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王及内治

關燈
,仍是明朝的控制區。

    此時明朝正爆發李自成起義,一時間勢大難制,從西邊的居庸關進攻北京。

    在明朝末帝即崇祯皇帝時,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帝在城中的景山自缢身亡。

    由于内亂,明朝就撤回了山海關的防禦力量,清朝趁機從東北攻入中原。

    但當時,最初的兩位皇帝已經去世,第三代為年号順治的天子,七歲就登基稱帝。

    這時由睿親王攝政,率領大軍攻入北京,随後迎接世祖順治帝入京。

    有趣的是,清朝當初攻入北京時掌權的是攝政王,而今清帝在北京退位時掌權的也是攝政王,可謂以攝政王始,以攝政王終。

    一般說來,按照清朝的制度,王爺攝政理所當然,但皇太後攝政則并非順理成章,更無人臣攝政之理。

    人臣攝政稱為&ldquo輔政&rdquo。

    聖祖仁皇帝八歲即位,實行輔政的大臣叫輔政大臣。

    但最後到了西太後時,實際由她攝政。

    蓋因文宗顯皇帝,即鹹豐帝死後,其弟恭親王雖控制了政府,但據鹹豐帝的遺诏,他死後掌權的人不應是恭親王,而是當時最有勢力的大臣之一肅順,此外還有一個叫端華的親王。

    但隻有肅順得到鹹豐帝的青睐,接受了他的遺诏。

    當時,西太後還沒有成為太後,當時的太後是東太後。

    這兩位太後商量決定,除掉肅順,自己掌權。

    于是,最初執政的是東太後,到後來,權力才慢慢轉移到西太後手上。

    人們對有關西太後的評論至今仍記得很清楚,她是個很有政治能力的人。

    東太後是鹹豐的皇後,西太後隻是貴妃而已,但是,東太後才疏學淺,對奏折公文之事尚沒有處理的能力。

    而西太後則主動地批閱奏折及其他文件,并降旨命内閣大學士或軍機大臣辦理,是一個富有決斷力的女人。

    又由于她是繼位的同治帝的生母,便在日後漸漸掌權,最終攀上太後之位。

    依靠她在政治上的出色才能,西太後的時代國勢一度中興。

     再來講講最早的攝政王&mdash&mdash睿親王之事。

    今天的聽講者中有一位來自福井的上田君。

    就睿親王及其他史事,我去年曾到過福井作過種種調查。

    有趣的是,在清朝從東北進入北京的那年,在日本一個叫新保的村子裡,船夫們正要出海去松前,但不知何故,竟漂流到了中國東北。

    滿洲人殺害了大多數船夫,隻把其中的十三人押往奉天。

    當時,正好奉天的滿洲八旗要遷往北京,就把他們也帶到北京去了。

    當時的攝政睿親王被稱為九王子,即排行第九的王子,正在北京,順治帝也從奉天遷到了這裡。

    到了北京後,攝政王很可憐這些從日本漂流來的人,就召見了他們,其他的親王們也感覺從日本漂來的人很稀罕,就讓他們唱歌、喝酒。

    這些越前新保的漂流民見證了清朝初入北京時的景象,其中有一個叫竹内藤右衛門的人,回到日本後,寫了一本《鞑靼物語》。

    我拟将去年以來對此事的調研結果寫出來,但尚未寫成。

    雖然作了大體研究,但還未整理成稿。

    總之,這群人經曆了一次離奇之旅,又回到了日本。

    假如是今天,在北京看到清帝退位,也不算什麼稀奇事,但能在當時的北京親曆清朝入主中國,還是非常稀奇的。

    這些漂流民回到日本後,還被特地叫到江戶幕府去講述他們的行蹤見聞。

    當時的筆記中,還記着少量的滿洲語和一些漢話。

    其中還記錄了與睿親王見面的情景,形容睿親王看着是一個消瘦、慈祥的人。

    這很接近真實的睿親王形象。

    由于身體不好,睿親王有點像個病人,去世時隻有三十九歲。

    但作為一個出身于荒涼落後地區的滿洲人,他卻具備相當優秀的才能以應對一切政治、軍事上的事務。

    在當時的中國有許多人才,他都能不費力地駕馭這些人。

    同時,他接受漢人的建議,在定鼎北京後,很快就建立起中國式的統治,而不是用滿洲式的政治來刁難漢人。

    他起用漢人做高官,恢複了正常的秩序。

    睿親王隻在北京攝政六年,但在這期間,中國整體上基本實現安定。

    因此,睿親王是非常有政治能力的人。

    清朝最後的攝政醇親王就沒有睿親王這樣的能力,這或許也是清帝隻能退位的一個原因。

    另外,醇親王與睿親王所采取的政治策略也恰恰相反,這在後面将提到。

     三清朝帝王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 第三,寫着&ldquo清朝帝王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rdquo。

    之前已提到的清朝皇帝的獨裁權力,可以說正是其特點,此外,作為個人的帝王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清朝皇帝都接受了非常完善的教育,并幾乎成為一種傳統。

    此點望諸君先有所認知,然後我們再來講解這個特點形成的原因。

     一開始清朝也并不看重教育,但清初時多少已有這樣的趨勢。

    為什麼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皇帝的繼承者或者說帝位并不是一開始就确定好的。

    最早的天子即太祖高皇帝死後,即位的是太宗文皇帝。

    按理說,太宗文皇帝即位成為天子後,其他兄弟應居于人臣之位,但事實不是如此。

    太祖死後,較有權勢的有四個貝勒,太宗文皇帝是其中一個,是四貝勒,此外還有大貝勒、二貝勒、三貝勒。

    大貝勒代善是太宗真正的哥哥,太祖高皇帝的次子,後來封為禮親王;二貝勒阿敏是太祖的侄子,太宗的堂兄弟,後來失了位;三貝勒莽古爾泰,也是太宗的哥哥,後來也失了位。

    這樣,留下的就隻有四貝勒太宗文皇帝了。

     太祖剛死時,四個貝勒暫時都有作為君主的同等權力。

    新年賀禮時,大臣叩拜君主,四個貝勒同時南面受禮。

    其中四貝勒在軍隊中最得人心、素有威望,自然是最有實力的。

    因此,四貝勒逐漸得勢,形成天子之位舍他其誰的局面。

    此時,二貝勒征伐朝鮮失利,後來又在征伐明朝即從山海關後面進攻長城回軍時遭遇大敗,所以也漸漸失勢。

    另外,三貝勒莽古爾泰也想争奪天子之位,背後策劃了種種計謀,與四貝勒的關系降到冰點。

    為此,莽古爾泰死後,在軍隊中有威望的太宗,搜集各種證據,擊敗了莽古爾泰的後裔。

    大貝勒與四貝勒一樣,在軍隊中也威望頗著。

    其子薩哈廉非常聰明,他總認為國家大權終将歸于四貝勒,因此,規勸父親大貝勒讓權給四貝勒。

    這樣,雖然大貝勒是大哥,也隻能讓四貝勒做皇帝。

    但太祖去世時卻并非如此考慮。

    因為按滿洲人、蒙古人的繼承習俗,一般由小兒子繼位,與日本的長子承繼恰好相反。

    因此,太祖最初拟傳位給九王子,即前面說過的攝政睿親王。

    睿親王當時是太祖新子,但他非常明智,主動讓位給了衆望所歸的四貝勒。

    總之,王位的繼承并不是确定的。

    後來太宗死時,肅親王(即今逃亡旅順的肅親王的祖先)是其長子。

    雖然有長子,但後來繼承王位的也是排行第八還是第九的王子。

    雖然當時肅親王憑借戰功已聲譽卓著,但仍由太宗年僅六歲的小兒子繼承皇位。

    這可能還與母妃的出身等因素有關。

    當時,太宗文皇帝的皇後,即後來的世祖章皇帝(順治帝)的母親,與攝政睿親王結了婚。

    身為皇後、皇太後的人竟能與别人結婚,是非常難以想象的,這說明滿洲人距其淳樸時代并不遠,所以才會發生這樣的事。

    因而,在《實錄》中記載,睿親王最初位居皇叔父,後來晉升皇父。

    現在還可見到當時的考試答卷也有皇父的記載。

    因此,攝政睿親王與世祖的母親有一定的關系,才使這小孩子成了皇帝。

    這總不是什麼好事,因而如此看來,不确定王位繼承人也未必是什麼好事。

     等到聖祖仁皇帝時,清朝入主中原,成了中國的主人,曾一度立過太子,但太子沒有成功即位。

    當時請求再立太子的各種呼籲不斷,因為毫無疑問,中國的帝位必須由皇太子繼承。

    因此,有人竟觸碰天子的逆鱗,直言進谏,而天子當然不會饒恕他。

    從此,在清朝的家法中,不冊立皇太子竟然成為慣例。

    所以,當時的情況是這樣,天子會讓全部皇子都能接受教育。

    在綱目中有&ldquo上書房的讀書&rdquo一欄,就是讓皇子們在&ldquo上書房&rdquo一起讀書,接受教育,不明确誰當太子。

    如果清朝天子有了中意的人選,感覺必須考慮皇位繼承人時,就會在一張紙上寫明誰為皇儲,再将它藏在乾清宮&ldquo正大光明&rdquo匾的背後。

    倘若天子死前未留遺言,則找到匾額後的遺囑看繼承人是誰;若天子是漸漸老死,當然就會有遺言立誰為繼承人。

    總之,皇太子并非預先确立。

    為了能成為天子的候選人,皇子們都從幼年時起就勤奮讀書,嚴守規矩,受到良好的教育。

     其次,在綱目上寫着&ldquo各帝的文化活動&rdquo一條,列舉了諸事例。

    雖然清朝是以夷狄入主中國,但曆代皇帝都擅長文事。

    這在那邊的陳列室中都有證據予以證明,大家看後會有所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