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王及内治
關燈
小
中
大
多名譽。
總之,學者得到了優待,即使對那些考試漏掉的或沒有成為官吏的學者,也考慮了優待的方法,以至天下太平,沒有不平之聲。
在國家富裕時,是可以實施這樣的好辦法的,但到貧弱之時就難以做到了。
由于這諸般情由,就有了&ldquo其弊端(參照《江楚會奏變法三折》、對策等)&rdquo這一項。
所謂政治上的弊端一般是很難克服的。
由于諸種原因,清朝逐漸踏上末路,積累的弊病不斷顯現。
尤其到了清末,由于有了與世界諸國的交往,這些痼疾已非治理好一國就能解決了。
實行獨裁、重視名聲之時,治理好一國就可以了,但隻要與外國有了交往,這些政治弊病就毫無掩蓋地顯現出來了。
張之洞、劉坤一兩人想合作改變清朝的弊政,便聯名上《江楚會奏變法三折》。
此&ldquo江&rdquo是因為劉坤一在南京當兩江總督,&ldquo楚&rdquo是因為張之洞在武昌當湖廣總督,所以稱&ldquo江楚&rdquo。
當然,在他們之前也有過改革弊政的言論,但具體體現在這份上奏文中。
其中,文官考試的&ldquo對策&rdquo文章有樣本展出,據此可以看到在清末這種考試純粹是一種毫無用處的形式。
總之,政治痼疾漸漸累積起來,以緻後來不得不有張之洞和劉坤一的變法奏折。
關于這些痼疾,我在《支那論》及《清朝衰亡論》中都有所論述。
從今天所說的内容,大體可以推想出逐漸出現弊端的緣由。
五晚清的政治 這次要講的是&ldquo晚清的政治&rdquo。
&ldquo綱目&rdquo裡寫着&ldquo漢人的自奮&rdquo。
由于地方官吏沒有責任心,對政治事務從未盡職盡責,最終導緻乾隆末到嘉慶初的白蓮教起義。
這是一場宗教迷信引發的民衆暴動,先後持續達九年無法平定。
其實這不過是一場農民起義,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由于地方官缺乏責任心,不想派兵讨伐起義,隻想糾合、唆使地方百姓去與起義軍戰鬥。
百姓一直在期盼官軍平亂,但叛亂卻遲遲平定不了,隻好自己起來捍衛鄉土,最後以一己之力平定了這場大起義。
由此,漢人産生了依靠自身力量維持地方秩序的想法。
其次,在鹹豐到同治間的太平軍之亂中,朝廷的官軍也幾乎毫無用處。
平定叛亂的是此處寫的曾、胡、左、李、彭等人,即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彭玉麟等人。
這些人率領民間的義勇兵參戰,最終平定了長期的暴亂。
地方百姓組織義勇兵,開始隻是為了保衛鄉土,但曾國藩卻用它平定了太平天國大亂,證明了義勇兵作為民間生力軍,不僅能綏靖地方,還有餘力平定其他地方的動亂。
義勇軍崛起也成為漢族官僚在政治上複興的主因。
此時,與外國關系極其緊張。
道光末年的鴉片戰争是與外國建立關系的開端,鹹豐末年,英法聯軍入侵後,開始在北京設置各國公使館,于是,才有所謂的外交,但讓沒有經驗的北京朝廷内的滿洲人來開展外交,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就出現了&ldquo委任外交&rdquo,即于南京設置南洋大臣,于天津設置北洋大臣,外交事務就委任給北洋大臣。
由于李鴻章多年擔任北洋大臣,所以中國的外交由李鴻章全權辦理。
外國人有任何動作,都不用到北京與朝廷直接談判。
其間例外的,隻有與日本的幾次交往。
日本比較了解中國的情況。
如由于台灣事件,大久保利通需與中國朝廷談判,雖明知中國有這慣例,卻沒去天津,而直接進北京與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進行談判。
又如,之前外國使者和公使都沒有觐見過中國皇帝,但副島種臣伯爵則專門持日本天皇的委任書,一定要觐見中國皇帝,竟然真的見到了。
不過,一般的外國人都認為與李鴻章打交道就行了,不僅外國人這樣認為,連中國人也如此認為。
當時中國的政治情形是,義勇兵不僅要保衛家鄉,還要派駐全國各地,如湖南、安徽的義勇兵。
一開始他們隻是義勇兵,後來朝廷任命了官吏專門統帶,并被派往全國,保衛各個要地,而外交則由李鴻章承擔。
這樣,國家事務中的軍事和外交大權,清朝就全部交由漢人掌管,自己不加過問。
當然也不能說一切不問,如西太後就相當聰明地保持着足夠的牽制力。
雖然李鴻章也有不能按個人的想法左右朝廷之時,但他的意見對朝廷有着很大的影響力。
總之,在影響中央政府方面,滿洲朝廷中的漢人已開始漸露鋒芒。
這就是清朝晚期的政治情勢。
到後來,先是敗給法國,接着敗給日本,又有北清事變的大暴亂,終于顯露土崩瓦解之勢。
這時,清朝也先後發生改革的思潮,日清戰争[1]以後更盛。
在與外國人交往中,李鴻章發現外國人是難以信任的,就想法防備他們,但最終卻失敗了。
因此,有必要進行根本的革新,康有為就成為改革的先鋒。
随着改革的逐步推進,他們發現改革需要強大的經濟作為後盾。
特别是像清朝這樣,一開始就有滿漢雙重機構,現在又增加了外國事務,就不得不在原有的機構之外又加上處理外國事務的機構。
原本的政治機構沒有廢棄,又多設一個新的機構,這樣就有了雙重、三重的政治機構,這是很費錢的。
據光緒十九年(1893年)和二十年的統計,朝廷的财政支出約為七八千萬兩,等到了光緒末年、宣統時,如果沒有三億兩,就無論如何不能維持正常的政治運行。
即使是日本這樣工業發達,又與外國有很多貿易往來的國家,也承受不起這樣龐大的财政開支。
不僅如此,清政府還沒有節制地增長行政開銷,其他的事務就更無法開展,因為負擔不了。
其次是&ldquo宗室政治與退位&rdquo。
這期間,西太後死了,光緒帝死了,到了最近的醇親王時代,即使重用那些重要的大臣,也無法取得所期盼的成績。
時機好時,就做點事;有危難時,就逃避。
這怎麼行呢?所以,晚清的政治逐漸成了一家一族的東西。
這樣,又促使它走向滅亡。
清朝政治也可說是親族政治,到處都是親族任職,這樣就隻有一家一族擔負責任。
一旦出現大動亂,這一家親族就像&ldquo平家&rdquo一樣沒落,以緻後來延續了兩百多年的清朝就隻能垮台。
這正是清朝末年的政治。
六附論清代的宗室 接着說說宗室之事。
先講&ldquo宗室與覺羅&rdquo。
所謂&ldquo宗室&rdquo,是指清太祖的父親的兄弟的後代。
所謂&ldquo覺羅&rdquo,則是指其上一輩即太祖的祖父的兄弟的分支。
這些人都具有特殊資格。
宗室佩戴黃色绶帶,覺羅佩戴紅色绶帶,以相區别,分别享有種種特權。
清朝宗室可謂既有好處也有壞處。
清朝宗室人數非常多,從山海關入北京時,宗室、覺羅共三千人,到道光末年達到兩萬人,到今天已有五六萬或七八萬人。
這些宗室中也有給日本人教中國話的皇族教師。
日本人認為中國的皇族都是殿下,中國當然有這樣的皇族。
但實際上,大部分中國皇族沒有殿下的待遇,而日本卻不加區分地一律以殿下待之,可謂吃了苦頭。
皇族的生活很不容易,供給皇族俸祿成為清朝的一大财政難題。
有這些難事,也有好事。
清朝皇族有自力更生、求學當官的,即與平民一樣通過考試做官,做官的人還很多。
這在另一方面也産生了弊病:由于這些人的特殊身份,北京的五城衙門在巡邏時,都是禁止進入這些宗室家中的。
那麼,宗室之家有何不能見人的弊病呢?原來,宗室之家都是賭博的賭場。
清朝建立後不久就産生了這個弊病。
許多宗室之家都成了賭場。
即使在賭博,警察官也不能入内。
在這些我行我素的人中,也有人有所作為。
有一個人叫盛昱,我沒有見過他,但他很有學問,當過大學校長。
他招收漢人中的各種有用之才,在清末的危急時刻,讓他們各盡所能,後來他那裡就成了人才的彙集地。
但他在私人生活上很不檢點。
他收集有很多珍貴的書籍和器物,都是從書店或文物店找到的,凡是看中的,不給錢就拿走。
這就是我們近年來所接觸到的好壞兼備的清朝宗室。
與明代宗室相比,清朝宗室可以參加考試,從事各種工作,是其一大優點。
壞處當然也有,就是過于任性放肆。
明代宗室,既無大好處,也無大壞處。
但若說到明代宗室的壞處,其中一個就是婦人壞事。
與此相比,清朝宗室既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一定的弊病。
以上大緻講了&ldquo帝王及内治&rdquo。
從明天起繼續往下講。
*** [1]幕府将軍的直屬家臣。
&mdash&mdash編者
總之,學者得到了優待,即使對那些考試漏掉的或沒有成為官吏的學者,也考慮了優待的方法,以至天下太平,沒有不平之聲。
在國家富裕時,是可以實施這樣的好辦法的,但到貧弱之時就難以做到了。
由于這諸般情由,就有了&ldquo其弊端(參照《江楚會奏變法三折》、對策等)&rdquo這一項。
所謂政治上的弊端一般是很難克服的。
由于諸種原因,清朝逐漸踏上末路,積累的弊病不斷顯現。
尤其到了清末,由于有了與世界諸國的交往,這些痼疾已非治理好一國就能解決了。
實行獨裁、重視名聲之時,治理好一國就可以了,但隻要與外國有了交往,這些政治弊病就毫無掩蓋地顯現出來了。
張之洞、劉坤一兩人想合作改變清朝的弊政,便聯名上《江楚會奏變法三折》。
此&ldquo江&rdquo是因為劉坤一在南京當兩江總督,&ldquo楚&rdquo是因為張之洞在武昌當湖廣總督,所以稱&ldquo江楚&rdquo。
當然,在他們之前也有過改革弊政的言論,但具體體現在這份上奏文中。
其中,文官考試的&ldquo對策&rdquo文章有樣本展出,據此可以看到在清末這種考試純粹是一種毫無用處的形式。
總之,政治痼疾漸漸累積起來,以緻後來不得不有張之洞和劉坤一的變法奏折。
關于這些痼疾,我在《支那論》及《清朝衰亡論》中都有所論述。
從今天所說的内容,大體可以推想出逐漸出現弊端的緣由。
五晚清的政治 這次要講的是&ldquo晚清的政治&rdquo。
&ldquo綱目&rdquo裡寫着&ldquo漢人的自奮&rdquo。
由于地方官吏沒有責任心,對政治事務從未盡職盡責,最終導緻乾隆末到嘉慶初的白蓮教起義。
這是一場宗教迷信引發的民衆暴動,先後持續達九年無法平定。
其實這不過是一場農民起義,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由于地方官缺乏責任心,不想派兵讨伐起義,隻想糾合、唆使地方百姓去與起義軍戰鬥。
百姓一直在期盼官軍平亂,但叛亂卻遲遲平定不了,隻好自己起來捍衛鄉土,最後以一己之力平定了這場大起義。
由此,漢人産生了依靠自身力量維持地方秩序的想法。
其次,在鹹豐到同治間的太平軍之亂中,朝廷的官軍也幾乎毫無用處。
平定叛亂的是此處寫的曾、胡、左、李、彭等人,即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彭玉麟等人。
這些人率領民間的義勇兵參戰,最終平定了長期的暴亂。
地方百姓組織義勇兵,開始隻是為了保衛鄉土,但曾國藩卻用它平定了太平天國大亂,證明了義勇兵作為民間生力軍,不僅能綏靖地方,還有餘力平定其他地方的動亂。
義勇軍崛起也成為漢族官僚在政治上複興的主因。
此時,與外國關系極其緊張。
道光末年的鴉片戰争是與外國建立關系的開端,鹹豐末年,英法聯軍入侵後,開始在北京設置各國公使館,于是,才有所謂的外交,但讓沒有經驗的北京朝廷内的滿洲人來開展外交,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就出現了&ldquo委任外交&rdquo,即于南京設置南洋大臣,于天津設置北洋大臣,外交事務就委任給北洋大臣。
由于李鴻章多年擔任北洋大臣,所以中國的外交由李鴻章全權辦理。
外國人有任何動作,都不用到北京與朝廷直接談判。
其間例外的,隻有與日本的幾次交往。
日本比較了解中國的情況。
如由于台灣事件,大久保利通需與中國朝廷談判,雖明知中國有這慣例,卻沒去天津,而直接進北京與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進行談判。
又如,之前外國使者和公使都沒有觐見過中國皇帝,但副島種臣伯爵則專門持日本天皇的委任書,一定要觐見中國皇帝,竟然真的見到了。
不過,一般的外國人都認為與李鴻章打交道就行了,不僅外國人這樣認為,連中國人也如此認為。
當時中國的政治情形是,義勇兵不僅要保衛家鄉,還要派駐全國各地,如湖南、安徽的義勇兵。
一開始他們隻是義勇兵,後來朝廷任命了官吏專門統帶,并被派往全國,保衛各個要地,而外交則由李鴻章承擔。
這樣,國家事務中的軍事和外交大權,清朝就全部交由漢人掌管,自己不加過問。
當然也不能說一切不問,如西太後就相當聰明地保持着足夠的牽制力。
雖然李鴻章也有不能按個人的想法左右朝廷之時,但他的意見對朝廷有着很大的影響力。
總之,在影響中央政府方面,滿洲朝廷中的漢人已開始漸露鋒芒。
這就是清朝晚期的政治情勢。
到後來,先是敗給法國,接着敗給日本,又有北清事變的大暴亂,終于顯露土崩瓦解之勢。
這時,清朝也先後發生改革的思潮,日清戰争[1]以後更盛。
在與外國人交往中,李鴻章發現外國人是難以信任的,就想法防備他們,但最終卻失敗了。
因此,有必要進行根本的革新,康有為就成為改革的先鋒。
随着改革的逐步推進,他們發現改革需要強大的經濟作為後盾。
特别是像清朝這樣,一開始就有滿漢雙重機構,現在又增加了外國事務,就不得不在原有的機構之外又加上處理外國事務的機構。
原本的政治機構沒有廢棄,又多設一個新的機構,這樣就有了雙重、三重的政治機構,這是很費錢的。
據光緒十九年(1893年)和二十年的統計,朝廷的财政支出約為七八千萬兩,等到了光緒末年、宣統時,如果沒有三億兩,就無論如何不能維持正常的政治運行。
即使是日本這樣工業發達,又與外國有很多貿易往來的國家,也承受不起這樣龐大的财政開支。
不僅如此,清政府還沒有節制地增長行政開銷,其他的事務就更無法開展,因為負擔不了。
其次是&ldquo宗室政治與退位&rdquo。
這期間,西太後死了,光緒帝死了,到了最近的醇親王時代,即使重用那些重要的大臣,也無法取得所期盼的成績。
時機好時,就做點事;有危難時,就逃避。
這怎麼行呢?所以,晚清的政治逐漸成了一家一族的東西。
這樣,又促使它走向滅亡。
清朝政治也可說是親族政治,到處都是親族任職,這樣就隻有一家一族擔負責任。
一旦出現大動亂,這一家親族就像&ldquo平家&rdquo一樣沒落,以緻後來延續了兩百多年的清朝就隻能垮台。
這正是清朝末年的政治。
六附論清代的宗室 接着說說宗室之事。
先講&ldquo宗室與覺羅&rdquo。
所謂&ldquo宗室&rdquo,是指清太祖的父親的兄弟的後代。
所謂&ldquo覺羅&rdquo,則是指其上一輩即太祖的祖父的兄弟的分支。
這些人都具有特殊資格。
宗室佩戴黃色绶帶,覺羅佩戴紅色绶帶,以相區别,分别享有種種特權。
清朝宗室可謂既有好處也有壞處。
清朝宗室人數非常多,從山海關入北京時,宗室、覺羅共三千人,到道光末年達到兩萬人,到今天已有五六萬或七八萬人。
這些宗室中也有給日本人教中國話的皇族教師。
日本人認為中國的皇族都是殿下,中國當然有這樣的皇族。
但實際上,大部分中國皇族沒有殿下的待遇,而日本卻不加區分地一律以殿下待之,可謂吃了苦頭。
皇族的生活很不容易,供給皇族俸祿成為清朝的一大财政難題。
有這些難事,也有好事。
清朝皇族有自力更生、求學當官的,即與平民一樣通過考試做官,做官的人還很多。
這在另一方面也産生了弊病:由于這些人的特殊身份,北京的五城衙門在巡邏時,都是禁止進入這些宗室家中的。
那麼,宗室之家有何不能見人的弊病呢?原來,宗室之家都是賭博的賭場。
清朝建立後不久就産生了這個弊病。
許多宗室之家都成了賭場。
即使在賭博,警察官也不能入内。
在這些我行我素的人中,也有人有所作為。
有一個人叫盛昱,我沒有見過他,但他很有學問,當過大學校長。
他招收漢人中的各種有用之才,在清末的危急時刻,讓他們各盡所能,後來他那裡就成了人才的彙集地。
但他在私人生活上很不檢點。
他收集有很多珍貴的書籍和器物,都是從書店或文物店找到的,凡是看中的,不給錢就拿走。
這就是我們近年來所接觸到的好壞兼備的清朝宗室。
與明代宗室相比,清朝宗室可以參加考試,從事各種工作,是其一大優點。
壞處當然也有,就是過于任性放肆。
明代宗室,既無大好處,也無大壞處。
但若說到明代宗室的壞處,其中一個就是婦人壞事。
與此相比,清朝宗室既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一定的弊病。
以上大緻講了&ldquo帝王及内治&rdquo。
從明天起繼續往下講。
*** [1]幕府将軍的直屬家臣。
&mdash&mdash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