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經學
關燈
小
中
大
這些人奠定了清朝學術堅實的基礎,這兩大學派也是清朝漢學的基礎。
接下來講&ldquo北派&rdquo,這是我自己取的名字,因為這個學派的學者大都是北方人,但用别的名稱也可以。
其中的張之洞不是這個時代的人,但因為張之洞的思想屬于這個學派,因此把他放進去了。
這一學派以朱筠、紀昀等人為代表。
朱筠本人沒留下什麼著作,但關照了許多學者,他是促使清朝漢學發達的保護者。
他曾向天子建議鼓勵發展漢學,還建議修撰《四庫全書》。
不可否認,他是推動漢學發展的功臣。
朱筠出生于北京,後來,離北京不遠的河間又出了一個大學者紀昀。
朱筠所提出修撰的《四庫全書》,就是由他完成的。
《四庫全書》對中國所有的書籍進行了解題。
為了編寫《四庫全書》,動用了大量學者,紀昀任總編,一一修改别人寫出來的東西。
因此,可以說他真正執行了朱筠的計劃。
他的漢學精神在《四庫全書》的提要中有所體現。
内容多少對宋學含有反對的态度。
總之,他是以漢學為基礎為這本書作提要的。
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發起此事的人是朱筠,紀昀是實踐者。
這些人都來自北方直隸。
經學方面張之洞雖然沒有什麼特别的著作,但其行事方針與此二人相似,因此也歸入這一學派。
總之,此學派與建立漢學基礎沒有特别的關系,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北方學者對于漢學在全中國範圍内傳播有很大功勞。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學術,接下來談&ldquo揚州學派&rdquo,汪中、劉台拱、阮元、焦循、劉寶楠、劉文淇、江藩等人都是這個學派的代表學者。
清朝的揚州由于是鹽商的集散地,非常繁華。
在中國,鹽是不可缺少的日用品,而淮南、淮北即兩淮地域是中國最大的産鹽基地。
中國的鹽業是官營的,由商人承辦,因此鹽商必定是富甲一方。
而中國的大多數鹽商都在揚州築屋而居,享受着奢侈的生活。
從這種奢侈的風氣中便形成了揚州獨有的學問。
此派學者,不僅在經學研讀上頗有建樹,另一方面也很重視對詩文的研究。
在經學上屬第一流的是汪中,此人在文章方面也是一流的,後面還會提及他的文章。
總之,大概隻有揚州學者才可以做到既是很優秀的經學家,又是出色的文學家。
如焦循既是經學家,又是詞曲研究家。
詞曲在文學中不應該看作是俗的東西,而是研究&ldquo粹&rdquo[1]的學問,焦循就緻力于這方面的研究。
此外,江藩也是又做經學研究,又做文學研究。
清朝文學的特點也是由這些人所做的文學研究形成而來的,即從宋到明一直盛行唐宋八大家文,到清朝以後,漸漸興起反對唐宋八大家的文學。
特别是江藩積極地反對唐宋八大家,而将之廣泛傳播的是阮元。
阮元是學術的保護者,像北方的朱筠一樣。
此人與後來的畢沅,都是有益于當時學者的人,他們把學者網羅到自己門下進行編書活動,在這裡一些懷才不遇的經學家也變得活躍起來。
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阮元。
漢學中也有熱鬧的、誇張的研究傾向。
阮元此人非常有錢,幸運地很早就科舉及第,很早得到天子垂青,很早成為大家,諸事順遂,而且高壽八十有餘,圓滿度過了一生。
這一方面是因為揚州的地方風氣,一方面是靠個人的境遇,還有一方面是因為他閑居時小題大做地研究漢學。
漢學通過阮元這樣的人在揚州得到大力推進,在經學之外,又以誇張的方式進行着文學研究,因而形成獨有的特色。
這也招緻後來宋學的反對。
再其次是&ldquo閩學&rdquo,是福建地區的學者組成的學派。
隻有兩三個重要人物,如陳壽祺、陳喬枞等人,其影響力有限。
還有&ldquo浙東之學&rdquo,最初從事小學研究,後來逐漸轉移到史學上。
章學誠十分注重對經學的論述,他與一般人的見解不同,是在經學之外來評判經學。
往往人們認為經學就是經學,但他從史學的角度來解釋經學,是從學術組織的基礎上,即從全體學術的根本上來研究經學。
他的著述《文史通義》十分有名,雖然最初完全不懂,但我十分推崇他的著作,也很願意推薦給别人看。
章學誠做學問的方式十分特别,他在清朝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而且能夠繼承他學問的人很少,他在學問上可以說是天賦異禀。
他的學術淵源很長,簡單概括就是以史學家的見解來看待經學。
接着是&ldquo常州學派&rdquo,它後來成為比較有影響力的學派。
如前所述,奠定漢學基礎的是吳派和皖派,即以惠棟為中心和以戴震為中心的兩派學問,而常州學派就是在它們之後可以取而代之的。
莊存與是此學派的創始人,後來此派學者層出不窮,使公羊學盛行起來。
比起戴震,公羊學更将學問推入窮理之境。
戴震的學問大體還是漢學的方法,到戴震為止學問的做法是将漢一分為二,即分為前漢和後漢,或西漢和東漢。
其中東漢的學術是以許慎的《說文解字》為中心的小學,後來是鄭玄的學術,因此漢學被稱為許鄭之學,以許慎、鄭玄的學問為主。
吳派、皖派也是這樣的。
但常州學派不做東漢的學問,而是直接上溯到西漢的學問。
西漢中期漢武帝時正處于學問的鼎盛期,盛行公羊學。
衆所周知,《春秋》有《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公羊學派認為《左氏傳》和《穀梁傳》都是僞書,隻有《春秋公羊傳》才記錄了真正的學問。
孔子寫作《春秋》的意旨,是表示自己與君王、天子擁有同樣的權利。
因此,孔子雖沒有王位,但他把自己視作君王來寫《春秋》,孔子在《春秋》中極力表現了大一統治國的思想。
西漢時十分盛行這類學問思想。
所以,公羊學派主張研究西漢的學問。
當然,其中包含了各類學問,但是比許、鄭的學問更往前上溯了一步,更接近孔子的真意,這也是常州學派發達的原因。
莊存與創立此學派,而通過劉逢祿傳播開來。
劉逢祿是個缜密的人,擅長用獨特的眼光判斷事物。
他還十分聰明,依靠敏銳的判斷力治學,而厭棄以往的樸學。
學問的全盛期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天才人物,這些人對于具體細微的事物埋頭研究而不嫌瑣碎。
龔自珍便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位。
前面所說的皖派的段玉裁是戴震學派的重要學者之一,他就是龔自珍的外祖父,但龔自珍與外祖父不同,在學問方面是個天才。
雖然他沒有自己的著作,但極力鼓吹公羊學,使得公羊學大為盛行,時至今日中國的年輕學者幾乎無不受到公羊學的影響。
但今天的學者受到公羊學的影響是因為康有為,而康有為的學問來自現在仍健在的八十多歲的湖南人王闿運。
王闿運門下有一個叫廖平的人,現在在四川,此人的學問很特别,常用一種不可思議的解釋方法進行學問研究,但這樣做出來的學問又很有說服力。
總之,他是一個有學問實力而又以不同一般的頭腦來解釋學問的人。
康有為不是廖平的門人,但很佩服廖平異于常人的判斷力,在其著作中,幾乎可以說是盜用了廖平的觀點,而廖平遠在四川的深山之中,對此無可奈何。
康有為有許多學徒,所以近年來他的學問十分盛行,然而這其實是廖平的學問。
總之,由于上述原因,今日中國的年輕學者幾乎沒有不受公羊學影響的。
但公羊學者中,也有人比較謹慎地從事樸學性質的研究
接下來講&ldquo北派&rdquo,這是我自己取的名字,因為這個學派的學者大都是北方人,但用别的名稱也可以。
其中的張之洞不是這個時代的人,但因為張之洞的思想屬于這個學派,因此把他放進去了。
這一學派以朱筠、紀昀等人為代表。
朱筠本人沒留下什麼著作,但關照了許多學者,他是促使清朝漢學發達的保護者。
他曾向天子建議鼓勵發展漢學,還建議修撰《四庫全書》。
不可否認,他是推動漢學發展的功臣。
朱筠出生于北京,後來,離北京不遠的河間又出了一個大學者紀昀。
朱筠所提出修撰的《四庫全書》,就是由他完成的。
《四庫全書》對中國所有的書籍進行了解題。
為了編寫《四庫全書》,動用了大量學者,紀昀任總編,一一修改别人寫出來的東西。
因此,可以說他真正執行了朱筠的計劃。
他的漢學精神在《四庫全書》的提要中有所體現。
内容多少對宋學含有反對的态度。
總之,他是以漢學為基礎為這本書作提要的。
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發起此事的人是朱筠,紀昀是實踐者。
這些人都來自北方直隸。
經學方面張之洞雖然沒有什麼特别的著作,但其行事方針與此二人相似,因此也歸入這一學派。
總之,此學派與建立漢學基礎沒有特别的關系,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北方學者對于漢學在全中國範圍内傳播有很大功勞。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學術,接下來談&ldquo揚州學派&rdquo,汪中、劉台拱、阮元、焦循、劉寶楠、劉文淇、江藩等人都是這個學派的代表學者。
清朝的揚州由于是鹽商的集散地,非常繁華。
在中國,鹽是不可缺少的日用品,而淮南、淮北即兩淮地域是中國最大的産鹽基地。
中國的鹽業是官營的,由商人承辦,因此鹽商必定是富甲一方。
而中國的大多數鹽商都在揚州築屋而居,享受着奢侈的生活。
從這種奢侈的風氣中便形成了揚州獨有的學問。
此派學者,不僅在經學研讀上頗有建樹,另一方面也很重視對詩文的研究。
在經學上屬第一流的是汪中,此人在文章方面也是一流的,後面還會提及他的文章。
總之,大概隻有揚州學者才可以做到既是很優秀的經學家,又是出色的文學家。
如焦循既是經學家,又是詞曲研究家。
詞曲在文學中不應該看作是俗的東西,而是研究&ldquo粹&rdquo[1]的學問,焦循就緻力于這方面的研究。
此外,江藩也是又做經學研究,又做文學研究。
清朝文學的特點也是由這些人所做的文學研究形成而來的,即從宋到明一直盛行唐宋八大家文,到清朝以後,漸漸興起反對唐宋八大家的文學。
特别是江藩積極地反對唐宋八大家,而将之廣泛傳播的是阮元。
阮元是學術的保護者,像北方的朱筠一樣。
此人與後來的畢沅,都是有益于當時學者的人,他們把學者網羅到自己門下進行編書活動,在這裡一些懷才不遇的經學家也變得活躍起來。
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阮元。
漢學中也有熱鬧的、誇張的研究傾向。
阮元此人非常有錢,幸運地很早就科舉及第,很早得到天子垂青,很早成為大家,諸事順遂,而且高壽八十有餘,圓滿度過了一生。
這一方面是因為揚州的地方風氣,一方面是靠個人的境遇,還有一方面是因為他閑居時小題大做地研究漢學。
漢學通過阮元這樣的人在揚州得到大力推進,在經學之外,又以誇張的方式進行着文學研究,因而形成獨有的特色。
這也招緻後來宋學的反對。
再其次是&ldquo閩學&rdquo,是福建地區的學者組成的學派。
隻有兩三個重要人物,如陳壽祺、陳喬枞等人,其影響力有限。
還有&ldquo浙東之學&rdquo,最初從事小學研究,後來逐漸轉移到史學上。
章學誠十分注重對經學的論述,他與一般人的見解不同,是在經學之外來評判經學。
往往人們認為經學就是經學,但他從史學的角度來解釋經學,是從學術組織的基礎上,即從全體學術的根本上來研究經學。
他的著述《文史通義》十分有名,雖然最初完全不懂,但我十分推崇他的著作,也很願意推薦給别人看。
章學誠做學問的方式十分特别,他在清朝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而且能夠繼承他學問的人很少,他在學問上可以說是天賦異禀。
他的學術淵源很長,簡單概括就是以史學家的見解來看待經學。
接着是&ldquo常州學派&rdquo,它後來成為比較有影響力的學派。
如前所述,奠定漢學基礎的是吳派和皖派,即以惠棟為中心和以戴震為中心的兩派學問,而常州學派就是在它們之後可以取而代之的。
莊存與是此學派的創始人,後來此派學者層出不窮,使公羊學盛行起來。
比起戴震,公羊學更将學問推入窮理之境。
戴震的學問大體還是漢學的方法,到戴震為止學問的做法是将漢一分為二,即分為前漢和後漢,或西漢和東漢。
其中東漢的學術是以許慎的《說文解字》為中心的小學,後來是鄭玄的學術,因此漢學被稱為許鄭之學,以許慎、鄭玄的學問為主。
吳派、皖派也是這樣的。
但常州學派不做東漢的學問,而是直接上溯到西漢的學問。
西漢中期漢武帝時正處于學問的鼎盛期,盛行公羊學。
衆所周知,《春秋》有《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公羊學派認為《左氏傳》和《穀梁傳》都是僞書,隻有《春秋公羊傳》才記錄了真正的學問。
孔子寫作《春秋》的意旨,是表示自己與君王、天子擁有同樣的權利。
因此,孔子雖沒有王位,但他把自己視作君王來寫《春秋》,孔子在《春秋》中極力表現了大一統治國的思想。
西漢時十分盛行這類學問思想。
所以,公羊學派主張研究西漢的學問。
當然,其中包含了各類學問,但是比許、鄭的學問更往前上溯了一步,更接近孔子的真意,這也是常州學派發達的原因。
莊存與創立此學派,而通過劉逢祿傳播開來。
劉逢祿是個缜密的人,擅長用獨特的眼光判斷事物。
他還十分聰明,依靠敏銳的判斷力治學,而厭棄以往的樸學。
學問的全盛期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天才人物,這些人對于具體細微的事物埋頭研究而不嫌瑣碎。
龔自珍便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位。
前面所說的皖派的段玉裁是戴震學派的重要學者之一,他就是龔自珍的外祖父,但龔自珍與外祖父不同,在學問方面是個天才。
雖然他沒有自己的著作,但極力鼓吹公羊學,使得公羊學大為盛行,時至今日中國的年輕學者幾乎無不受到公羊學的影響。
但今天的學者受到公羊學的影響是因為康有為,而康有為的學問來自現在仍健在的八十多歲的湖南人王闿運。
王闿運門下有一個叫廖平的人,現在在四川,此人的學問很特别,常用一種不可思議的解釋方法進行學問研究,但這樣做出來的學問又很有說服力。
總之,他是一個有學問實力而又以不同一般的頭腦來解釋學問的人。
康有為不是廖平的門人,但很佩服廖平異于常人的判斷力,在其著作中,幾乎可以說是盜用了廖平的觀點,而廖平遠在四川的深山之中,對此無可奈何。
康有為有許多學徒,所以近年來他的學問十分盛行,然而這其實是廖平的學問。
總之,由于上述原因,今日中國的年輕學者幾乎沒有不受公羊學影響的。
但公羊學者中,也有人比較謹慎地從事樸學性質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