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王及内治
關燈
小
中
大
在這條的開始有&ldquo世祖的中原文化愛好 遺诏&rdquo字樣。
世祖去世時隻有二十四歲。
他不被滿洲人歡迎,因為他從中國東北到中原後,目睹中國文化的進步,就愛上了中原文化。
明朝滅亡時,遺臣曾作《萬古愁曲》,抒發明亡之悲歎。
世祖非常喜愛這首曲子,詠唱不斷。
身為代替明朝的天子,竟還如此同情已亡的前朝。
正因為他太偏愛中原,所以很難被滿洲人歡迎。
他二十四歲就死了,很可能是猝死,但留下了遺诏。
遺诏共有二十多條,其中重要的一條是:我太過愛中原,有些疏離滿洲人。
一般而言,遺诏應寫自己死後可立誰為太子,但也寫到自己改變過去的政策所受到的議論。
世祖在遺诏中卻寫上偏愛中原等事,雖含悔意,但也足以表明世祖對中原極其偏愛。
再次是聖祖,八歲就即位了,所以有輔政大臣。
他年輕時就長于謀略,對輔政大臣的權勢深感不安。
他十三歲時,就找來一群力氣大的小孩,常與他們一起摔跤。
有時,等到他不滿意的輔政大臣入朝時,就指揮孩子們突然捆住那個大臣,進行毆打。
他就是這樣一個小小年紀就擅長謀略的人,特别是在清朝定鼎中國以後的第一次叛亂時期,更突顯了他的謀略。
明朝降臣、被封為藩王的吳三桂和其他兩個藩王,受到清朝重用,擁有大片的封地。
吳三桂在雲南,尚可喜在廣東,耿精忠在福建,三人都是明末清初戰功赫赫的将軍,也曾對戰清軍。
當時,清朝的宿将多已離世,幾乎沒有将軍有能力抗衡這三位藩王。
因此,戰争伊始,清軍就在三藩之役中多次被打敗。
其時聖祖僅有十九、二十歲,雖為青年,卻能親自謀劃,從容指揮,一天閱覽幾百封奏折,并一一予以批示,谕令大學士各負其責去施行。
因此,雖然清朝軍力較弱,但因奇謀善策,隻用七年時間便平定了三藩之亂。
這位天子氣度恢弘,并非隻是為了入主中原而感佩中國文化。
當時,西洋傳教士已進入中國,他抱着利用世界知識以構建大帝國的雄圖偉略,虛心向他們學習西洋知識。
後來,蒙古準噶爾部叛亂,他親自統兵讨伐。
陳列室中有本書叫《親征平定朔漠方略》,由此書可知聖祖平叛事略。
總之,聖祖不僅具備傑出的軍事才能,而且文化知識上也有過人之處,通曉西洋的語言和藝術。
這正是聖祖出色的地方。
由于他,清初的統治根基得以鞏固。
綱目中,下面是&ldquo世宗的禅機 文字獄 朱批谕旨 猜疑之主&rdquo,世宗即雍正帝。
他上承已開展各項工作的聖祖之後,是個極其擅長處理細密嚴肅工作的人。
他并非按照預先定下的遺囑繼承帝位。
他的兒子,即乾隆帝,從童年起就聰敏出衆,氣質良好,手腕高強,聖祖曾想立這個孫兒為儲,但最終卻立了世宗。
世宗還是親王時,想法就不同于聖祖,他主要密切關注地方官僚的舉動。
所以,他登基後,尤其擅長偵探政治,竭力探知臣子的事情,是非常危險之人。
他與兄弟的感情,不是特别好,就是特别壞。
對待關系壞的兄弟,就強加惡名進行迫害;對待關系好的兄弟,則予以優待。
在學問上,他信仰佛教,研究喇嘛教,也愛好禅宗。
雍和宮是他的寝宮。
自康熙年間以來,中國人在清朝的政治壓迫下,逐漸産生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反映在言談和學者書籍中,既有詩歌暗中譏刺清朝為蠻夷,還有許多類似的文章。
由此,導緻文字獄屢屢發生,其中以呂留良案最有名。
雍正帝是偵探政治家,但氣量大過一些日本的偵探政治家。
對于探知的結果,他不是秘而不宣,而是全部公布,這也是他的傑出之處。
對于中國人寫的謾罵清朝的東西,他也并非秘而不宣,還親自執筆反駁。
如你是如此說,但事實上沒有道理,一一予以辯駁。
這些辯駁書中有名的就是《大義覺迷錄》,在陳列室中也展覽着。
《大義覺迷錄》就是雍正帝對呂留良一事的辯駁書。
天子親筆寫作對臣子的辯駁書,令人多少有點奇怪,但也見得在他執政期間的開放性。
他既有陰險之處,又有開明之處。
還有他的朱批谕旨,這是他對上奏文書所作的漢語批注。
谕注一般僅一兩行,而雍正的批注卻寫得非常長,這就是朱批。
後來,由于它成為清朝政治的标本,所以被專門印刷出來。
雍正帝是猜疑心深重的人,所以,尤其加強政治上的管控。
在他以前,遵循明朝以來的做法,除了中央政府規定的租稅之外,地方官還要追加征稅,把增收部分納入個人的腰包,這已成為慣例。
但雍正谕:從百姓處收來的租稅必須全部上繳天子。
如此就封住了地方官的錢包,但相應地,新發給地方官一種津貼&mdash&mdash養廉銀。
這是為了使你們不違法亂紀,在每月薪水之外,再發給這些特殊津貼,但作為交換,你們從百姓手中收來的租稅則必須全部上繳。
由此可見,當時很多中國的官吏是不廉潔的。
因此,從那時起,天子的收入有了很大增長。
但實際上都是剝削人民得來,因此,政府收入确實是增加了,而減輕百姓負擔卻并無效果。
雖然在他之前的聖祖也同樣是具有雄心的天子,但一生卻過得貧乏;從雍正帝起,才算是富裕起來。
在雍正帝時代還不很明顯,但到了他之後的一代就非常富裕了。
雍正帝之後是高宗乾隆帝。
他在位六十年後,讓位給次子,又活了四年,在八十多歲時離世。
他二十五歲登基,年輕時擅長文事,以文事自鳴,認為隻要是中國學者所能為,就沒有自己不能為的。
所以,他既作詩,又作文,什麼都要嘗試做。
他在詩文裡用了許多艱深晦澀的典故,并拿此去考中國的學者們:你們明白這些典故的來曆嗎?如果對方說不知道,他就非常高興,以此顯示自己學問之高深。
在任何一個盛世,都會出現這樣的天子。
總之,他是一個富有才藝之人。
此外,他也大力推獎自己的母語&mdash&mdash滿洲語,緻力于複興當時已經衰微的滿洲語,為此,他專門編撰滿洲語字典,還獎勵振興滿洲語的各種工作。
他規定:不論是滿洲人,還是其他人,隻要進入翰林院,都必須懂滿洲語。
這樣,不管你多有才,如果不懂滿洲語,就不能進翰林院。
後來,他又平定了蒙古。
與雍正帝不同,他與中國人同是儒教的信徒,一直不信仰佛教。
但為了綏靖蒙古,他又提倡蒙古語的必要性。
之後,因為和西藏喇嘛教的關系,又學習藏語。
随後,由于平定了說維吾爾語的民族,又來研究維吾爾語。
總之,他幾乎研究過自己所平定的所有異民族語言,這在明天将詳細講到。
他認為任何地方的語言其理論都一緻,并且頗為自己的這一發現而得意。
如此,他很熟悉這個統一國家的事務,親自對各種事務進行處理。
另一方面,為了振興滿洲,他特别給予滿洲八旗以最高賞賜,将政治、軍事上的重大事務也全交給滿洲人辦理,而自己卻隻是出于對中國學問的喜愛,埋首研究中國的學問。
他是造就中國鼎盛時代也可說是黃金時代的天子。
國力在這六十年中臻于全盛,随後就逐漸顯出衰勢來。
由于乾隆帝的榜樣,清朝曆代天子都有禦制的詩文集,其中也有不是自己所作。
但康熙、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帝都是自己寫作詩集、文集。
不僅是登基以後的詩文,在登基以前的詩文也要編纂起來。
在綱目中寫着的&ldquo潛邸的全集&rdquo就是登基之前的作品。
此外,還有&ldquo欽定書之多&rdquo一項,到底有多少欽定書,我尚未一一進行調查,但禮親王昭梿非常熟悉清朝之事。
他所著《嘯亭雜錄》,其中列舉了一些目錄,證明欽定書的确非常多,雖然統計得并不很充分。
因此,清朝曆代皇帝都非常擅長文事。
若與明代相比較,明太祖是比不過的。
他是從乞丐到盜賊,從盜賊到天子的。
他也寫文章,寫好後讓學者改,改多了就發火。
今天還留存着的明朝《高皇帝禦制文集》中,也摻雜有非常差的惡文,但總之明太祖是寫文章的。
其後的明宣宗是個學者,真正做學問。
盡管明朝是起于有文化底蘊的國家,但與清朝比較的話,還是清朝天子們的文才稍勝一籌。
在臣子的上奏文書上的朱批,能親筆寫的天子大多自己寫。
明代天子的朱批中有俗語和口語中的俚語等,而清朝則斷不用這類詞語,全都是典雅華美的漢文。
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
推獎文章的成果是:康熙帝時有一種叫《古今圖書集成》的一萬卷的大型欽定書,乾隆帝時有《四庫全書》這一卓絕古今的大部叢書。
從一方面看,這留下了文化事業上的豐功偉績,但我在綱目中還寫着&ldquo違禁書目及其實例&rdquo。
清朝在修《四庫全書》時,對明代或清初譏諷清
世祖去世時隻有二十四歲。
他不被滿洲人歡迎,因為他從中國東北到中原後,目睹中國文化的進步,就愛上了中原文化。
明朝滅亡時,遺臣曾作《萬古愁曲》,抒發明亡之悲歎。
世祖非常喜愛這首曲子,詠唱不斷。
身為代替明朝的天子,竟還如此同情已亡的前朝。
正因為他太偏愛中原,所以很難被滿洲人歡迎。
他二十四歲就死了,很可能是猝死,但留下了遺诏。
遺诏共有二十多條,其中重要的一條是:我太過愛中原,有些疏離滿洲人。
一般而言,遺诏應寫自己死後可立誰為太子,但也寫到自己改變過去的政策所受到的議論。
世祖在遺诏中卻寫上偏愛中原等事,雖含悔意,但也足以表明世祖對中原極其偏愛。
再次是聖祖,八歲就即位了,所以有輔政大臣。
他年輕時就長于謀略,對輔政大臣的權勢深感不安。
他十三歲時,就找來一群力氣大的小孩,常與他們一起摔跤。
有時,等到他不滿意的輔政大臣入朝時,就指揮孩子們突然捆住那個大臣,進行毆打。
他就是這樣一個小小年紀就擅長謀略的人,特别是在清朝定鼎中國以後的第一次叛亂時期,更突顯了他的謀略。
明朝降臣、被封為藩王的吳三桂和其他兩個藩王,受到清朝重用,擁有大片的封地。
吳三桂在雲南,尚可喜在廣東,耿精忠在福建,三人都是明末清初戰功赫赫的将軍,也曾對戰清軍。
當時,清朝的宿将多已離世,幾乎沒有将軍有能力抗衡這三位藩王。
因此,戰争伊始,清軍就在三藩之役中多次被打敗。
其時聖祖僅有十九、二十歲,雖為青年,卻能親自謀劃,從容指揮,一天閱覽幾百封奏折,并一一予以批示,谕令大學士各負其責去施行。
因此,雖然清朝軍力較弱,但因奇謀善策,隻用七年時間便平定了三藩之亂。
這位天子氣度恢弘,并非隻是為了入主中原而感佩中國文化。
當時,西洋傳教士已進入中國,他抱着利用世界知識以構建大帝國的雄圖偉略,虛心向他們學習西洋知識。
後來,蒙古準噶爾部叛亂,他親自統兵讨伐。
陳列室中有本書叫《親征平定朔漠方略》,由此書可知聖祖平叛事略。
總之,聖祖不僅具備傑出的軍事才能,而且文化知識上也有過人之處,通曉西洋的語言和藝術。
這正是聖祖出色的地方。
由于他,清初的統治根基得以鞏固。
綱目中,下面是&ldquo世宗的禅機 文字獄 朱批谕旨 猜疑之主&rdquo,世宗即雍正帝。
他上承已開展各項工作的聖祖之後,是個極其擅長處理細密嚴肅工作的人。
他并非按照預先定下的遺囑繼承帝位。
他的兒子,即乾隆帝,從童年起就聰敏出衆,氣質良好,手腕高強,聖祖曾想立這個孫兒為儲,但最終卻立了世宗。
世宗還是親王時,想法就不同于聖祖,他主要密切關注地方官僚的舉動。
所以,他登基後,尤其擅長偵探政治,竭力探知臣子的事情,是非常危險之人。
他與兄弟的感情,不是特别好,就是特别壞。
對待關系壞的兄弟,就強加惡名進行迫害;對待關系好的兄弟,則予以優待。
在學問上,他信仰佛教,研究喇嘛教,也愛好禅宗。
雍和宮是他的寝宮。
自康熙年間以來,中國人在清朝的政治壓迫下,逐漸産生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反映在言談和學者書籍中,既有詩歌暗中譏刺清朝為蠻夷,還有許多類似的文章。
由此,導緻文字獄屢屢發生,其中以呂留良案最有名。
雍正帝是偵探政治家,但氣量大過一些日本的偵探政治家。
對于探知的結果,他不是秘而不宣,而是全部公布,這也是他的傑出之處。
對于中國人寫的謾罵清朝的東西,他也并非秘而不宣,還親自執筆反駁。
如你是如此說,但事實上沒有道理,一一予以辯駁。
這些辯駁書中有名的就是《大義覺迷錄》,在陳列室中也展覽着。
《大義覺迷錄》就是雍正帝對呂留良一事的辯駁書。
天子親筆寫作對臣子的辯駁書,令人多少有點奇怪,但也見得在他執政期間的開放性。
他既有陰險之處,又有開明之處。
還有他的朱批谕旨,這是他對上奏文書所作的漢語批注。
谕注一般僅一兩行,而雍正的批注卻寫得非常長,這就是朱批。
後來,由于它成為清朝政治的标本,所以被專門印刷出來。
雍正帝是猜疑心深重的人,所以,尤其加強政治上的管控。
在他以前,遵循明朝以來的做法,除了中央政府規定的租稅之外,地方官還要追加征稅,把增收部分納入個人的腰包,這已成為慣例。
但雍正谕:從百姓處收來的租稅必須全部上繳天子。
如此就封住了地方官的錢包,但相應地,新發給地方官一種津貼&mdash&mdash養廉銀。
這是為了使你們不違法亂紀,在每月薪水之外,再發給這些特殊津貼,但作為交換,你們從百姓手中收來的租稅則必須全部上繳。
由此可見,當時很多中國的官吏是不廉潔的。
因此,從那時起,天子的收入有了很大增長。
但實際上都是剝削人民得來,因此,政府收入确實是增加了,而減輕百姓負擔卻并無效果。
雖然在他之前的聖祖也同樣是具有雄心的天子,但一生卻過得貧乏;從雍正帝起,才算是富裕起來。
在雍正帝時代還不很明顯,但到了他之後的一代就非常富裕了。
雍正帝之後是高宗乾隆帝。
他在位六十年後,讓位給次子,又活了四年,在八十多歲時離世。
他二十五歲登基,年輕時擅長文事,以文事自鳴,認為隻要是中國學者所能為,就沒有自己不能為的。
所以,他既作詩,又作文,什麼都要嘗試做。
他在詩文裡用了許多艱深晦澀的典故,并拿此去考中國的學者們:你們明白這些典故的來曆嗎?如果對方說不知道,他就非常高興,以此顯示自己學問之高深。
在任何一個盛世,都會出現這樣的天子。
總之,他是一個富有才藝之人。
此外,他也大力推獎自己的母語&mdash&mdash滿洲語,緻力于複興當時已經衰微的滿洲語,為此,他專門編撰滿洲語字典,還獎勵振興滿洲語的各種工作。
他規定:不論是滿洲人,還是其他人,隻要進入翰林院,都必須懂滿洲語。
這樣,不管你多有才,如果不懂滿洲語,就不能進翰林院。
後來,他又平定了蒙古。
與雍正帝不同,他與中國人同是儒教的信徒,一直不信仰佛教。
但為了綏靖蒙古,他又提倡蒙古語的必要性。
之後,因為和西藏喇嘛教的關系,又學習藏語。
随後,由于平定了說維吾爾語的民族,又來研究維吾爾語。
總之,他幾乎研究過自己所平定的所有異民族語言,這在明天将詳細講到。
他認為任何地方的語言其理論都一緻,并且頗為自己的這一發現而得意。
如此,他很熟悉這個統一國家的事務,親自對各種事務進行處理。
另一方面,為了振興滿洲,他特别給予滿洲八旗以最高賞賜,将政治、軍事上的重大事務也全交給滿洲人辦理,而自己卻隻是出于對中國學問的喜愛,埋首研究中國的學問。
他是造就中國鼎盛時代也可說是黃金時代的天子。
國力在這六十年中臻于全盛,随後就逐漸顯出衰勢來。
由于乾隆帝的榜樣,清朝曆代天子都有禦制的詩文集,其中也有不是自己所作。
但康熙、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帝都是自己寫作詩集、文集。
不僅是登基以後的詩文,在登基以前的詩文也要編纂起來。
在綱目中寫着的&ldquo潛邸的全集&rdquo就是登基之前的作品。
此外,還有&ldquo欽定書之多&rdquo一項,到底有多少欽定書,我尚未一一進行調查,但禮親王昭梿非常熟悉清朝之事。
他所著《嘯亭雜錄》,其中列舉了一些目錄,證明欽定書的确非常多,雖然統計得并不很充分。
因此,清朝曆代皇帝都非常擅長文事。
若與明代相比較,明太祖是比不過的。
他是從乞丐到盜賊,從盜賊到天子的。
他也寫文章,寫好後讓學者改,改多了就發火。
今天還留存着的明朝《高皇帝禦制文集》中,也摻雜有非常差的惡文,但總之明太祖是寫文章的。
其後的明宣宗是個學者,真正做學問。
盡管明朝是起于有文化底蘊的國家,但與清朝比較的話,還是清朝天子們的文才稍勝一籌。
在臣子的上奏文書上的朱批,能親筆寫的天子大多自己寫。
明代天子的朱批中有俗語和口語中的俚語等,而清朝則斷不用這類詞語,全都是典雅華美的漢文。
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
推獎文章的成果是:康熙帝時有一種叫《古今圖書集成》的一萬卷的大型欽定書,乾隆帝時有《四庫全書》這一卓絕古今的大部叢書。
從一方面看,這留下了文化事業上的豐功偉績,但我在綱目中還寫着&ldquo違禁書目及其實例&rdquo。
清朝在修《四庫全書》時,對明代或清初譏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