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外國文化的輸入
關燈
小
中
大
一明代天主教傳教士的到來
今日将要談論清朝時期外國文化的輸入情況。
中國很早就有自己的文明,對外國的文化很有影響,這在中國與日本的關系上便能看出來。
但中國之大超乎想象,缺乏穩固的國民性,使其面對外國文化的傳入往往采取比較包容的态度,不像日本那樣國家主義的言論喧嚣紛擾,所以中國能夠很自由地接納外國的文化。
更早的時期,如元朝,統治中國的君王并不是漢族人,上述所說的情況就更加明顯。
元朝的蒙古在統一中國之前先是征服了融彙中亞的各種文明的西域地區,因此,蒙古人是在接觸了這些文明之後才來到中國,了解到中原文明,雖然認為中原文明有其特色,但也未必把中原文明放在至高的位置。
可以說,元朝把中亞文明和中國文明等同看待。
而在對人的待遇方面,中亞的人還比漢族人高一等。
清朝的統治者也不是純粹的漢族人,但與元代稍有不同,滿洲人從在中國東北時起就已受到了中原文明的強烈影響。
在統治中國之前,滿洲人隻不過是征服了蒙古等地。
因此,清朝對中原文明的重視程度比元朝時高得多。
滿洲人也是外族人,所以,某一時期曾積極地探索中原文明以外的文明。
恰好從明末開始,歐洲文明不斷傳入中國,明朝萬曆年間有傳教士利瑪窦來華。
實際上,來中國的傳教士并不是此時才有的,元朝還在蒙古時,就有舊教的傳教士到來。
此外,無關傳教,明代中葉的正德年間,廣東地區間或也有外國人來進行貿易。
外國商人和傳教士不斷來華,利瑪窦便是其中一位,而他帶來的深遠影響值得特别記述。
自利瑪窦以後,不斷有各種傳教士來華,此時的傳教士開始學習中國語言和中國的學問,緻力于找到中國學問與天主教教義的統一性。
其結果,利瑪窦這類傳教士在中國學者中得到了有力的信徒,最有名的就是徐光啟。
徐光啟是今天中國上海縣人,學識相當淵博,此人原本是利瑪窦的翻譯,後來就皈依了天主教,研究各類學問,并取了&ldquo保祿&rdquo這一教名。
此時,傳教士在中國傳教較為順利的原因是,他們在歐洲舊教的學校裡所習得的各種學問,如天文、算術等知識,正是當時中國學問中最欠缺的部分。
明朝的曆法是沿襲元曆而來,編排紊亂。
元代著名的曆算學家郭守敬,為了觀測天文而制造的儀器,至今仍被安置在北京。
原有兩個,前些年北清事變,一個被法國拿走了,一個被德國拿走了。
法國拿走的後來歸還給了中國,而德國拿走的則一直沒還,所以,今天隻剩下一個。
這可以說是非常精密的觀測儀器。
郭守敬被認為是天才,他參考當時西域地區使用的曆法,确立了元曆。
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曆法才影響到日本等國。
在德川時代貞享年間日本才開始受到此曆法的影響。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非常晚才有曆法的國家。
貞享以前一直使用唐曆,雖然與日食、月食偏差較大,但被一直沿用。
直到四百年後的德川貞享年間才開始用元曆。
此後中國在曆法上又經曆了種種改革。
明初,明太祖也非常重視天文、曆算,從中亞聘請精通蒙語的人來從事天文工作。
因此,明朝是以此為基礎來制定曆法的,此曆法也一直被沿用至萬曆年間,但此時的明曆又相當不準了。
如曆書寫着今天有日食,但當日并未發生此現象。
此外,季節也産生偏差,動不動就誤差兩三天。
最明顯的還是對日食的觀測,在預計的時間裡沒有出現日食,這是一般人也可以認識的錯誤。
因此,修正曆法在此時變得急切且必要,而近年從西洋來的傳教士們恰好又掌握天文算法知識。
他們雖然隻是在普通的歐洲宗教學校裡習得了一些内容,但也懂得曆法計算。
因此,他們通過傳授這些知識給中國人,進而獲得一部分中國人的信任。
前面說到的徐光啟,還有李之藻,都是引導西洋曆法傳入中國的主要人物。
此後,地理學相關的學問也極大地得到了發展。
在此之前,元朝以來的地理學知識,完全沒有對于西洋的概念和認識。
利瑪窦來華時期的歐洲正處在到世界各地開辟新大陸的時代,因此,正是這些經曆了新發現,又掌握了新知識的傳教士來到了中國。
新知識中有比較精密的地理學知識。
利瑪窦來華後,中國首次制作了《坤輿萬國全圖》。
這對東洋的學術造成了重大影響。
其中有幾部傳入日本,現在的中國已經看不到這張古地圖了,但幸運的是京都大學保存着一份完整的圖,這是閑談。
對日本人德川時代三百年間的學術發展而言,這張萬國地圖發揮的作用意義非凡。
大家熟知的新井白石是德川幕府中期學識十分淵博的人,他很早便開始關注當時的世界形勢,被認為是複興學術的著名人物。
據說此人很早就聽聞利瑪窦繪制了萬國全圖。
新井白石接待來日本的朝鮮使者的事非常有名,在一次筆談中,當新井白石提及利瑪窦的《坤輿萬國全圖》時,朝鮮人卻對此毫不知情,所以隻能适當應付回答,這些事都記錄在新井白石與朝鮮人的筆談中。
不可思議的是前幾年我竟在朝鮮發現了關于這些筆談的書籍。
這應該是通過日本人傳到朝鮮去的,恐怕現在已傳入朝鮮總督府的手中,可以确定的是,那個與新井白石筆談的朝鮮使者叫趙泰億。
此人死後,他收藏的東西都一一賣掉了,其中有新井白石及其他日本學者所贈的詩文。
與新井白石的筆談也被賣掉了,幸運的是唯獨新井白石所寫關于《坤輿萬國全圖》的這一張紙還保存着。
大概是朝鮮人出于對新井白石的學識的敬佩,所以特意留下筆談中的這一張紙作為收藏。
不僅在日本,即便放眼當時的東洋諸國,新井白石也是走在時代前列的大學者,他注意世界形勢的原因,就是源自利瑪窦《坤輿萬國全圖》這樣的東西。
今日的朝鮮被納入日本的版圖[1],使日本人可以重新發現這份珍貴的筆談。
《天學初函》的影響也很大,這是一本與天主教有關的書籍。
當時天主教的傳教士們非常希望可以在中國建立一個歐洲那樣的大學。
後來有《西學凡》這本書詳細介紹了歐洲大學的結構,如理科大學對應的課程内容,宗教大學對應的課程内容,或者醫科大學應該教些什麼,并急切希望能夠建立起一所這樣的大學。
但因明朝的迅速滅亡,此事未能實現。
而中國人也開始意識到這一問題并加以考慮,他們把天主教中拜天的儀式與中國傳統的祭天看作同一件事,如此一來,天主教被認為是西洋的儒教。
因此,利瑪窦也被當作西洋的儒者來對待。
利瑪窦在中國滞留了很長時間,出版了不少作品,緻力于教化當時的中國人,最後在中國去世。
他以後,仍然有許多傳教士來華,這時已經有了關于天文學方面的著作。
随着天文學的發展,開始有人指出朝廷天文台的錯誤。
這樣,西洋傳教士與中國學者發生沖突在所難免,特别是那些在天文台任職的中國天文學家的利益受到了損害,對此傳統的儒教學者并不在意。
因為被西洋曆法家批評,會被認為是自己的失職,因此,引發了許多論戰。
二明清之際曆算家湯若望及其他傳教士 明末來華的湯若望(AdamSchall)非常精通曆算,他常常與中國天文學家發生争論。
中國很早就有自己的文明,對外國的文化很有影響,這在中國與日本的關系上便能看出來。
但中國之大超乎想象,缺乏穩固的國民性,使其面對外國文化的傳入往往采取比較包容的态度,不像日本那樣國家主義的言論喧嚣紛擾,所以中國能夠很自由地接納外國的文化。
更早的時期,如元朝,統治中國的君王并不是漢族人,上述所說的情況就更加明顯。
元朝的蒙古在統一中國之前先是征服了融彙中亞的各種文明的西域地區,因此,蒙古人是在接觸了這些文明之後才來到中國,了解到中原文明,雖然認為中原文明有其特色,但也未必把中原文明放在至高的位置。
可以說,元朝把中亞文明和中國文明等同看待。
而在對人的待遇方面,中亞的人還比漢族人高一等。
清朝的統治者也不是純粹的漢族人,但與元代稍有不同,滿洲人從在中國東北時起就已受到了中原文明的強烈影響。
在統治中國之前,滿洲人隻不過是征服了蒙古等地。
因此,清朝對中原文明的重視程度比元朝時高得多。
滿洲人也是外族人,所以,某一時期曾積極地探索中原文明以外的文明。
恰好從明末開始,歐洲文明不斷傳入中國,明朝萬曆年間有傳教士利瑪窦來華。
實際上,來中國的傳教士并不是此時才有的,元朝還在蒙古時,就有舊教的傳教士到來。
此外,無關傳教,明代中葉的正德年間,廣東地區間或也有外國人來進行貿易。
外國商人和傳教士不斷來華,利瑪窦便是其中一位,而他帶來的深遠影響值得特别記述。
自利瑪窦以後,不斷有各種傳教士來華,此時的傳教士開始學習中國語言和中國的學問,緻力于找到中國學問與天主教教義的統一性。
其結果,利瑪窦這類傳教士在中國學者中得到了有力的信徒,最有名的就是徐光啟。
徐光啟是今天中國上海縣人,學識相當淵博,此人原本是利瑪窦的翻譯,後來就皈依了天主教,研究各類學問,并取了&ldquo保祿&rdquo這一教名。
此時,傳教士在中國傳教較為順利的原因是,他們在歐洲舊教的學校裡所習得的各種學問,如天文、算術等知識,正是當時中國學問中最欠缺的部分。
明朝的曆法是沿襲元曆而來,編排紊亂。
元代著名的曆算學家郭守敬,為了觀測天文而制造的儀器,至今仍被安置在北京。
原有兩個,前些年北清事變,一個被法國拿走了,一個被德國拿走了。
法國拿走的後來歸還給了中國,而德國拿走的則一直沒還,所以,今天隻剩下一個。
這可以說是非常精密的觀測儀器。
郭守敬被認為是天才,他參考當時西域地區使用的曆法,确立了元曆。
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曆法才影響到日本等國。
在德川時代貞享年間日本才開始受到此曆法的影響。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非常晚才有曆法的國家。
貞享以前一直使用唐曆,雖然與日食、月食偏差較大,但被一直沿用。
直到四百年後的德川貞享年間才開始用元曆。
此後中國在曆法上又經曆了種種改革。
明初,明太祖也非常重視天文、曆算,從中亞聘請精通蒙語的人來從事天文工作。
因此,明朝是以此為基礎來制定曆法的,此曆法也一直被沿用至萬曆年間,但此時的明曆又相當不準了。
如曆書寫着今天有日食,但當日并未發生此現象。
此外,季節也産生偏差,動不動就誤差兩三天。
最明顯的還是對日食的觀測,在預計的時間裡沒有出現日食,這是一般人也可以認識的錯誤。
因此,修正曆法在此時變得急切且必要,而近年從西洋來的傳教士們恰好又掌握天文算法知識。
他們雖然隻是在普通的歐洲宗教學校裡習得了一些内容,但也懂得曆法計算。
因此,他們通過傳授這些知識給中國人,進而獲得一部分中國人的信任。
前面說到的徐光啟,還有李之藻,都是引導西洋曆法傳入中國的主要人物。
此後,地理學相關的學問也極大地得到了發展。
在此之前,元朝以來的地理學知識,完全沒有對于西洋的概念和認識。
利瑪窦來華時期的歐洲正處在到世界各地開辟新大陸的時代,因此,正是這些經曆了新發現,又掌握了新知識的傳教士來到了中國。
新知識中有比較精密的地理學知識。
利瑪窦來華後,中國首次制作了《坤輿萬國全圖》。
這對東洋的學術造成了重大影響。
其中有幾部傳入日本,現在的中國已經看不到這張古地圖了,但幸運的是京都大學保存着一份完整的圖,這是閑談。
對日本人德川時代三百年間的學術發展而言,這張萬國地圖發揮的作用意義非凡。
大家熟知的新井白石是德川幕府中期學識十分淵博的人,他很早便開始關注當時的世界形勢,被認為是複興學術的著名人物。
據說此人很早就聽聞利瑪窦繪制了萬國全圖。
新井白石接待來日本的朝鮮使者的事非常有名,在一次筆談中,當新井白石提及利瑪窦的《坤輿萬國全圖》時,朝鮮人卻對此毫不知情,所以隻能适當應付回答,這些事都記錄在新井白石與朝鮮人的筆談中。
不可思議的是前幾年我竟在朝鮮發現了關于這些筆談的書籍。
這應該是通過日本人傳到朝鮮去的,恐怕現在已傳入朝鮮總督府的手中,可以确定的是,那個與新井白石筆談的朝鮮使者叫趙泰億。
此人死後,他收藏的東西都一一賣掉了,其中有新井白石及其他日本學者所贈的詩文。
與新井白石的筆談也被賣掉了,幸運的是唯獨新井白石所寫關于《坤輿萬國全圖》的這一張紙還保存着。
大概是朝鮮人出于對新井白石的學識的敬佩,所以特意留下筆談中的這一張紙作為收藏。
不僅在日本,即便放眼當時的東洋諸國,新井白石也是走在時代前列的大學者,他注意世界形勢的原因,就是源自利瑪窦《坤輿萬國全圖》這樣的東西。
今日的朝鮮被納入日本的版圖[1],使日本人可以重新發現這份珍貴的筆談。
《天學初函》的影響也很大,這是一本與天主教有關的書籍。
當時天主教的傳教士們非常希望可以在中國建立一個歐洲那樣的大學。
後來有《西學凡》這本書詳細介紹了歐洲大學的結構,如理科大學對應的課程内容,宗教大學對應的課程内容,或者醫科大學應該教些什麼,并急切希望能夠建立起一所這樣的大學。
但因明朝的迅速滅亡,此事未能實現。
而中國人也開始意識到這一問題并加以考慮,他們把天主教中拜天的儀式與中國傳統的祭天看作同一件事,如此一來,天主教被認為是西洋的儒教。
因此,利瑪窦也被當作西洋的儒者來對待。
利瑪窦在中國滞留了很長時間,出版了不少作品,緻力于教化當時的中國人,最後在中國去世。
他以後,仍然有許多傳教士來華,這時已經有了關于天文學方面的著作。
随着天文學的發展,開始有人指出朝廷天文台的錯誤。
這樣,西洋傳教士與中國學者發生沖突在所難免,特别是那些在天文台任職的中國天文學家的利益受到了損害,對此傳統的儒教學者并不在意。
因為被西洋曆法家批評,會被認為是自己的失職,因此,引發了許多論戰。
二明清之際曆算家湯若望及其他傳教士 明末來華的湯若望(AdamSchall)非常精通曆算,他常常與中國天文學家發生争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