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王及内治
關燈
小
中
大
朝,以及在書中有&ldquo夷狄&rdquo字樣的書籍,或部分删改,或全部銷毀。
這是修《四庫全書》産生的一個副作用。
所謂&ldquo違禁書目&rdquo就是列出一個妨礙統治的書目。
誰看到所列的書籍就要送到朝廷進行銷毀,但是總難真正貫徹實施。
因此,雖經朝廷屢下嚴命,但仍然難以實行。
我手裡有一本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因為這本書有部分内容違禁,所以在書目處附印着天子的禁令,寫明已經删除了這部分,但當我翻到書中的删節之處,卻發現這部分内容還在。
隻要在目錄處寫明已删除,就能逃過檢查。
雖然清朝取締違禁書并不算徹底,但的确讓許多書從此消失了。
隻有一些較早傳到日本的書籍,雖然後來成了違禁書,在清朝看不到了,但在日本還能見到。
此外,還有&ldquo武英殿聚珍版書&rdquo也是編纂《四庫全書》的産物。
在乾隆以前就有活字印刷術,但在乾隆時應用更廣泛,所以,就有了&ldquo武英殿聚珍版書&rdquo。
這些都表明了清朝帝王的特色,盡管他們的祖先起于夷狄,但卻推崇文化,而且自己也緻力于此。
其次,是&ldquo節儉 康熙帝的上谕&rdquo一項。
明代宮中的宦官總數約有十萬,而康熙帝時減少到隻有四百人。
兩相比較,可見是非常節儉的。
因此,康熙帝時宮中用度減少到明代的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甚至四十分之一。
康熙帝時宮中尤為重視節儉,後來随着清朝财富的積累,才逐漸變得奢靡起來,但總體尚未達到明代的程度。
明萬曆時皇太子大婚,從地方上一次就征收了一千兩百萬兩白銀。
相較而言,清朝的特點就在于節儉。
再次,是&ldquo寡鮮失德 處置内寵、宦官的嚴肅&rdquo一項。
在曆朝天子中,清朝天子是較少失德的。
明代的天子武宗為了自己寵愛的女人,到處巡遊,而清朝沒有這類事。
清朝管束宦官也是十分嚴格的,它廢除了宦官的衙門。
即使西太後時宦官有點驕橫,管束也還是嚴厲的。
西太後有一個十分寵信的宦官安德海,他攜帶西太後的密令去湖南。
但清朝鑒于明朝的教訓,不允許宦官出都,若膽敢私自出都,捕獲後會被殺頭。
在安德海路過山東時,時任山東巡撫丁寶桢下了很大的決心:即使是西太後的寵臣,也要将之緝拿歸案。
但不論士兵還是巡查,都很害怕,不敢靠近。
結果,還是丁寶桢嚴令士兵将其拿下,斬首正法了。
随後,丁寶桢向朝廷奏報:&ldquo安德海稱受了朝廷命令出都來此地,被我依法斬了。
&rdquo可見,即使對于西太後所寵信的宦官,當時的宦官管理制度還是能夠得到有效執行的。
因此,清朝天子較少失德,與明代相比十分明顯。
此外,所謂西太後受到鹹豐帝的寵愛才變得跋扈并非事實。
雖然西太後生了鹹豐帝的兒子同治帝,但她卻是在同治登基之後,作為天子的生母才逐漸得勢的,即她并非因為鹹豐寵愛女色而得勢。
乾隆帝稍有此嫌,但基本上沒有過分寵愛女色和宦官。
少有天子失德之事,這是清朝天子的特色,也是清朝盡管系從周邊入主中國,卻能長期穩固執政的重要原因。
四清朝政治的特色 談起清朝政治有何特色,就不得不談滿漢雙重體制。
首先,在任命官吏方面,要設置滿漢同樣的官職。
如設置吏部尚書,有滿吏部尚書和漢吏部尚書;設置左侍郎、右侍郎,就有滿左侍郎、漢左侍郎和滿右侍郎、漢右侍郎。
凡重要的官職均為滿漢配套設置。
其次,關于重要的典禮、記錄,也都使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連一些奏折也要用滿漢文字書寫。
雖然很費事,但在政治上總體實行滿漢雙軌制。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奇事。
在中原,依照禮制,曆代天子都要祭天。
但是,依照滿洲的禮制,中國東北另有一個叫堂子的地方,在這裡舉行祭天之禮。
同樣是祭天,滿洲人在堂子裡祭天,不同于漢人的祭天。
如此,雖說在經濟上不夠節儉,但清朝盛時在其他方面節儉了,所以,這方面多些花費也沒有大礙。
但是這種雙軌制的統治方式,既是清朝特色,又是給清朝帶來弊病的本源。
因為,怎樣統治中國、統治漢人畢竟是重要的事情,而管理滿洲人隻是次要的事而已。
但這種情勢越往後發展,處于統治地位的滿洲人的勢力逐漸衰弱了,漢人的力量自然就壯大起來。
這對滿洲人而言是一種痛苦的矛盾,也是清朝政治走向衰敗的原因之一。
此外,政治衰敗的另一原因,就是我在下面寫的&ldquo注重聲名(不顧實惠)實行免稅&rdquo之事。
像清朝這樣從外部入主的政權,就有相似的缺點。
在執政時,将政治的好名聲看得最重。
朝廷考核官員,也将在地方上是否名聲好列為首要标準。
如果隻是對官員的做法還行,但皇帝自己執政時也是如此。
清朝免除地租,有時半免,有時全免。
這在前代從來未有,因而受到好評,但這是不講實惠的。
其實,從中國百姓那征來的租稅,隻有極少的部分上繳中央,很多則入了官吏的腰包。
雍正帝曾消除了這種情況,但不久又一切照舊。
實際上,由于雍正帝的政策,百姓的負擔反而更重了。
因為,雖然中央政府是免稅了,準備好本年的财政一文不入,而以國庫的剩餘資金來開支,但是,那些依靠附加稅過活的官吏,難以忍受此種情況。
當然,也有誠實的好官,況且還有養廉銀,但官員以下的胥吏并不能從政府那裡領取薪俸,隻能靠在百姓和政府之間盤剝中間費生活。
由于沒有定額收入,他們必須敲詐勒索百姓。
但是,今年政府免稅了,他們不能一直沒有收入而等到來年,于是,想盡種種名目收稅。
因此,免掉了應向政府交納的稅,卻免不了入官吏私囊的稅。
即使如此,中央政府還是實施了好幾次免稅,在民間得到了好評,皇帝被官吏們稱為&ldquo千古一帝&rdquo。
其實,每當中國曆史上的弊政不斷惡化時,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政府不做任何實事,隻求得到好的評價。
其次是&ldquo理想的獨裁制度 軍機處的創設(參照《樞垣記略》)&rdquo。
正像之前說的,獨裁制度到清朝達到了頂點。
清朝廢除了明代的内閣首輔制,将内閣大學士當作天子的秘書官,負責相當于宰相的工作,這樣也仍不頂用,所以,雍正帝開始設立軍機處,從朝廷大臣中&mdash&mdash也不算太大的官,隻是中層官吏&mdash&mdash選出自己滿意的人,安排進軍機處,聽從召喚,而讓原衙門中的官員賦閑。
這些大臣聚集在軍機處,承擔相當于皇帝秘書官的工作。
而皇帝則實施獨裁,把軍機大臣當作文員,隻是奉旨起草诏令。
因此,就算是大臣也沒有自己的責任心。
今天的日本内閣也存在各種責任問題,如内務省在所管轄的事務上失态,導緻大浦子爵引咎辭職。
但中國官吏沒有自己真正的責任,若違犯法律,當然要被革職,若觸怒天顔,當然更會随時被革職,但唯獨從不将自己的工作視為對國家應盡的責任。
由于皇帝獨斷專行,所以,大臣隻是俯伏天子腳下執行命令而已。
因此,這些人既可能做種種好事,也會做種種壞事。
這是清朝政治的一個特色,也可說是一個壞的特色。
再次是&ldquo對學者的優待 徐乾學編纂《一統志》 博學鴻詞科(參照《鶴征錄》《詞科掌錄》)&rdquo一項。
優待學者是件大好事。
像中國這樣的文明古國,除了出仕的學者外,還有許多在野的其他學者。
在今天的日本,從學校畢業的人也存在難以找到工作的情況,因而成為人們談論的議題。
而在幾百年前的中國就是如此。
當時的中國,可以出錢捐一個候補官職;成為候補官吏後,隻要花錢就能變成正式的官員。
因此,就算通過正式的考試,也可能做不了正式的官吏。
另外,也有地方上有名的學者,在考試中落第。
在中國,考試是一種命運。
有一種很深的迷信觀點認為,考不好是由于運氣不好,而不是隻要有學問就能一舉成功。
因此,很多有學問的人都遺留在了民間,這些人總需要有個處置。
康熙帝曾拿出一筆錢給他喜歡的大臣徐乾學,讓徐乾學隐居在太湖邊的洞庭山上,彙聚了許多學者。
但是這種權宜之計總不是個辦法,後來就開設了&ldquo博學鴻詞科&rdquo。
這是在普通的文官考試之外,再用考試來選拔有學問的地方學者。
如知道誰是某地有名的學者,就由地方官推舉參加考試。
其中,也有不參加考試的,也有準備考試卻在途中遊玩而不赴考的人。
不過,有名的學者大緻都網羅進來了。
通過這一考試上榜的,要比考取普通的文官考試享有更
這是修《四庫全書》産生的一個副作用。
所謂&ldquo違禁書目&rdquo就是列出一個妨礙統治的書目。
誰看到所列的書籍就要送到朝廷進行銷毀,但是總難真正貫徹實施。
因此,雖經朝廷屢下嚴命,但仍然難以實行。
我手裡有一本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因為這本書有部分内容違禁,所以在書目處附印着天子的禁令,寫明已經删除了這部分,但當我翻到書中的删節之處,卻發現這部分内容還在。
隻要在目錄處寫明已删除,就能逃過檢查。
雖然清朝取締違禁書并不算徹底,但的确讓許多書從此消失了。
隻有一些較早傳到日本的書籍,雖然後來成了違禁書,在清朝看不到了,但在日本還能見到。
此外,還有&ldquo武英殿聚珍版書&rdquo也是編纂《四庫全書》的産物。
在乾隆以前就有活字印刷術,但在乾隆時應用更廣泛,所以,就有了&ldquo武英殿聚珍版書&rdquo。
這些都表明了清朝帝王的特色,盡管他們的祖先起于夷狄,但卻推崇文化,而且自己也緻力于此。
其次,是&ldquo節儉 康熙帝的上谕&rdquo一項。
明代宮中的宦官總數約有十萬,而康熙帝時減少到隻有四百人。
兩相比較,可見是非常節儉的。
因此,康熙帝時宮中用度減少到明代的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甚至四十分之一。
康熙帝時宮中尤為重視節儉,後來随着清朝财富的積累,才逐漸變得奢靡起來,但總體尚未達到明代的程度。
明萬曆時皇太子大婚,從地方上一次就征收了一千兩百萬兩白銀。
相較而言,清朝的特點就在于節儉。
再次,是&ldquo寡鮮失德 處置内寵、宦官的嚴肅&rdquo一項。
在曆朝天子中,清朝天子是較少失德的。
明代的天子武宗為了自己寵愛的女人,到處巡遊,而清朝沒有這類事。
清朝管束宦官也是十分嚴格的,它廢除了宦官的衙門。
即使西太後時宦官有點驕橫,管束也還是嚴厲的。
西太後有一個十分寵信的宦官安德海,他攜帶西太後的密令去湖南。
但清朝鑒于明朝的教訓,不允許宦官出都,若膽敢私自出都,捕獲後會被殺頭。
在安德海路過山東時,時任山東巡撫丁寶桢下了很大的決心:即使是西太後的寵臣,也要将之緝拿歸案。
但不論士兵還是巡查,都很害怕,不敢靠近。
結果,還是丁寶桢嚴令士兵将其拿下,斬首正法了。
随後,丁寶桢向朝廷奏報:&ldquo安德海稱受了朝廷命令出都來此地,被我依法斬了。
&rdquo可見,即使對于西太後所寵信的宦官,當時的宦官管理制度還是能夠得到有效執行的。
因此,清朝天子較少失德,與明代相比十分明顯。
此外,所謂西太後受到鹹豐帝的寵愛才變得跋扈并非事實。
雖然西太後生了鹹豐帝的兒子同治帝,但她卻是在同治登基之後,作為天子的生母才逐漸得勢的,即她并非因為鹹豐寵愛女色而得勢。
乾隆帝稍有此嫌,但基本上沒有過分寵愛女色和宦官。
少有天子失德之事,這是清朝天子的特色,也是清朝盡管系從周邊入主中國,卻能長期穩固執政的重要原因。
四清朝政治的特色 談起清朝政治有何特色,就不得不談滿漢雙重體制。
首先,在任命官吏方面,要設置滿漢同樣的官職。
如設置吏部尚書,有滿吏部尚書和漢吏部尚書;設置左侍郎、右侍郎,就有滿左侍郎、漢左侍郎和滿右侍郎、漢右侍郎。
凡重要的官職均為滿漢配套設置。
其次,關于重要的典禮、記錄,也都使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連一些奏折也要用滿漢文字書寫。
雖然很費事,但在政治上總體實行滿漢雙軌制。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奇事。
在中原,依照禮制,曆代天子都要祭天。
但是,依照滿洲的禮制,中國東北另有一個叫堂子的地方,在這裡舉行祭天之禮。
同樣是祭天,滿洲人在堂子裡祭天,不同于漢人的祭天。
如此,雖說在經濟上不夠節儉,但清朝盛時在其他方面節儉了,所以,這方面多些花費也沒有大礙。
但是這種雙軌制的統治方式,既是清朝特色,又是給清朝帶來弊病的本源。
因為,怎樣統治中國、統治漢人畢竟是重要的事情,而管理滿洲人隻是次要的事而已。
但這種情勢越往後發展,處于統治地位的滿洲人的勢力逐漸衰弱了,漢人的力量自然就壯大起來。
這對滿洲人而言是一種痛苦的矛盾,也是清朝政治走向衰敗的原因之一。
此外,政治衰敗的另一原因,就是我在下面寫的&ldquo注重聲名(不顧實惠)實行免稅&rdquo之事。
像清朝這樣從外部入主的政權,就有相似的缺點。
在執政時,将政治的好名聲看得最重。
朝廷考核官員,也将在地方上是否名聲好列為首要标準。
如果隻是對官員的做法還行,但皇帝自己執政時也是如此。
清朝免除地租,有時半免,有時全免。
這在前代從來未有,因而受到好評,但這是不講實惠的。
其實,從中國百姓那征來的租稅,隻有極少的部分上繳中央,很多則入了官吏的腰包。
雍正帝曾消除了這種情況,但不久又一切照舊。
實際上,由于雍正帝的政策,百姓的負擔反而更重了。
因為,雖然中央政府是免稅了,準備好本年的财政一文不入,而以國庫的剩餘資金來開支,但是,那些依靠附加稅過活的官吏,難以忍受此種情況。
當然,也有誠實的好官,況且還有養廉銀,但官員以下的胥吏并不能從政府那裡領取薪俸,隻能靠在百姓和政府之間盤剝中間費生活。
由于沒有定額收入,他們必須敲詐勒索百姓。
但是,今年政府免稅了,他們不能一直沒有收入而等到來年,于是,想盡種種名目收稅。
因此,免掉了應向政府交納的稅,卻免不了入官吏私囊的稅。
即使如此,中央政府還是實施了好幾次免稅,在民間得到了好評,皇帝被官吏們稱為&ldquo千古一帝&rdquo。
其實,每當中國曆史上的弊政不斷惡化時,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政府不做任何實事,隻求得到好的評價。
其次是&ldquo理想的獨裁制度 軍機處的創設(參照《樞垣記略》)&rdquo。
正像之前說的,獨裁制度到清朝達到了頂點。
清朝廢除了明代的内閣首輔制,将内閣大學士當作天子的秘書官,負責相當于宰相的工作,這樣也仍不頂用,所以,雍正帝開始設立軍機處,從朝廷大臣中&mdash&mdash也不算太大的官,隻是中層官吏&mdash&mdash選出自己滿意的人,安排進軍機處,聽從召喚,而讓原衙門中的官員賦閑。
這些大臣聚集在軍機處,承擔相當于皇帝秘書官的工作。
而皇帝則實施獨裁,把軍機大臣當作文員,隻是奉旨起草诏令。
因此,就算是大臣也沒有自己的責任心。
今天的日本内閣也存在各種責任問題,如内務省在所管轄的事務上失态,導緻大浦子爵引咎辭職。
但中國官吏沒有自己真正的責任,若違犯法律,當然要被革職,若觸怒天顔,當然更會随時被革職,但唯獨從不将自己的工作視為對國家應盡的責任。
由于皇帝獨斷專行,所以,大臣隻是俯伏天子腳下執行命令而已。
因此,這些人既可能做種種好事,也會做種種壞事。
這是清朝政治的一個特色,也可說是一個壞的特色。
再次是&ldquo對學者的優待 徐乾學編纂《一統志》 博學鴻詞科(參照《鶴征錄》《詞科掌錄》)&rdquo一項。
優待學者是件大好事。
像中國這樣的文明古國,除了出仕的學者外,還有許多在野的其他學者。
在今天的日本,從學校畢業的人也存在難以找到工作的情況,因而成為人們談論的議題。
而在幾百年前的中國就是如此。
當時的中國,可以出錢捐一個候補官職;成為候補官吏後,隻要花錢就能變成正式的官員。
因此,就算通過正式的考試,也可能做不了正式的官吏。
另外,也有地方上有名的學者,在考試中落第。
在中國,考試是一種命運。
有一種很深的迷信觀點認為,考不好是由于運氣不好,而不是隻要有學問就能一舉成功。
因此,很多有學問的人都遺留在了民間,這些人總需要有個處置。
康熙帝曾拿出一筆錢給他喜歡的大臣徐乾學,讓徐乾學隐居在太湖邊的洞庭山上,彙聚了許多學者。
但是這種權宜之計總不是個辦法,後來就開設了&ldquo博學鴻詞科&rdquo。
這是在普通的文官考試之外,再用考試來選拔有學問的地方學者。
如知道誰是某地有名的學者,就由地方官推舉參加考試。
其中,也有不參加考試的,也有準備考試卻在途中遊玩而不赴考的人。
不過,有名的學者大緻都網羅進來了。
通過這一考試上榜的,要比考取普通的文官考試享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