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異族統一與外交、貿易

關燈
際統治西藏,但從碑文中體現出他們想要統一這四種語言所屬種族的考慮。

    這一時期的清朝已經是明确信仰藏傳佛教的了,明末年輕的名将袁崇煥在與清朝交戰、議和的過程中,就利用一位藏傳佛教的喇嘛作為使者,從中起到溝通雙方的作用。

    日本戰國時代也有用和尚做使者的例子。

    袁崇煥利用喇嘛來締結國際關系,因此,清朝初期便是信仰喇嘛教的。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皇帝,既信禅學,又信喇嘛教,登上帝位以後,還經常拜訪自己做親王時居住過的喇嘛教寺廟。

    但在乾隆之後,統治者漸漸地接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不再有特别信仰喇嘛的風氣,隻是為了安撫和統治蒙古族,仍在表面上保持對喇嘛教的信仰。

    别室展出的&ldquo《喇嘛說》碑&rdquo體現了乾隆帝時對于喇嘛教的态度,它表示出清朝關于喇嘛教思想的一個轉變。

    為了說明此關系,有兩種材料展出。

     如上所述,起初是出于對喇嘛教真實信奉,後來是因為政策上的利用,但總的來說清朝通過喇嘛教與西藏保持了非常密切的往來關系。

    除去政策上的利用之外,像乾隆帝這樣的皇帝,也帶有誇耀自己統一了他族的意圖。

    明代時,蒙古人就信仰喇嘛教,他們将西藏的所有經書悉數翻譯成了蒙古語。

    這些蒙文藏經大部分仍在奉天,它們本在蒙古,前面所提及的摩诃迦羅佛像運送到蒙古時,同時也帶來了這些經書。

    對藏經的翻譯大概是在太陽汗時期完成的。

    之後這些翻譯過來的蒙文藏經大部分被運送到了奉天保存。

    這也在我前年調查的内容之中。

    日本宮内省取走的部分今日保存在東京大學,我自己僅留下當時的一片。

    其外,西藏文的藏經也在别室陳列。

     康熙帝時,中國的所有佛經經書都已有蒙古文和藏文的兩種版本,且都是很好的版本。

    做成這些版本的版木現在還有不少存留着。

    我也抄下它們的目錄,陳列在别室。

     到了乾隆時代,一方面是為了信教,更重要的是為了謀求當時滿語的複興,所以計劃把大部頭的藏經翻譯成滿文。

    當時,乾隆帝找來了北京城東北稱為嵩祝寺的章嘉呼圖克圖喇嘛來共商大計。

    章嘉呼圖克圖是一位很有學問、德高望重、十分具有影響力的喇嘛。

    在他的大力幫助下,又有了翻譯成滿文的藏經。

    後來隻存于奉天四塔中的北塔的法輪寺中,那裡還有讀滿文藏經的喇嘛。

    日俄戰争中,日軍從北方攻入奉天時,俄國人曾将此北塔作為兵營住宿,因此藏經受到了嚴重損壞。

    我發現了被損壞的藏經,将其中大部分拿到了軍政署,因而得以将它們帶到日本,現在在東京大學内。

    當時可以拿到京都大學的話,是要拿到京都大學的。

    但是京都大學那時還沒有文科,就交給了東京大學。

    如此一來,清朝的蒙文、藏文、滿文藏經在日本都有了,隻不過稍有殘缺而已。

    清朝就這樣與西藏保持了密切的關系。

    由于藏語與印度語有聯系,文字也是從印度傳來的,乾隆帝認為音韻學非常重要,所以為了方便研究佛經,在乾隆初年下令編寫了《同文韻統》一書,此書認為各國的音韻都有相同的根源。

    章嘉呼圖克圖喇嘛也參與了《同文韻統》的編纂。

     因此,清朝與西藏的關系不僅是在政治方面,語言學上的關系也變得重要起來。

    實際上,清朝真正地征服西藏,将之收為自己的領土,是在康熙年間。

    當時,西藏發生内亂,被内蒙古某地區&mdash&mdash今屬新疆&mdash&mdash的汗侵略,活佛被迫一時外逃,在這種情況下,清朝派兵幫助他們平定了内亂。

    從那時起,清朝向西藏派遣駐藏大臣,正式開始了對西藏的管轄。

    在此之前,清朝與西藏更多的隻是宗教上的聯系,有了領土上的關系之後,繼而有了語言學上的關系。

     清朝與西藏之間的關系大緻如上所述。

     三征服準噶爾、回部 第三部分寫着&ldquo征服準格爾、回部&rdquo,清朝最初隻統一了蒙古的漠南部分,即沙漠以南的蒙古,西邊的青海一帶幾乎都未包含在内。

    近日的《日支條約》[1]使人們常常耳聞東部蒙古或内蒙古,最初統一的就是這些地方,外蒙古未被統一。

    當時的準噶爾人在外蒙古到新疆一帶非常跋扈。

    準噶爾是厄魯特蒙古中的一個種族,在康熙帝時期勢力十分強盛,由首領噶爾丹率領,當時的準噶爾已經統一了從蒙古到新疆一帶,漸漸地準噶爾就不免與康熙帝發生沖突,最終爆發戰争。

    戰争持續了好幾年,最後以噶爾丹的失敗告終,康熙帝獲得了勝利,而戰敗後逃亡的噶爾丹服毒自盡。

    對于清朝來說,噶爾丹是他們的敵人,因此,清朝方面的有關記載對噶爾丹大張撻伐。

    但也有例外,如我最近得到的手抄本《秦邊紀略》裡就有不同于其他書中的内容,此書對噶爾丹的描寫有不少褒揚之語。

    噶爾丹是蒙古人所崇拜的英雄,在當時的蒙古人中有很大的威望,他們認為噶爾丹是因為未得&ldquo時利&rdquo才敗給了康熙帝的。

    當時的清朝确實很忌憚噶爾丹,為了與噶爾丹這樣的勇士作戰,康熙帝還曾親征朔漠地區,因而有了《親征平定朔漠方略》之書,這是康熙帝第一次把手伸向蒙古。

    在這之後,準噶爾的殘黨在新疆地區屢屢暴亂,到了雍正、乾隆年間暴亂仍未完全平息。

    清朝為此費盡心思,但親自出征的皇帝,唯有康熙一人。

    這時,從内蒙古到新疆的東部一帶已屬于清朝的版圖,到乾隆時期,回部也納入了清朝的版圖。

    由于此地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人聚居的地方,故稱為回部,這裡的人大多是維吾爾族。

    乾隆帝時維吾爾族的土地歸順了清朝,曾有記載說今新疆地區的兩萬餘土地都納入了清朝的版圖。

    這種說法多少有些誇張,不過今天的新疆确實是在乾隆時期開始成為清朝版圖的一部分。

    就這樣,在滿、蒙、藏、漢四個民族之外,清朝又統一了維吾爾族。

    此後,道光帝時期有張格爾在新疆企圖謀反,後又有阿古柏在新疆作亂,最後被左宗棠所擊敗。

    雖然仍有暴亂發生,但從乾隆帝時開始,維吾爾族人也被統一了。

    乾隆帝對統一維吾爾族一事感到非常自豪,并寫了《伊犁剿讨志略》一書,後來又下令編撰了有關于西域的《皇輿西域圖志》。

    乾隆平定維吾爾族時非常殘酷,當地的男子幾乎全部被殺光,隻有婦孺被釋放。

    乾隆帝還選中一名漂亮女子為自己的妃嫔,在北京的宮中專門修築了維吾爾風格的建築供其居住。

    有傳言稱,這個西域女子存有複仇之心,想暗中刺殺乾隆帝,然而最後反被皇太後所賜死。

     随着疆域的擴大,以及語言學上的關系,乾隆帝對自己統治的自豪感愈發顯現出來。

    康熙帝時出于保存滿語的需要敕修了《清文鑒》,到乾隆帝時,先修了蒙文和滿文的《清文鑒》,不久,又下令編纂滿文、蒙文、漢文的《三合切音清文鑒》。

    後來又有《四體清文鑒》,最後又有了《五體清文鑒》,但它沒有制成版。

    前幾年我與富岡講師及羽田君一起,在奉天庫發現了它,并抄寫下來。

    《五體清文鑒》即滿文、蒙文、漢文、藏文、維吾爾文這五種文字的對譯的辭書,是乾隆帝引以為豪的成果。

    這一時期還編寫了《欽定蒙古回部王公表傳》,為成為乾隆帝部下的王公作表或傳。

    除此之外,為了統治蒙古,除卻蒙古原來就有的律令,成立了理藩院後,理藩院頒布的律令也都用滿、蒙、漢三種文字書寫。

    近年出現了各種字典,民間也有了維吾爾語與漢語的對譯詞典。

    又,昨日别室展出的金字挂軸,是乾隆帝為來北京的西藏喇嘛準備的禮物,後來這喇嘛死了,禮物沒有送出,留了下來,不知為何實物到了這裡。

    它是用滿、蒙、漢、藏四種文字分别寫就的。

     四滿語的效果 上與歐譯的關系 對語言學的重視産生了各種效果。

    以下簡述重視滿語的确切效果。

     清朝時期已有西方的傳教士來中國傳教,他們在最開始研究漢語時非常困難,很難弄懂漢語。

    而滿語的語法相較漢語要好懂很多,雖然沒有西方語言那麼精密,但容易讓西方人接受。

    所以,他們為了讀懂中國的書籍,就先學滿文,再閱讀滿文譯本的漢語書籍。

    如四書五經和各類史書,都是先看滿文的版本。

    《通鑒綱目》在當時已經有了全部翻譯成滿文的版本,西方人就通過滿文開始了對中國古籍的學習。

    有一個叫翟理思的人來中國購書學習,為了便于研究,收集了各種滿漢對譯的書目,編成了《漢滿書籍文書目錄》,這裡面甚至記錄了一些至今我們難以找到的失傳書籍。

    總而言之,滿文寫成的書,西方人比較容易讀懂,為了了解中國的情況,他們首先就開始研究滿語。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