學問卻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如張之洞就十分佩服陳澧的學問。
清末已經過了漢學的全盛期,但陳澧的學問和公羊學的學問還有影響。
當然不是宋學家式的講學,也不高談闊論,而隻是接納宋學家的學說。
因而在清朝末年,保留有漢宋兼顧的學問和極端的公羊學。
即使到今天,中國學者接受的大體是這兩派的學術,形成了清朝學術的大綱目。
這種學問的方法,不講學,也不做空論性的學術研究,而是做實事求是的研究。
這是接近漢學的舊學,仍屬于舊學派。
宋學别派 此外,近年來重新回到人們視線的有顔元、李塨的學術。
顔元的父親在明末清軍入侵長城時曾被清人俘虜,入清以後,他為了查證父親是否還活着,一直尋父至遼東。
他有鑒于明朝的滅亡,認為宋學不做事實性的研究,隻做空論,才導緻漢人抵抗不了滿洲人的進攻,招緻失敗,因此想要把宋學轉變到研究事實上來。
但顔元、李塨的學問傳至王源便斷絕了,近年來,公羊學家戴望得其根本而加以複活,到最近此學問又漸漸複蘇。
顔、李曾極力不滿中國面對外族入侵時的軟弱,因此,強烈主張以兵農一緻為本,即主張兵和農必須一緻,并且兵由農出。
還有一位劉獻廷主張與之相同。
此外,他還主張學問應該博古通今,對中國各家的學問都應有所涉及,但此人的學問并沒有延續下來,且沒有什麼著作留世,他的學問大概都記錄在《廣陽雜記》一書中。
但他十分推崇學問貫通,與顔元、李塨的學術相同,以實行為學問的宗旨,認真思考當時中國的國勢。
這就是顔元、李塨、劉獻廷一派的學術。
還有一位叫胡承諾的,學問出自宋學,但跳脫宋學的空論而進行事實性的研究,但他的著作并沒有人記得,距今七八十年前,古文高手李兆洛推崇并複興他的學術,才使得現今還有人知道胡承諾的學問。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在清朝中葉即乾隆時期佛學十分盛行。
羅有高、汪缙、彭紹升、楊文會都是這一派,其中從彭紹升到楊文會之間,有公羊學派的人從事佛學研究。
前面說到的龔自珍、魏源、俞樾等人都曾經研究佛學。
彭紹升以前的佛學屬于淨土宗,出自明代雲栖和尚,但治學方法上傾向淨土與華嚴的結合。
近年來出現了夏曾佑的佛教研究法。
到章太炎之時,佛教研究漸趨廣泛,不僅有做天台宗研究的,也有做華嚴宗研究的。
總之,儒家中從事佛學研究的人很多,這不可不說是一項有趣的事實。
當然,此前的中國,儒家研究佛教多少也是有的,也就是研究禅學。
但到此時,主流的是對天台、華嚴二宗的研究,禅宗研究雖然也有,但與宋、明時期的禅宗有所不同,是根據佛教書籍經典來具體研究禅學。
所以,龔自珍等所研究的禅學與明朝的禅學是有差别的,多少是宋學的别派,但其中夾雜着公羊學派。
這些學問是在清朝中心學術以外的。
校勘學 校勘學和金石學是清朝經學的兩大基礎,甚至可以說是當時一切學問的基礎,在清朝十分繁盛,因此這裡有必要簡單講述。
校勘學就是校對書籍。
書籍的錯字随着時代的前進不斷出現,不得不依照古本來進行校對,修改錯字。
現在你們看一眼就可以大緻理解,綱目中也寫了簡單的注解。
清朝非常盛行校勘學,前面提到的朱筠在編《四庫全書》時大力倡導,他自己不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