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外國文化的輸入

關燈
文獻的記載,中國人确實曾經研究過西洋音樂。

    康熙是一位對音樂非常有興趣的天子,他命令編寫了《禦制律呂正義》一書。

    原本中國音樂有十二律呂,以第一個音為基準有十二個音調,這個基準又被稱為黃鐘之宮。

    那麼,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基準?曆代音樂家為此争論不休,作《禦制律呂正義》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它在學術上做出定論。

    這時中國人與來華的西洋人共同研究,因此,就有了《律呂正義》續編,其中便記載了西洋音樂的内容。

    清朝在與俄羅斯外交時,任用過葡萄牙人徐日昇,他對音樂十分精通,向中國輸入了西洋音樂。

    他用絲的音調的高低與聲的高低相和,叫和聲,并以和聲為基準論述音樂的原理。

    後來,又有精通音律的意大利人德禮格來華。

    這兩人的理論看來大體是相同的,并沒有很大差異。

    此後,便根據他們的理論來記錄西洋音樂,畫出橫線書寫樂譜,使用西洋音樂中的符号,續編中的這些研究都是關于西洋音樂的。

    由此可知,在康熙年間作為對中國音樂的參考,研究西洋音樂的風氣十分盛行。

    這是皇帝在研究上的想法。

    此外,有一些對西洋音樂感興趣的人。

    如《聖武記》的作者,有名的曆史學家魏源,他為了研究西洋學問專門趕往澳門(這就像日本人到長崎去了解西學一樣,中國人一般是去澳門)。

    魏源來到澳門後,有一次應邀到一個西洋人家中去做客,當時一位美麗的西方姑娘為來客彈奏了鋼琴。

    魏源聽後十分激動,作長詩一首。

    西洋音樂在那個時代是非常時髦的。

    我們很難去推測魏源研究西洋後得出了怎樣的結果,但至少他對于西洋十分佩服。

    通過皇帝和這些人的研究,漸漸地把西洋音樂帶到中國人當中。

    但今日中國的音樂仍然是純粹的中國音樂,這大概是因為古老的國家即使研究外國的東西,也隻是把外國的東西内在化罷了,比如即使對西洋的東西進行研究,也隻是停留在興趣層面而已。

     5.數學的發展 數學方面,本人是門外漢,因此不能說得十分清楚。

    前文談及,中國人出版的有關數學的書籍受到西洋的很大影響。

    這不僅影響了一批中國數學家,對曆史學家、經學家也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西洋數學盛行的結果,使得有必要研究天文曆算的經學家、曆史學家的目光都轉移到這上面來了。

    因此,出現了對西洋數學十分精通的中國學者,例如用它來推測日食。

    據曆史學家說,在成吉思汗統治中央亞細亞時,有長春真人不遠千裡應邀去成吉思汗處,途中看到了日食。

    據此,中國的曆史學家曾嘗試計算出當地的經緯度,并推算出此日食是自古以來衆多日食中的哪一次日食,以及其地的大緻位置。

    這些記載體現出此時受到了西洋數學的影響,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中國人一般偏向保守,認為不僅西洋有數學,中國在很早之前就有數學了,于是也推動了中國古代數學的研究。

    但中國古代數學實際上并不能算發達,然而因為中國人自認為是高度發展的,所以對于中國數學的研究者也越來越多,中國的數學也得到一定的發展。

    不可否認,一般中國的學者都多少受到西洋數學的影響,後來,中國還出現了像李善蘭這樣有名的西洋數學的大家。

    他活躍于道光年間以後,翻譯引進了許多西洋數學書籍,直到現在人們研究的西洋數學書籍,多數還是經此人之手寫成的。

     中國數學學者活躍的同時,由于中國外交上的關系,特别是鴉片戰争爆發後,通過林則徐等人的引導,出現了《瀛環志略》之類的書籍。

    同時在日本也有翻刻出版此類書籍,在維新以前,因其對于了解西洋知識有用而被廣泛閱讀。

    還有《海國圖志》,對日本人了解西洋知識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此外,根據小川教授提供的資料,今日的别室中還展出了地質學方面的一系列書籍,這些書都是鴉片戰争時期的中國人關注西洋情況,然後翻譯出來的,同樣對日本了解西洋起到很大幫助。

    因此,可以說上述情況極大促進了日本西學的發展。

     6.兵器 其次,兵器方面這裡也簡單論述。

    以往的講義中已經涉及一些清朝初期的兵器,而清朝末期對西洋兵器的利用,是從太平軍暴亂開始的,具體來說是李鴻章委任英國戈登将軍指揮作戰的結果。

    那時運用西洋兵器的結果,使得西洋兵器迅速地傳到了各地軍隊中,但也因為西洋兵器的廣泛傳播,使得清朝走向了滅亡。

    明朝也是相同的情況,明朝方面為了抵禦清兵使用西洋武器,其結局是招緻了自己的滅亡。

    而清朝利用西洋兵器的結果,使得湖北出現騷亂,最終迎來滅亡。

     7.中國與日本采用西洋文明的異同 以下寫的是&ldquo與日本的采用的異同&rdquo,就此而論,自古以來中國就積極采用西洋文化,但在與本國學問融合的時候往往未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而未能形成中國人自己的思想。

    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國本身有古老悠久的曆史文明,這極大阻礙了外國思想的吸收;此外,面對外國文化時接納方法也各有不同。

    日本慶長、寬永年間之前的曆史暫且不提,一般認為西洋文化的輸入是從第八代将軍時開始的。

    當時,也與中國一樣,最早從采用曆算開始,此後,日本民間西洋學術盛行開來時,中國則緻力于研究形而上的西洋數學,而日本則在醫學、實驗科學方面有所發展。

    日本今天發達的西學基礎是由杉田玄白等人打下的。

    他們當時都是醫生,後來,他們又向别的方面發展自己的&ldquo業餘&rdquo事業,從事地理學、兵學等。

    德川時代末年的醫生,有的是兵學者,還有從事其他各種行業的,但其事業基礎是醫學,中國往往與此不同。

    作為君主的個人喜好,中國的曆算和藝術得到發展,以此入手,這些都是遠離人民日常生活所需的事物。

    一開始日本雖然也是從曆算入手的,但很快就有民間學者開始從事與人的實際生活接近的工作,比如醫學事業,即考慮人民的實際需求。

    從這一點來看,比起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日本人更易于習慣西洋人的思考方式。

    當然,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

    在中國,能夠接觸文明的人隻有君主或者貴族等上層人士,這些人往往不太重視實驗科學這類生活必需的東西。

    一般來說,貴族視百姓的生活為下等,因此不會太關注。

    這些人做的是數學等有些近于空想的東西。

    在日本,所謂的學者都是努力地做學問,不太富裕的人。

    雖然蘭學在日本的發展大多也是靠了大名的保護,可以說是貴族的産物。

    但在中國,民間幾乎無法接觸與學問有關的事,相反,把學術當作是可有可無的事。

    因此,隻在天文、數學方面出現了大量天才,同時也給經學、史學帶來影響,但根本上并沒有對下層百姓的生活和社會文明造成影響。

    今天為止也仍然如此,所謂的西洋學術,從文明的角度來看一直與人民脫節。

    而日本則恰好走向相反的道路,以醫學為基礎,積極采用西洋文明,使其影響擴大至國民的日常生活,以西洋優秀的文明,來重塑日本國家的文明。

    日本與中國的不同之處就在于此。

    這些是今日的内容,明天講經學方面。

     *** [1]即中日甲午戰争。

    &mdash&mdash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