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經學

關燈
宋學 今天就經學開講。

    從今日起,主要就中國本國的文化,國内的文化開講。

    總的來說,這次課程的内容要盡量避開政治層面的議題,如前所述,主要講中國文化方面。

    此前主要講了作為文化中心的帝王之事,其次講了清朝與外國語有關的種種特殊現象,再其次講到了貿易關系對财政經濟的影響,可以說,這些都是文化的基礎。

    接下來,又講了帝王的行為&mdash&mdash外國文化的輸入。

    從今日開始,則專門講講中國國内的文化。

     像中國這樣具有悠久曆史文化的國度,任何朝代,隻要是太平之世,就自然緻力于推動本國文化的進步。

    清朝也不例外,随着社會穩定,國勢強盛,國内文化也空前發展起來。

    自唐代以來的中國,即使有戰亂,也幾乎沒有因長時間的戰亂所造成的黑暗時代。

    因此,可以說中國文化始終保持着發展的狀态。

    所以,清朝文化的興盛,并非意味着終結以往的黑暗時代,開創新的局面。

    因為此前的文化已經高度發展,隻是随着時代的變遷,在文化發展的道路上逐漸顯示出新的動向罷了。

     學術依然是清朝文化中最繁盛的部分,而清朝的學術又以經學為中心。

    清朝出現了兩漢以來所未有過的經學的高度發展,研究普及到一般的學者中,可以說是具有真正的學術性,這一點也是兩漢時所沒有的。

    清朝的經學,在中國學術發展史上是古所未有的。

    不用說,經學不是在清朝突然繁盛起來的。

    清朝之前的明朝,由于沿襲宋、元以來的學術傳統,宋學十分盛行。

    宋學包括朱子學派和王陽明即陸王學派,明朝就有朱子學派即程朱學派與陸王學派的兩派之争。

    明末時,一種新的風氣在學者間流傳開來,即講學。

    講學并不是隻講究學問,而是像今日我到此講演一樣,多少隻是以學問為講演的材料而已,然後進行禅宗式的問答,可謂口頭空論地研究學問。

    這些學者不是從事實的角度來研究學問,而是作空泛的讨論,這就是所謂的講學派。

    綱目中開篇所寫的顧炎武、黃宗羲兩人,對講學派提出強烈的反對,但也仍然有學者堅持講學派的主張。

    這裡所寫的孫奇逢、李中孚就屬于講學派,他們延續着明末以來的做法。

    而在明末講學派中,程朱學派和陸王學派誰的勢力更強?答案是陸王學派,即王陽明學派盛行。

    其代表人物就是在日本被看作小說批評家的、萬曆年間的學者李贽(李卓吾)等。

    這派學者身着僧服,執杖而行,幾乎像僧人那樣生活,而且以中國人所嫌惡的男女混雜的方式進行講演,或作禅宗式的問答。

    為此,引來了對之極為反對的顧炎武派。

    原本是朱子學者的顧炎武,反對講學派的學風問題,提出學問要做事實性的研究,這樣一來便從朱子學中脫離出來,成為清朝反對朱子學派的漢學派的始祖。

    另一方面,從顧炎武的學術精神來說,他是傳承了宋學精神的,但他又是清朝漢學複興的始祖。

    與他齊名的黃宗羲,在明末時,為了幫助明朝恢複政權曾參加戰争,此人還曾計劃派遣使者去日本請求援兵,但最終看到明朝大勢已去,無可奈何,便抛開了政治,過上了完全的隐士生活。

    他作為王陽明的同鄉,繼承了王陽明的學術精神,但因為是前朝殘黨,一直低調行事,因此十分排斥講學派,同樣認為學問應做事實性的研究。

    顧黃的學問盛行以後,中國學者為了區分把他們分為兩派,以顧炎武為首的被稱為浙西學派,黃宗羲則為浙東學派的始祖。

    這是一張浙東、浙西的地圖,所謂錢塘江即浙江,浙江以東所出的學派叫浙東學派,這裡是甯波,這裡是餘姚。

    黃宗羲是餘姚人,餘姚也是王陽明的故裡。

    如此一來,兩人分别成了浙東、浙西學派的始祖。

    兩派學者的姓名在綱目中都有羅列,由于時間的關系,就不在此一一細講了。

    顧炎武之下寫着徐乾學,表示他繼承了顧炎武學派的觀點。

    黃宗羲下寫着萬斯大、萬斯同,表示他們繼承了黃宗羲學派。

    後來徐乾學深得康熙帝信任。

    如前所述,他在洞庭山召集了許多學者,編撰《一統志》,但他編書卻不留自己的姓名。

    綱目中的&ldquo徐乾學&rdquo下有一個名叫&ldquo納蘭成德&rdquo的人,他是年輕的滿洲旗人學者,天資聰慧。

    徐乾學派出于對滿洲人策略上的考慮,有意拉攏他,使其成名,得到了極高的榮譽。

    他編撰了《通志堂經解》,是宋、元、明三代經學著作的集成,這在當時十分重要。

    此時的清朝在宋學以外沒有别的學問,所以,就盡量收集宋學家的著作,出版了《通志堂經解》。

    但事實上這是徐乾學事前搜集編排好的資料,而以納蘭成德的名義出版。

    作為顧炎武的外甥,徐乾學多少繼承了他的學統,但兩人的性格完全不同,顧炎武因反對清朝,一生未入仕途,而徐乾學與顧炎武不同,擅長為人處世。

    但因他沿襲了顧炎武的學統,所以他身上多少可以看到宋學的影子。

    可以說,除宋學以外清初并無其他學問。

     此外如孫奇逢等人,有的屬程朱一派,有的屬陸王一派,有的兼屬陸王程朱,但與顧炎武、黃宗羲不一樣的是這三個學派的人都是講學出身。

    到了清朝,孫奇逢、李中孚等人仍講學不辍而名聲大噪。

    他們通過不斷地講學,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為此,清朝曾诏李中孚等人出仕,使其進退兩難。

    但這些學者都是講學派出身的人。

     這些人成就了清朝宋學的發展。

    但在康熙之前,清朝還未形成真正的宋學,隻是出現略具清朝風格的宋學的萌芽。

    清朝風格的宋學具有哪種特質呢?就是一邊通過講學鑽研宋學,雖不做事實性的研究,但也從書籍入手,多少進行一些事實性的研究,程朱學派的李光地便是代表人物之一,他曾閱讀顧炎武最早的學術著作(而那時顧炎武并不認為自己是宋學家),在一定程度上傾向他。

    而到了康熙時代,清朝的宋學開始明顯區别于明朝的宋學,浮華而不實的講學不再流行,轉而進行貼近書籍的學術研究。

     其次,綱目中羅列的姚鼐、方東樹等人,延續了宋學,這是較後的事了,暫且不提。

    此時清朝的宋學表現出受到所謂漢學影響之後的宋學特征,這在以後将會講到。

     漢學 漢學是清朝經學中具有特色的部分。

    在日本或海外,研究中國的學問都被稱為漢學,而清朝所談論的漢學則是指漢朝的學問。

    由于人們漸漸反感宋學,于是轉而追溯漢朝時期流行的經學。

    簡而言之,從做學問的方式來看,漢學的特點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不講學。

    與講學派相對,漢學派非常注重樸學。

    所謂樸學,簡單地說,就是把自己關在屋中,整天與書為伴,埋頭苦讀。

    中國的諸多學問中,華而不實的學問并不少見,如前所說以演說答辯式為主的講學,還有通過作文、詩詞來赢取名望的學問。

    但樸學隻是在家中閉門讀書,擯棄了所有這些獲取世間名聲的學問以及世俗流行的學問。

    清朝學者對樸學十分看重,即學問不是為了獲取功名的,而完全出于學術目的,是實用性的東西。

    縱觀漢學的發展曆程,它的精神核心是&ldquo實事求是&rdquo。

    這句話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傳》,即學問應做事實性的研究,而不是高談闊論,這正是清朝漢學家的一緻主張。

     初期 漢學在清朝經曆了一個發展、變遷的過程。

    清初尚在草創階段的漢學,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