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王及内治
關燈
小
中
大
本次京都大學的夏期講演會,我拟用《清朝史通論》為題來講解。
但給我的時間總共才十二小時,所以,隻能是非常簡單地講講大概的内容。
但即便是大概的内容,若要闡釋明白其中涉及的史實,十二小時當然也遠遠不夠。
因此,我準備盡量避開那些廣為人知的一般性清朝史著作,也盡量少涉及近年出版的有關拙著,即盡量避免重複《清朝衰亡論》與《支那論》兩書中的内容。
此外,友人稻葉岩吉近年所著《清朝全史》,對清朝的政治、軍事和其他國家大事均有涉及。
所以,我也不再贅述此書内容。
在這麼短的時間内作極為概略的講演,我擔心諸君聽完講演之後,很快頭腦中就留不下什麼東西了。
因此,我把相關材料盡量發給你們,以便諸君看過後留有印象。
另一方面,最近幾年來有關清朝的史料陡然增多。
要知道,在十五年前,就算想研究清史,也會因缺乏材料而痛苦,因此,那時的研究不能謂之真正地着手研究。
後來,特别是自中國革命動亂以來,各種材料不斷湧現。
對此,我要講的首先是目前我們能搜集到的有關材料究竟有多少。
現在,我計劃給諸君看的材料,得到本大學講師富岡謙藏君的協助&mdash&mdash我自7月20日從東京回來在短時間裡匆忙搜集材料。
終于,材料算是找齊了,但另一方面,要對過去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再在這裡來給諸君演講,時間上幾乎不可能。
因為我幾乎把這十天時間都用于整理材料了,所以這隻能算是非常籠統的、概略的講演。
不過,我希望講過之後能留給諸君一些東西。
所以,我把每天所講的要點印刷出來,發給你們。
今天是講演的首日,這是發給諸君的材料;從明天開始,我會把下一日要講的内容提前一日發給諸君。
這樣,諸君大可利用夏天的午休時間先預習講義,這對次日的聽講是有所裨益的。
以上,就是本課開始前的一些預先交代了。
一關于清朝史的著述 首先,所講内容是有關清朝史的著作。
諸君知道,清帝退位不過三四年時間,是不太久遠的事,因此,有關它的史料非常之多。
不過,這些史料很多沒有經過整理。
當然,中國有分類細緻準确的記錄制度,隻要不斷積累每天的記載,就能将史料整理出來。
在中國,每換一個帝王就要做一份&ldquo實錄&rdquo。
此處的綱目中有一欄叫&ldquo豐富的史料&rdquo,列舉了諸種書籍的名稱,其中就有各種&ldquo實錄&rdquo。
針對這些材料,政府大體作為職責來整理,而曆史學家能從中選擇材料,從新的角度來著述鮮活的曆史。
但因清朝剛剛滅亡不久,尚無足夠時間開展此項工作。
記錄中國曆朝曆史的&ldquo正史&rdquo一旦完成,作為正史素材的史料大多會亡佚。
但十分幸運的是,今天的我們還處在清朝史材料尚未亡佚的時代,可以充分利用其開展研究。
但另一方面,材料卷帙浩繁,難以分析也是實情。
以實錄為例,明代的實錄非常簡括,前幾年我曾抄錄過全部明代實錄,以日本的冊數來算,十個帝王的實錄僅七百餘冊。
但清代直到今天為止的實錄,比明代的十倍還多,實在是數量繁複。
它們能否被我們全部看到呢?不能說沒有這種機會,但現在卻無法輕易看到。
我們前些年在奉天調查古籍史料時,把自己想看的部分都看了。
當時,我們欲将上述資料全部帶回日本,但由于政府可能認為這些類似紙屑的玩意對日本沒有什麼意義,隻是空費運力,就并沒有同意。
因此,盡管我見過以上所說的種種材料,但都眼看着它們溜過去了。
總之,這些材料是存在的,隻是現在不易見到,研究它們尚有困難。
關于這些材料的類别,我在&ldquo豐富的史料&rdquo條目中分為&ldquo滿文老檔、三朝實錄、方略、聖訓、國史列傳、谕折彙存&rdquo等名目,一會兒去參觀那邊的陳列室時,可看到展出的各類文獻标本。
那時,我會再對它們進行一些說明。
其次,是&ldquo《三朝實錄采要》及《事略》&rdquo,這是日本人依據确鑿的史料所作的最早的清朝史研究,所以,我專門把它記在這裡。
這是距今一百二十年前,與我同一舊藩的永根铉&mdash&mdash後改名北條铉,也可能先叫北條&mdash&mdash的著作,雖然這僅是實錄的摘要,但他可以讀懂清朝難懂的地名、人名,并把握要點,也委實不易。
綱目中有摘抄《清實錄》的中國書《東華錄》,而較之《東華錄》,《三朝實錄采要》某些地方更得《實錄》的意味。
這是日本有意識研究清史的開端。
為了特别凸顯此人此舉的意義,我在此專門提出此書。
再稍往前看,此綱目的開頭列有《聖武記》三種、《湘軍志》、《湘軍記》,此處隻舉出了三種有代表性的曆史著作。
《聖武記》是魏源所著,在日本也有部分的翻刻,而且原書也曾在日本流傳,所以比較容易看到。
此書出過三版,每版都有差别,這是中國人憑借自己的智識編著的新一代清史力作。
《湘軍志》《湘軍記》是講述近年太平軍史事的書。
《湘軍志》作者是王闿運,他在書中記述了許多目睹的事件,除單純的曆史事實外還記錄一些内情,是近年一種有名的曆史著作。
《湘軍記》記載同樣的事件,作者是王安定,但相較于前者,對某些事的記載不能說證據充分。
再者,《東華錄》二種是《清實錄》的摘要,并非著作,但對于現在很難看到《實錄》的中國人和日本人來說,仍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材料。
像這樣的材料還有很多,現在要盡量捜集能看到的材料,就已經非常費力了,因此,研究它們就更是需要大量時間、精力的事了。
清朝曾花費六十年時間編纂明朝兩百多年的曆史。
清史材料十倍于明朝。
這樣計算,就要六百年時間來編纂清史了,比清朝曆史都長。
難以想象要花如此長時間。
所以,為了編纂清史,現在袁世凱政府開設了清史館,不過至少也要十年到十五年時間吧。
明初則用了急就章的方法,隻用了一年不到的時間,就編撰完元朝一百多年的曆史。
如果按這樣的速度,大概隻要兩三年時間就能編成清朝兩百多年的曆史。
但我不清楚會如何編成。
至少,中國人已經将所有史料收集起來,開始予以研究了。
所以,我們幾乎沒有希望得到這些材料了,隻能盡一切可能的努力。
在某些問題上,尚未理出一個研究的頭緒。
今天,我隻就一些剛起頭的僅有的研究概況講一講。
這裡有個标題是&ldquo帝王及内治&rdquo,實際上隻要&ldquo帝王&rdquo就行了。
現在的世界大勢是政治奠基于全體國民的意志之上,中國如今也建立了共和政體。
但我現在要講的清史,為什麼要特别突出&ldquo帝王&rdquo呢?因為在清朝政治中,帝王占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們到後面将逐漸明白這一點。
所謂清朝的政治,可以說除了帝王,幾乎就沒有其他内容了。
在别的朝代,除了帝王還有宰相,宰相也是在政治中地位非常重要的人。
明太祖顧慮宰相一職的弊端,就廢除了宰相制度。
因此,在明朝以後,就沒有可以稱作宰相的官職了,但數代以後,如遇年輕帝王登基,就感到必須有宰相輔助。
即使如此,也不稱宰相,改稱&ldquo内閣大學士&rdquo,實際執行宰相的職權。
清朝也有内閣大學士,但不過虛名而已,幾乎不能發揮宰相的職能。
在君主幼弱時,清朝有攝政王、皇太後攝政的制度,宰相不能執政。
僅在一個時期内設置過輔政大臣,幫助幼小的君主執政。
這有點像宰相,但大多數情況是一旦君主成年,就全部辭退他們,把政治權力完全集中在自己手中。
這是清朝政治的特别狀态。
所以,有必要把帝王作為清朝政治上的一大要素,并作為标題專門标出。
二曆代帝王及攝政王、訓政太後 現在講第二個題目,我已在這裡寫出了曆代天子的名字。
在最後部分是德宗景皇帝,即光緒帝,他的繼任者宣統帝退位後中國便成了現在的局面。
在那邊的陳列室中也展出了這些天子的遺墨。
其次寫着&ldquo入關前的二帝&rdquo,即太祖高皇帝和太宗文皇帝,被稱為入關前的皇帝。
所謂&ldquo入關&rdquo,即清朝從東北的龍興之地進入中國的本部北京,因為要通過山海關,所以叫入關。
這兩位入關前的皇帝,起于東北山中距今奉天以東三十裡的黑圖阿喇(即赫圖阿拉),在兩代人共四十至五十年裡,滿洲迅速壯大實力,一直打到山海關以東十多裡的地方。
但山海關以東十多裡之内
但給我的時間總共才十二小時,所以,隻能是非常簡單地講講大概的内容。
但即便是大概的内容,若要闡釋明白其中涉及的史實,十二小時當然也遠遠不夠。
因此,我準備盡量避開那些廣為人知的一般性清朝史著作,也盡量少涉及近年出版的有關拙著,即盡量避免重複《清朝衰亡論》與《支那論》兩書中的内容。
此外,友人稻葉岩吉近年所著《清朝全史》,對清朝的政治、軍事和其他國家大事均有涉及。
所以,我也不再贅述此書内容。
在這麼短的時間内作極為概略的講演,我擔心諸君聽完講演之後,很快頭腦中就留不下什麼東西了。
因此,我把相關材料盡量發給你們,以便諸君看過後留有印象。
另一方面,最近幾年來有關清朝的史料陡然增多。
要知道,在十五年前,就算想研究清史,也會因缺乏材料而痛苦,因此,那時的研究不能謂之真正地着手研究。
後來,特别是自中國革命動亂以來,各種材料不斷湧現。
對此,我要講的首先是目前我們能搜集到的有關材料究竟有多少。
現在,我計劃給諸君看的材料,得到本大學講師富岡謙藏君的協助&mdash&mdash我自7月20日從東京回來在短時間裡匆忙搜集材料。
終于,材料算是找齊了,但另一方面,要對過去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再在這裡來給諸君演講,時間上幾乎不可能。
因為我幾乎把這十天時間都用于整理材料了,所以這隻能算是非常籠統的、概略的講演。
不過,我希望講過之後能留給諸君一些東西。
所以,我把每天所講的要點印刷出來,發給你們。
今天是講演的首日,這是發給諸君的材料;從明天開始,我會把下一日要講的内容提前一日發給諸君。
這樣,諸君大可利用夏天的午休時間先預習講義,這對次日的聽講是有所裨益的。
以上,就是本課開始前的一些預先交代了。
一關于清朝史的著述 首先,所講内容是有關清朝史的著作。
諸君知道,清帝退位不過三四年時間,是不太久遠的事,因此,有關它的史料非常之多。
不過,這些史料很多沒有經過整理。
當然,中國有分類細緻準确的記錄制度,隻要不斷積累每天的記載,就能将史料整理出來。
在中國,每換一個帝王就要做一份&ldquo實錄&rdquo。
此處的綱目中有一欄叫&ldquo豐富的史料&rdquo,列舉了諸種書籍的名稱,其中就有各種&ldquo實錄&rdquo。
針對這些材料,政府大體作為職責來整理,而曆史學家能從中選擇材料,從新的角度來著述鮮活的曆史。
但因清朝剛剛滅亡不久,尚無足夠時間開展此項工作。
記錄中國曆朝曆史的&ldquo正史&rdquo一旦完成,作為正史素材的史料大多會亡佚。
但十分幸運的是,今天的我們還處在清朝史材料尚未亡佚的時代,可以充分利用其開展研究。
但另一方面,材料卷帙浩繁,難以分析也是實情。
以實錄為例,明代的實錄非常簡括,前幾年我曾抄錄過全部明代實錄,以日本的冊數來算,十個帝王的實錄僅七百餘冊。
但清代直到今天為止的實錄,比明代的十倍還多,實在是數量繁複。
它們能否被我們全部看到呢?不能說沒有這種機會,但現在卻無法輕易看到。
我們前些年在奉天調查古籍史料時,把自己想看的部分都看了。
當時,我們欲将上述資料全部帶回日本,但由于政府可能認為這些類似紙屑的玩意對日本沒有什麼意義,隻是空費運力,就并沒有同意。
因此,盡管我見過以上所說的種種材料,但都眼看着它們溜過去了。
總之,這些材料是存在的,隻是現在不易見到,研究它們尚有困難。
關于這些材料的類别,我在&ldquo豐富的史料&rdquo條目中分為&ldquo滿文老檔、三朝實錄、方略、聖訓、國史列傳、谕折彙存&rdquo等名目,一會兒去參觀那邊的陳列室時,可看到展出的各類文獻标本。
那時,我會再對它們進行一些說明。
其次,是&ldquo《三朝實錄采要》及《事略》&rdquo,這是日本人依據确鑿的史料所作的最早的清朝史研究,所以,我專門把它記在這裡。
這是距今一百二十年前,與我同一舊藩的永根铉&mdash&mdash後改名北條铉,也可能先叫北條&mdash&mdash的著作,雖然這僅是實錄的摘要,但他可以讀懂清朝難懂的地名、人名,并把握要點,也委實不易。
綱目中有摘抄《清實錄》的中國書《東華錄》,而較之《東華錄》,《三朝實錄采要》某些地方更得《實錄》的意味。
這是日本有意識研究清史的開端。
為了特别凸顯此人此舉的意義,我在此專門提出此書。
再稍往前看,此綱目的開頭列有《聖武記》三種、《湘軍志》、《湘軍記》,此處隻舉出了三種有代表性的曆史著作。
《聖武記》是魏源所著,在日本也有部分的翻刻,而且原書也曾在日本流傳,所以比較容易看到。
此書出過三版,每版都有差别,這是中國人憑借自己的智識編著的新一代清史力作。
《湘軍志》《湘軍記》是講述近年太平軍史事的書。
《湘軍志》作者是王闿運,他在書中記述了許多目睹的事件,除單純的曆史事實外還記錄一些内情,是近年一種有名的曆史著作。
《湘軍記》記載同樣的事件,作者是王安定,但相較于前者,對某些事的記載不能說證據充分。
再者,《東華錄》二種是《清實錄》的摘要,并非著作,但對于現在很難看到《實錄》的中國人和日本人來說,仍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材料。
像這樣的材料還有很多,現在要盡量捜集能看到的材料,就已經非常費力了,因此,研究它們就更是需要大量時間、精力的事了。
清朝曾花費六十年時間編纂明朝兩百多年的曆史。
清史材料十倍于明朝。
這樣計算,就要六百年時間來編纂清史了,比清朝曆史都長。
難以想象要花如此長時間。
所以,為了編纂清史,現在袁世凱政府開設了清史館,不過至少也要十年到十五年時間吧。
明初則用了急就章的方法,隻用了一年不到的時間,就編撰完元朝一百多年的曆史。
如果按這樣的速度,大概隻要兩三年時間就能編成清朝兩百多年的曆史。
但我不清楚會如何編成。
至少,中國人已經将所有史料收集起來,開始予以研究了。
所以,我們幾乎沒有希望得到這些材料了,隻能盡一切可能的努力。
在某些問題上,尚未理出一個研究的頭緒。
今天,我隻就一些剛起頭的僅有的研究概況講一講。
這裡有個标題是&ldquo帝王及内治&rdquo,實際上隻要&ldquo帝王&rdquo就行了。
現在的世界大勢是政治奠基于全體國民的意志之上,中國如今也建立了共和政體。
但我現在要講的清史,為什麼要特别突出&ldquo帝王&rdquo呢?因為在清朝政治中,帝王占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們到後面将逐漸明白這一點。
所謂清朝的政治,可以說除了帝王,幾乎就沒有其他内容了。
在别的朝代,除了帝王還有宰相,宰相也是在政治中地位非常重要的人。
明太祖顧慮宰相一職的弊端,就廢除了宰相制度。
因此,在明朝以後,就沒有可以稱作宰相的官職了,但數代以後,如遇年輕帝王登基,就感到必須有宰相輔助。
即使如此,也不稱宰相,改稱&ldquo内閣大學士&rdquo,實際執行宰相的職權。
清朝也有内閣大學士,但不過虛名而已,幾乎不能發揮宰相的職能。
在君主幼弱時,清朝有攝政王、皇太後攝政的制度,宰相不能執政。
僅在一個時期内設置過輔政大臣,幫助幼小的君主執政。
這有點像宰相,但大多數情況是一旦君主成年,就全部辭退他們,把政治權力完全集中在自己手中。
這是清朝政治的特别狀态。
所以,有必要把帝王作為清朝政治上的一大要素,并作為标題專門标出。
二曆代帝王及攝政王、訓政太後 現在講第二個題目,我已在這裡寫出了曆代天子的名字。
在最後部分是德宗景皇帝,即光緒帝,他的繼任者宣統帝退位後中國便成了現在的局面。
在那邊的陳列室中也展出了這些天子的遺墨。
其次寫着&ldquo入關前的二帝&rdquo,即太祖高皇帝和太宗文皇帝,被稱為入關前的皇帝。
所謂&ldquo入關&rdquo,即清朝從東北的龍興之地進入中國的本部北京,因為要通過山海關,所以叫入關。
這兩位入關前的皇帝,起于東北山中距今奉天以東三十裡的黑圖阿喇(即赫圖阿拉),在兩代人共四十至五十年裡,滿洲迅速壯大實力,一直打到山海關以東十多裡的地方。
但山海關以東十多裡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