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蒙古人的統治和中國社會

關燈
帝系的混亂和宰相的權力 在蒙古人與漢人有着巨大文化差異的情況下,元朝政權持續了一百多年,一種變異的社會形态從中産生。

    由于蒙古人的社會形态非常初級,朝廷繼承法則并不固定,因而屢次爆發繼統之争。

    元朝帝王世系如下: 696-1 在泰定帝之後即位的天順帝,由于迅速被廢黜,故排除在外。

    此時,曾有一年三度改元的情況。

     上述帝位繼承方面的混亂情形,與上古時期的貴族政治相似。

    在殷代,就有過兄弟相繼及平輩之間繼承皇位的情形。

    可笑的是,武宗和仁宗本為手足兄弟,弟弟仁宗卻被武宗立為皇太子。

    在家族關系非常嚴格的中原朝代裡,有将弟弟立為皇太弟的例子。

    蒙古的皇位繼承毫無規則可言,根本不管家族中的輩分次序,所以被漢人指責不懂人倫之道。

    甯宗和順帝的情形更滑稽,弟弟甯宗的皇位被哥哥順帝繼承。

    明宗和文宗兩兄弟之間的繼承過程至今是個難解的謎團。

    本來是文宗出迎住在上都的明宗,明宗卻不知何故死在來北京的途中,因此有人疑心是文宗從中作祟。

    在處理甯宗的後事時,順帝表現得十分苛刻嚴酷。

    元朝内部的皇族關系非常混亂,一旦矛盾爆發,所謂佐命大臣的作用就大了。

    中國從宋朝起,君臣之間的等級關系更加嚴格,相權受到削弱。

    宰相被視作皇帝的秘書官,喪失了過去輔佐大臣的地位。

    隻是由于南宋的情形特殊,宰相的權力比較大。

    南宋初期出現了棘手的繼嗣問題,以緻宰相權力得以複蘇,但從整個政治組織來看,相權仍然遭到限制。

    蒙古也屢次産生繼嗣問題,因為制度不及宋朝健全,導緻宰相權力過重。

    根本原因在于蒙古的家族制度,它與基于漢文化建立起來的中原制度不同。

     喇嘛的橫暴 當時的漢人與蒙古人對待宗教的态度也不同。

    宋真宗消耗巨大财力在泰山封禅、祭祀,這并非出于信仰,而是為了滿足皇帝炫耀的欲望,勞民傷财,愚弄人民,即古語所謂的&ldquo神道設教&rdquo。

    相比漢人淡薄的宗教信仰意識,蒙古人尚未脫離迷信時代。

    所以,蒙古人非常尊敬喇嘛,以至于後來喇嘛越來越橫暴,成為元朝亡國的一大原因。

     元朝給予喇嘛的待遇十分優厚,不隻平民百姓,所有大小官吏都要向其敬禮,連親王、公主也得為他們讓道。

    罵喇嘛會被割掉舌頭,打喇嘛會被剁手。

    皇族在路上遇到喇嘛,如果不向喇嘛施禮而被打,喇嘛不會因此受罰。

    從一個極端例子可見喇嘛的蠻橫。

    有個叫楊琏真加的喇嘛是江南各寺院的總住持,竟膽大到盜掘南宋帝陵,掠奪墓中明器。

    由于這場盜墓,反倒使一樁怪異之事暴露了出來。

    被金國俘虜的宋徽宗死于中國東北後,宋高宗為求金國返還先帝棺椁,不惜忍辱稱臣,緩和了敵對關系。

    徽宗夫婦的棺椁被送返後,未經檢視便重新入土,因而人們一直疑心棺中是否真有徽宗夫婦屍體。

    楊琏真加盜墓時,發現棺中并沒有屍骨,隻有一些燭台,至此終于真相大白。

     對人民的差别待遇 蒙古人與漢人的差異,不隻體現于文化程度上,由于國情相異,蒙古人的政治與中原的傳統政治相去甚遠,也不适合中國。

    如果蒙古的将軍占領了敵國的土地,那麼,這塊土地就會并入将軍的封地,從而成為蒙古皇帝的領土,同時,此地人民也就成了這個将軍的奴隸。

    如果軍人被派往某地擔任軍事長官,這塊皇帝直轄土地上的行政官員的地位也在軍官之下,阻止不了軍官對該地人民的奴役。

    軍官的這些行為一向不被視作敗壞官紀。

     另外,元朝對人民實行差别待遇,即保護特權階層的利益,肆意壓榨沒有權利的人民。

    當時的特權階層各種各樣,學者文人不受尊重。

    僧侶與喇嘛不一樣,被稱為和尚,道士被稱為先生,學者文人像醫者一樣僅被看成能認字的人。

    由于能認字,是秀才,文人還是可以免除徭役,但這也是他們唯一的特權了。

    儒學家處境凄涼,雖無明文法令規定,但根據當時的傳說,元朝把臣民分為十個等級,第九和第十等分别是儒士和乞丐,儒士僅比乞丐稍高一個等級。

     無視科舉制度,讀書人階層的誕生 科舉制度是一種保護和獎勵讀書人的制度,在中原很早就出現了。

    但到了元朝,隻在仁宗朝和順帝末年偶爾開科考試,更多的時候不舉行。

    對于中原讀書人而言,科舉是非常重要的入仕之途,但蒙古人對此基本無視。

    順帝時,&ldquo南人&rdquo屢次上書要求重開科舉考試,但時任宰相拒不答應。

    蒙古人的理由是,科舉選拔的官員容易收取賄賂。

    科舉與賄賂雖然沒有必然關系,但在文化水平較高的中原政治組織中,科舉與賄賂确實相伴而生。

    漢人已經想出了杜絕這種弊病的有效措施,但樸實的蒙古人卻誤以為科舉是産生賄賂的病根,正如現在的日本人或其他外國人所認為的。

    蒙古人認為&ldquo南人&rdquo是狡猾的下等人。

    而在當時的漢人眼中,賄賂、謊言都是文化發達社會的副産品,蒙古人不說謊卻野蠻。

    對漢人來說,不開科舉考試是很痛苦的事情。

    為了滿足學術和文藝的榮譽感,私設的考試組織便出現了。

    文人中間公推一名德高望重之人擔任考官,由他品評各人所寫的詩文,從中獲得一種心理的滿足感(類似日本連歌、俳諧組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