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異族統一與外交、貿易
關燈
小
中
大
一入關以前滿、蒙、漢的三族統一(附朝鮮)
清代在中國古代史上是僅次于元代的擁有最大版圖的時代,可以說,統一各個不同地域的民族是達到這一宏大版圖的前提。
清朝在中國東北還未進入中原之前,就已經支配了幾個異族。
當時的清朝還沒有在奉天建都,隻是以遼陽為中心。
而在更早以前,清太祖勢力尚微弱的時候就曾與蒙古發生過沖突。
如今的長春一帶,即曾經的南滿鐵路沿線,過去是蒙古族定居的地方。
其中某些區域即使土地上住的是滿洲人,其土地的酋長也仍是蒙古族人。
比如在南滿鐵路從開原到東北的沿線上有一個叫葉赫的地方,酋長就是蒙古人。
由于中國東北腹地有蒙古族人聚居,所以滿洲的勢力稍稍擴展便容易與蒙古族發生沖突。
這一時期的滿族和蒙古族已不屬于臣屬關系,而是類似能相互約束的同盟關系。
其後,清朝(時稱後金)侵略了遼東地區,取得遼陽、奉天等地的控制權,而那時遼陽、奉天以及開原一帶,居住的都是漢族人。
在這種情況下,滿人使漢人歸順,最終統一了這一區域。
當時的山東曾有一支明朝軍隊因故來降,所以除了統一這些地方的人民,滿人還整編了一些來降軍隊&mdash&mdash這也是滿洲有漢人軍隊即漢軍的開始。
清太祖還讓自己的軍隊去遠方征戰,最終使今天俄國沿海附近的疆域也納入了清朝的版圖。
清太祖派出遠征軍的目的不隻是擴張領土,最重要的是俘虜人民以達到增添兵力、壯大軍隊的目的。
一支遠征軍大概一兩千人,每攻陷一個地方,便把那裡的百姓全部擄回,悉數驅趕到當時的都會興京附近定居,讓他們,尤其是讓其中身強體壯、适合征戰的男子為滿洲效力。
這樣看來,他們實行的政策不是占領土地而是俘虜人民。
在處理與蒙古的關系方面,當時的滿人與蒙古的達爾罕親王一家訂立了條約,确立了同盟關系。
但随着勢力的漸漸壯大,清朝的野心也壯大起來,到第二代太宗皇太極時,即從崇德元年(1636年)開始,統治者就停止稱滿洲汗,而改稱皇帝了。
&ldquo皇帝&rdquo是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其他藩屬國都要從皇帝那裡接受冊封,皇太極還未入主中原的時候便要稱帝,這顯示出他巨大的野心。
清朝就稱帝一事與朝鮮商議,卻遭到了極力反對,朝鮮人認為滿洲稱帝是不合适的,因此,清朝便出兵征伐朝鮮。
與之相對的是蒙古等族對此事持贊成态度,滿洲和蒙古的四十幾個貝勒聯名上書,勸太宗稱帝。
就這樣,皇太極還在中國東北的時候,就成了大清皇帝。
征服朝鮮的戰事也取得了勝利,朝鮮投降時在三田渡地區建立了一塊寫着&ldquo大清寬溫仁聖皇帝&rdquo的石碑。
至此,清朝版圖上可以說就已有了漢人、蒙人、滿人的三族統一。
關于這段曆史的記載特别多,&ldquo崇谟閣記錄&rdquo就是其中一種。
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我在調查奉天的寶庫時發現了這類文書,我對當時的将軍,今日任北京清史館總裁的趙爾巽說:寶庫中有這類記錄,想借出來看看。
趙爾巽本來也沒見過這些記錄,因此十分驚訝。
這些古老的記錄藏在奉天寶庫中,從中能看到,清主稱皇帝前,與朝鮮有過這樣的往來文書。
在最初的書信中,朝鮮的來信及滿洲給朝鮮的信,都把滿洲的天子稱為金國汗。
還有其他一些實物證據,如奉天寶庫中的文物,也可以證明滿洲天子在做大清皇帝之前自稱為金國汗。
清朝在後來編撰《清實錄》時,已經開始忌諱自稱金國汗,并将此稱呼從《清實錄》中全部剔除了,所以《清實錄》中金國汗的稱呼并不可見。
此外,在過去朝鮮的文書即明代的文書中,清太祖也被稱為金國汗。
依據崇谟閣文書和以上其他證據,可以證明清朝統治者在稱大清皇帝之前确實是自稱為金國汗的。
今日袁世凱将這類文書自奉天轉移到北京,不清楚藏在何處。
我當時利用照相對它們進行了複制,但因自己沒有經驗而十分困難,于是與東京帝國大學的市村教授一起做這件事。
《同文彙考》是朝鮮的外交文書集,包含了朝鮮外交文書的全部記錄。
朝鮮過去的外交基本隻限于與中國和日本兩國,有人認為朝鮮對中國采取&ldquo事大主義&rdquo,并對此嗤之以鼻,但朝鮮人自己把與中國的往來文書就喚作&ldquo事大&rdquo,而把與日本的往來文書,謂之&ldquo交鄰&rdquo,這兩者彙總在一起便是《同文彙考》了。
其中的《别篇》記錄了清朝仍在中國東北時與朝鮮的文書往來,可将其與之前所提的&ldquo崇谟閣記錄&rdquo相結合閱讀,二者都非常有參考價值。
但在《同文彙考》中,隻記載了朝鮮投降并歸順滿洲之後的文書,即被征服後的朝鮮建了一塊&ldquo三田渡碑&rdquo,以表示感謝滿洲厚恩,而此前皇太極還未稱帝,尚稱金國汗時的文書則沒有記載,與此相關的内容可另外參看《朝鮮國來書簿》。
總之,《同文彙考》是清朝在統一滿、蒙、漢的同時,也打算着手對付朝鮮的現存的有力證據。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通文館書籍版木也是研究清朝與朝鮮關系的極具參考價值的重要史料。
所謂&ldquo通文館&rdquo,是朝鮮王朝掌管外務翻譯的機構。
朝鮮的等級制度非常複雜,譯官中的&ldquo中人&rdquo不能成為貴族,掌管翻譯的工作是世代相傳的,如某戶是從事翻譯工作的,他們一代一代就會流傳下來許多關于翻譯的教科書。
這些教科書的種類很多,且它們的版木都保存在通文館。
京都大學的新村教授為此特地去了朝鮮,得知這些東西仍舊保存着,并且獲贈了一部分,京都大學現在保存着幾枚。
由此可見,朝鮮今日保存的版木已經散亂,而教科書就更不容易得到了。
當時朝鮮翻譯使用的語言包括漢語、滿語、蒙古語、日語等,各語種的教科書也應有盡有。
于是在通文館中既有蒙古語教科書,也有滿語、漢語、日語的教科書。
日語的書是德川時代的侍者所使用的敬語教科書。
朝鮮感到使用滿語、蒙古語、漢語的必要,因此做了教科書,這也正是滿洲勢力及于朝鮮的事實證據。
這些教科書今日尚存的版木也在别室展出,以供觀看。
以上就是入關以前的滿洲統一了蒙古人、漢人,而且把朝鮮作為自己的屬國的大緻情況。
二綏撫西藏 其次說到西藏,西藏很早就與滿洲有了關系。
衆所周知,西藏在中國西部,是亞洲第一高地,亞洲正中心的高原,它與滿洲的關系非常不可思議。
這是因為佛教這個因素。
如我們所知,西藏受法王支配,佛教最盛。
而當時蒙古人也信仰西藏的佛教&mdash&mdash喇嘛教,處在喇嘛教的勢力範圍内。
西藏對世界上有君主勢力的國家非常敏感。
如現在與俄國交通,有很多聯系。
它在拉薩的山中開辟與俄國交通之路,又與在印度有勢力的英國交通。
總之,對世界的權力相當敏感。
那時的蒙古,在東蒙古住着有名的林丹汗,即察哈爾林丹汗,曾一時勢力很大,但與清太宗皇太極作戰而大敗,這使東蒙古地區幾乎全部成為滿洲的領地。
住在蒙古的西藏喇嘛目睹了此事,并向西藏傳信,于是遙遠的西藏派來使者,還帶來了從喇嘛那裡奉獲的頌文。
頌文中寫道:東方會有叫曼殊室利的皇帝興起。
曼殊室利相當于佛教中的文殊菩薩,這封遠方使者送來的傳信把滿洲皇帝附會成文殊菩薩,表達出東方的曼殊室利皇帝即将興起并一統天下的意味。
把菩薩的名稱用于人名并不是第一次了,此前蒙古的酋長中早有先例。
現在西藏便是利用這種類似的方法,打通與新興的滿洲勢力的往來。
那時,從蒙古也來了喇嘛,即著名的摩诃迦羅佛喇嘛,傳說是元世祖忽必烈時的佛派來的,日語中譯為大黑天,他是恐怖神(不同于在日本他是福神),此佛像所經之處就是統一的國度。
先是從蒙古來了喇嘛,現在又有從遙遠的西藏而來的喇嘛帶來你們将統一天下的消息,無疑極具煽動性。
由于這些話深得滿洲統治者的心,于是清太宗等人也信奉了喇嘛教。
滿人在奉天四周修建喇嘛塔,并認為這些佛塔建成之時便是統一天下之日。
不過,這些佛塔修建完成的時候,清太宗已經去世。
現在奉天城四周還留有東塔、西塔、南塔、北塔四座塔。
日俄戰争時這些塔一度被損壞,但現在仍存留着。
除了造塔,滿人還在許多寺廟立了碑,當時的碑文有四種文字,一種當然是滿文,除此之外還有蒙古文、藏文,以及漢文。
當時的滿洲雖然不能說已經實
清朝在中國東北還未進入中原之前,就已經支配了幾個異族。
當時的清朝還沒有在奉天建都,隻是以遼陽為中心。
而在更早以前,清太祖勢力尚微弱的時候就曾與蒙古發生過沖突。
如今的長春一帶,即曾經的南滿鐵路沿線,過去是蒙古族定居的地方。
其中某些區域即使土地上住的是滿洲人,其土地的酋長也仍是蒙古族人。
比如在南滿鐵路從開原到東北的沿線上有一個叫葉赫的地方,酋長就是蒙古人。
由于中國東北腹地有蒙古族人聚居,所以滿洲的勢力稍稍擴展便容易與蒙古族發生沖突。
這一時期的滿族和蒙古族已不屬于臣屬關系,而是類似能相互約束的同盟關系。
其後,清朝(時稱後金)侵略了遼東地區,取得遼陽、奉天等地的控制權,而那時遼陽、奉天以及開原一帶,居住的都是漢族人。
在這種情況下,滿人使漢人歸順,最終統一了這一區域。
當時的山東曾有一支明朝軍隊因故來降,所以除了統一這些地方的人民,滿人還整編了一些來降軍隊&mdash&mdash這也是滿洲有漢人軍隊即漢軍的開始。
清太祖還讓自己的軍隊去遠方征戰,最終使今天俄國沿海附近的疆域也納入了清朝的版圖。
清太祖派出遠征軍的目的不隻是擴張領土,最重要的是俘虜人民以達到增添兵力、壯大軍隊的目的。
一支遠征軍大概一兩千人,每攻陷一個地方,便把那裡的百姓全部擄回,悉數驅趕到當時的都會興京附近定居,讓他們,尤其是讓其中身強體壯、适合征戰的男子為滿洲效力。
這樣看來,他們實行的政策不是占領土地而是俘虜人民。
在處理與蒙古的關系方面,當時的滿人與蒙古的達爾罕親王一家訂立了條約,确立了同盟關系。
但随着勢力的漸漸壯大,清朝的野心也壯大起來,到第二代太宗皇太極時,即從崇德元年(1636年)開始,統治者就停止稱滿洲汗,而改稱皇帝了。
&ldquo皇帝&rdquo是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其他藩屬國都要從皇帝那裡接受冊封,皇太極還未入主中原的時候便要稱帝,這顯示出他巨大的野心。
清朝就稱帝一事與朝鮮商議,卻遭到了極力反對,朝鮮人認為滿洲稱帝是不合适的,因此,清朝便出兵征伐朝鮮。
與之相對的是蒙古等族對此事持贊成态度,滿洲和蒙古的四十幾個貝勒聯名上書,勸太宗稱帝。
就這樣,皇太極還在中國東北的時候,就成了大清皇帝。
征服朝鮮的戰事也取得了勝利,朝鮮投降時在三田渡地區建立了一塊寫着&ldquo大清寬溫仁聖皇帝&rdquo的石碑。
至此,清朝版圖上可以說就已有了漢人、蒙人、滿人的三族統一。
關于這段曆史的記載特别多,&ldquo崇谟閣記錄&rdquo就是其中一種。
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我在調查奉天的寶庫時發現了這類文書,我對當時的将軍,今日任北京清史館總裁的趙爾巽說:寶庫中有這類記錄,想借出來看看。
趙爾巽本來也沒見過這些記錄,因此十分驚訝。
這些古老的記錄藏在奉天寶庫中,從中能看到,清主稱皇帝前,與朝鮮有過這樣的往來文書。
在最初的書信中,朝鮮的來信及滿洲給朝鮮的信,都把滿洲的天子稱為金國汗。
還有其他一些實物證據,如奉天寶庫中的文物,也可以證明滿洲天子在做大清皇帝之前自稱為金國汗。
清朝在後來編撰《清實錄》時,已經開始忌諱自稱金國汗,并将此稱呼從《清實錄》中全部剔除了,所以《清實錄》中金國汗的稱呼并不可見。
此外,在過去朝鮮的文書即明代的文書中,清太祖也被稱為金國汗。
依據崇谟閣文書和以上其他證據,可以證明清朝統治者在稱大清皇帝之前确實是自稱為金國汗的。
今日袁世凱将這類文書自奉天轉移到北京,不清楚藏在何處。
我當時利用照相對它們進行了複制,但因自己沒有經驗而十分困難,于是與東京帝國大學的市村教授一起做這件事。
《同文彙考》是朝鮮的外交文書集,包含了朝鮮外交文書的全部記錄。
朝鮮過去的外交基本隻限于與中國和日本兩國,有人認為朝鮮對中國采取&ldquo事大主義&rdquo,并對此嗤之以鼻,但朝鮮人自己把與中國的往來文書就喚作&ldquo事大&rdquo,而把與日本的往來文書,謂之&ldquo交鄰&rdquo,這兩者彙總在一起便是《同文彙考》了。
其中的《别篇》記錄了清朝仍在中國東北時與朝鮮的文書往來,可将其與之前所提的&ldquo崇谟閣記錄&rdquo相結合閱讀,二者都非常有參考價值。
但在《同文彙考》中,隻記載了朝鮮投降并歸順滿洲之後的文書,即被征服後的朝鮮建了一塊&ldquo三田渡碑&rdquo,以表示感謝滿洲厚恩,而此前皇太極還未稱帝,尚稱金國汗時的文書則沒有記載,與此相關的内容可另外參看《朝鮮國來書簿》。
總之,《同文彙考》是清朝在統一滿、蒙、漢的同時,也打算着手對付朝鮮的現存的有力證據。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通文館書籍版木也是研究清朝與朝鮮關系的極具參考價值的重要史料。
所謂&ldquo通文館&rdquo,是朝鮮王朝掌管外務翻譯的機構。
朝鮮的等級制度非常複雜,譯官中的&ldquo中人&rdquo不能成為貴族,掌管翻譯的工作是世代相傳的,如某戶是從事翻譯工作的,他們一代一代就會流傳下來許多關于翻譯的教科書。
這些教科書的種類很多,且它們的版木都保存在通文館。
京都大學的新村教授為此特地去了朝鮮,得知這些東西仍舊保存着,并且獲贈了一部分,京都大學現在保存着幾枚。
由此可見,朝鮮今日保存的版木已經散亂,而教科書就更不容易得到了。
當時朝鮮翻譯使用的語言包括漢語、滿語、蒙古語、日語等,各語種的教科書也應有盡有。
于是在通文館中既有蒙古語教科書,也有滿語、漢語、日語的教科書。
日語的書是德川時代的侍者所使用的敬語教科書。
朝鮮感到使用滿語、蒙古語、漢語的必要,因此做了教科書,這也正是滿洲勢力及于朝鮮的事實證據。
這些教科書今日尚存的版木也在别室展出,以供觀看。
以上就是入關以前的滿洲統一了蒙古人、漢人,而且把朝鮮作為自己的屬國的大緻情況。
二綏撫西藏 其次說到西藏,西藏很早就與滿洲有了關系。
衆所周知,西藏在中國西部,是亞洲第一高地,亞洲正中心的高原,它與滿洲的關系非常不可思議。
這是因為佛教這個因素。
如我們所知,西藏受法王支配,佛教最盛。
而當時蒙古人也信仰西藏的佛教&mdash&mdash喇嘛教,處在喇嘛教的勢力範圍内。
西藏對世界上有君主勢力的國家非常敏感。
如現在與俄國交通,有很多聯系。
它在拉薩的山中開辟與俄國交通之路,又與在印度有勢力的英國交通。
總之,對世界的權力相當敏感。
那時的蒙古,在東蒙古住着有名的林丹汗,即察哈爾林丹汗,曾一時勢力很大,但與清太宗皇太極作戰而大敗,這使東蒙古地區幾乎全部成為滿洲的領地。
住在蒙古的西藏喇嘛目睹了此事,并向西藏傳信,于是遙遠的西藏派來使者,還帶來了從喇嘛那裡奉獲的頌文。
頌文中寫道:東方會有叫曼殊室利的皇帝興起。
曼殊室利相當于佛教中的文殊菩薩,這封遠方使者送來的傳信把滿洲皇帝附會成文殊菩薩,表達出東方的曼殊室利皇帝即将興起并一統天下的意味。
把菩薩的名稱用于人名并不是第一次了,此前蒙古的酋長中早有先例。
現在西藏便是利用這種類似的方法,打通與新興的滿洲勢力的往來。
那時,從蒙古也來了喇嘛,即著名的摩诃迦羅佛喇嘛,傳說是元世祖忽必烈時的佛派來的,日語中譯為大黑天,他是恐怖神(不同于在日本他是福神),此佛像所經之處就是統一的國度。
先是從蒙古來了喇嘛,現在又有從遙遠的西藏而來的喇嘛帶來你們将統一天下的消息,無疑極具煽動性。
由于這些話深得滿洲統治者的心,于是清太宗等人也信奉了喇嘛教。
滿人在奉天四周修建喇嘛塔,并認為這些佛塔建成之時便是統一天下之日。
不過,這些佛塔修建完成的時候,清太宗已經去世。
現在奉天城四周還留有東塔、西塔、南塔、北塔四座塔。
日俄戰争時這些塔一度被損壞,但現在仍存留着。
除了造塔,滿人還在許多寺廟立了碑,當時的碑文有四種文字,一種當然是滿文,除此之外還有蒙古文、藏文,以及漢文。
當時的滿洲雖然不能說已經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