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外國文化的輸入
關燈
小
中
大
他資料可知,吳曆與天主教的關系密切,因為他本人信仰西洋宗教,曾去當時西洋人最集中的地方&mdash&mdash廣東的澳門旅行,并記錄下了沿途的所見所聞。
他的書信真迹也在别室展出着。
這是一封寫給當時有名的畫家王石谷的書信,王的出名程度在清朝幾乎無人匹敵,從這封書信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吳曆是信奉天主教的。
信的内容大體如下:&ldquo憶在蘇堂相會,計有二十餘年,人生幾何,違闊如是!仰惟先生之名與智,傑出于衆,但百年一着,為之備否?若得今忘後,得地失天,非智也。
為君計之,朝斯夕斯,省察從稚至老,纖慝無遺,蓋告解時□心吐露而願改,解後補贖得嘗,虔領耶稣聖體,兼領聖寵,以增神力,即有升天之質。
&rdquo吳曆寫了這樣一封信給王石谷,王并不信奉天主教,而他則完全把别人當作天主教信徒來對待了,可見吳曆極其信奉天主教。
因此,毫無疑問他的畫也受到天主教的影響。
有幸今天我們能夠看到他的真迹,也是十分有趣的一件事情。
此外,還有一位畫家甚至影響到了日本,就是黃檗宗畫觀音的陳賢。
每當我觀察黃檗宗陳賢的畫,也感到多少受到過西洋畫的影響。
可見,不僅僅是吳曆,當時有直接接觸西洋人的中國畫家多少都會受到影響。
如前所述,到康熙年間,天子推崇西洋畫,因此,在中國人中西洋畫受到的關注逐漸提高。
後來,還出現了另外一種十分有趣的現象,即西洋畫家又反過來學習中國風格的畫法。
意大利人郎世甯就是著名的例子。
他是康熙中葉到乾隆中葉的人,最後在中國去世,是在中國的西洋畫家中最有名的人。
他的畫至今留存有許多,京都大學也有收藏。
最初他是作為西洋畫家來華,在中國滞留長達六十餘年,一直緻力于學習中國畫,畫中國畫。
根據中國的記錄,他能畫中國的山水畫。
西洋人畫中國畫,一般會被中國人認為畫得缺乏書卷氣,但郎世甯所畫的畫,卻受到中國人的贊賞,認為是表現出了所謂的書卷氣。
以今日的眼光來看,他尤其擅長寫生,而山水畫則并不是那麼突出。
總之,能學習中國畫的西洋人是非常不同一般的。
當然,郎世甯的西洋畫也畫得很好,據《竹葉亭雜記》記載,康熙、乾隆年間有四大天主教堂,即東堂、西堂、南堂、北堂,其中南堂的壁畫就是郎世甯繪制的。
此壁畫完全運用西洋畫法描繪而成,畫上的人物栩栩如生,深淺遠近也十分清晰。
由此可見郎世甯的西洋畫功底。
那他為什麼又對中國畫感興趣呢?大概是因為受到乾隆的信任,畫了許多乾隆帝禦用的畫。
此外,郎世甯隻是當時畫中國畫的西洋人之一,但确是最重要的那一個。
以往曆代的中國朝廷都會設置畫院,從康熙到乾隆年間也仍然有這樣的畫院。
清朝畫院的名稱叫如意館。
天子召集自己喜歡的畫家,供養在如意館中,郎世甯就是其中一個。
此外,還有許多畫中國山水畫和寫生畫的人也被供養在如意館内,乾隆年間最為壯觀。
在宋徽宗時開始設置畫院,相應地形成了一派具有畫院風格的畫。
明代宣德年間也設畫院,畫院裡的許多畫家也形成統一風格。
此時主要是以帝王喜好玩賞的東西為畫的對象,隻注重有趣和漂亮,而不講究氣韻、個性等,畫院畫便逐漸形成這種傾向。
清朝的畫院畫延續了這一傾向。
即使其中有民間的山水畫名家,能畫出氣韻高超的畫,一旦進入宮廷,奉天子之命作畫,也畫成了畫院風格的畫。
隻要對照畫院畫家的畫與其他畫家的畫,就可以看出明顯的不同。
此事在講清朝書畫發展時,還将講到。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時的宮廷畫院中,西洋人占有重要的位置。
陳枚、郎世甯、吳曆等這些畫院畫家的畫,别室也正在展出,可供參考。
他們的繪畫是中國畫院畫的代表作,不可否認,這樣的畫風也極大受到了西洋畫的影響。
2.銅版畫 在美術工藝方面也體現出外國文化的影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銅版畫。
日本的銅版畫是從西洋傳入的,司馬江漢将它移植到日本,從而成為日本畫法的一種起源,一直被積極地延續下去。
銅版畫傳入中國的時間要比日本早。
剛開始時幾乎全由西洋人所作,後來就有了中國人自己制作的銅版畫,因此可以說不完全出自洋人之手,這麼說是有依據的。
乾隆年間銅版畫比較盛行。
乾隆帝是一個在任何事上都喜好誇耀的人,比如征伐期間獲得了勝利(當然,中國所謂的戰争勝利具有十分含糊的意義,隻要達成和解就被認為是勝利),因為戰争勝利就要寫詩紀念。
如果是更大的勝利,便會在大學裡勒石豎碑。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自很早以前,就有戰争勝利後在大學裡慶祝凱旋的習慣。
今日的日本,大概仍會對此感到不可思議,而中國一直保留有這樣的習慣。
當時相當于大學的地方被稱為&ldquo辟雍&rdquo,在這裡進行戰争的凱旋報告。
等到乾隆帝時又提出立碑這樣的新事,即征伐某地取得了勝利以後,如征伐伊犁獲勝,就把凱旋的報告刻在石碑上,立于大學内。
因此,對于喜好誇耀的人來說,隻要出兵征伐取得勝利,就不僅要在大學裡勒石豎碑,還要描畫出來。
再加上因為傳教士會制作銅版畫,就命他們繪制,由此銅版畫得到發展。
今天在别室展出的銅版畫,有最早的和比較新的一些。
最早的應該是西洋人畫的,繪制時把中國人的衣服畫成西洋的樣式。
另外,落款的年号也是用西洋字寫的。
早期是由西洋人教中國人銅版畫,後來中國人開始自己畫。
因此,道光年間的銅版畫,其面容就近于中國人的臉了,山水也呈現了中國的風格。
但此後,銅版畫也逐漸走向衰弱,其樣本在别室也有陳列。
中國銅版畫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隻是為了天子的享樂,其普及程度并沒有日本廣泛。
但由于是為天子所做,因此,成品都十分出色。
3.玻璃器 其次,所謂&ldquo乾隆玻璃&rdquo仍然是一個謎團。
我曾就此事詢問過羅振玉等中國學者,他也不太清楚。
但它近年來在西洋備受推崇,因而出口到西洋。
我的友人中川忠順,從去年到今年遠赴波士頓進行美術鑒賞調查,在那裡展出着乾隆玻璃,但他也沒能完全搞明白這東西是什麼。
但毫無疑問的是,這個在波士頓的東西确實是由中國人在中國造的,而不是洋人所造。
它被稱為&ldquo乾隆玻璃&rdquo,但實際上是在不同的時代制造的,從康熙到乾隆年間的都有。
我曾到中國的日本舊貨店去詢問此事,傳說産自山東博山地區。
不過,我至今對此仍将信将疑。
因為未能發現有關這方面的文獻記載,這些口頭傳說并不完全可信。
但西洋人認為那是當時中國風格的玻璃,比今天的玻璃更珍貴。
總之,時至今日這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幸運的是我們可以通過實物進行觀察。
4.音樂 不可否認,音樂方面也受到西洋的影響。
如果今日我們到中國去聽音樂的話,會有一種叫&ldquo洋琴&rdquo的東西,因為取名為&ldquo洋琴&rdquo,所以大概是受到西洋音樂影響的産物吧,雖然我個人對這件樂器的聲音不太喜愛。
另外,據中國相關
他的書信真迹也在别室展出着。
這是一封寫給當時有名的畫家王石谷的書信,王的出名程度在清朝幾乎無人匹敵,從這封書信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吳曆是信奉天主教的。
信的内容大體如下:&ldquo憶在蘇堂相會,計有二十餘年,人生幾何,違闊如是!仰惟先生之名與智,傑出于衆,但百年一着,為之備否?若得今忘後,得地失天,非智也。
為君計之,朝斯夕斯,省察從稚至老,纖慝無遺,蓋告解時□心吐露而願改,解後補贖得嘗,虔領耶稣聖體,兼領聖寵,以增神力,即有升天之質。
&rdquo吳曆寫了這樣一封信給王石谷,王并不信奉天主教,而他則完全把别人當作天主教信徒來對待了,可見吳曆極其信奉天主教。
因此,毫無疑問他的畫也受到天主教的影響。
有幸今天我們能夠看到他的真迹,也是十分有趣的一件事情。
此外,還有一位畫家甚至影響到了日本,就是黃檗宗畫觀音的陳賢。
每當我觀察黃檗宗陳賢的畫,也感到多少受到過西洋畫的影響。
可見,不僅僅是吳曆,當時有直接接觸西洋人的中國畫家多少都會受到影響。
如前所述,到康熙年間,天子推崇西洋畫,因此,在中國人中西洋畫受到的關注逐漸提高。
後來,還出現了另外一種十分有趣的現象,即西洋畫家又反過來學習中國風格的畫法。
意大利人郎世甯就是著名的例子。
他是康熙中葉到乾隆中葉的人,最後在中國去世,是在中國的西洋畫家中最有名的人。
他的畫至今留存有許多,京都大學也有收藏。
最初他是作為西洋畫家來華,在中國滞留長達六十餘年,一直緻力于學習中國畫,畫中國畫。
根據中國的記錄,他能畫中國的山水畫。
西洋人畫中國畫,一般會被中國人認為畫得缺乏書卷氣,但郎世甯所畫的畫,卻受到中國人的贊賞,認為是表現出了所謂的書卷氣。
以今日的眼光來看,他尤其擅長寫生,而山水畫則并不是那麼突出。
總之,能學習中國畫的西洋人是非常不同一般的。
當然,郎世甯的西洋畫也畫得很好,據《竹葉亭雜記》記載,康熙、乾隆年間有四大天主教堂,即東堂、西堂、南堂、北堂,其中南堂的壁畫就是郎世甯繪制的。
此壁畫完全運用西洋畫法描繪而成,畫上的人物栩栩如生,深淺遠近也十分清晰。
由此可見郎世甯的西洋畫功底。
那他為什麼又對中國畫感興趣呢?大概是因為受到乾隆的信任,畫了許多乾隆帝禦用的畫。
此外,郎世甯隻是當時畫中國畫的西洋人之一,但确是最重要的那一個。
以往曆代的中國朝廷都會設置畫院,從康熙到乾隆年間也仍然有這樣的畫院。
清朝畫院的名稱叫如意館。
天子召集自己喜歡的畫家,供養在如意館中,郎世甯就是其中一個。
此外,還有許多畫中國山水畫和寫生畫的人也被供養在如意館内,乾隆年間最為壯觀。
在宋徽宗時開始設置畫院,相應地形成了一派具有畫院風格的畫。
明代宣德年間也設畫院,畫院裡的許多畫家也形成統一風格。
此時主要是以帝王喜好玩賞的東西為畫的對象,隻注重有趣和漂亮,而不講究氣韻、個性等,畫院畫便逐漸形成這種傾向。
清朝的畫院畫延續了這一傾向。
即使其中有民間的山水畫名家,能畫出氣韻高超的畫,一旦進入宮廷,奉天子之命作畫,也畫成了畫院風格的畫。
隻要對照畫院畫家的畫與其他畫家的畫,就可以看出明顯的不同。
此事在講清朝書畫發展時,還将講到。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時的宮廷畫院中,西洋人占有重要的位置。
陳枚、郎世甯、吳曆等這些畫院畫家的畫,别室也正在展出,可供參考。
他們的繪畫是中國畫院畫的代表作,不可否認,這樣的畫風也極大受到了西洋畫的影響。
2.銅版畫 在美術工藝方面也體現出外國文化的影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銅版畫。
日本的銅版畫是從西洋傳入的,司馬江漢将它移植到日本,從而成為日本畫法的一種起源,一直被積極地延續下去。
銅版畫傳入中國的時間要比日本早。
剛開始時幾乎全由西洋人所作,後來就有了中國人自己制作的銅版畫,因此可以說不完全出自洋人之手,這麼說是有依據的。
乾隆年間銅版畫比較盛行。
乾隆帝是一個在任何事上都喜好誇耀的人,比如征伐期間獲得了勝利(當然,中國所謂的戰争勝利具有十分含糊的意義,隻要達成和解就被認為是勝利),因為戰争勝利就要寫詩紀念。
如果是更大的勝利,便會在大學裡勒石豎碑。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自很早以前,就有戰争勝利後在大學裡慶祝凱旋的習慣。
今日的日本,大概仍會對此感到不可思議,而中國一直保留有這樣的習慣。
當時相當于大學的地方被稱為&ldquo辟雍&rdquo,在這裡進行戰争的凱旋報告。
等到乾隆帝時又提出立碑這樣的新事,即征伐某地取得了勝利以後,如征伐伊犁獲勝,就把凱旋的報告刻在石碑上,立于大學内。
因此,對于喜好誇耀的人來說,隻要出兵征伐取得勝利,就不僅要在大學裡勒石豎碑,還要描畫出來。
再加上因為傳教士會制作銅版畫,就命他們繪制,由此銅版畫得到發展。
今天在别室展出的銅版畫,有最早的和比較新的一些。
最早的應該是西洋人畫的,繪制時把中國人的衣服畫成西洋的樣式。
另外,落款的年号也是用西洋字寫的。
早期是由西洋人教中國人銅版畫,後來中國人開始自己畫。
因此,道光年間的銅版畫,其面容就近于中國人的臉了,山水也呈現了中國的風格。
但此後,銅版畫也逐漸走向衰弱,其樣本在别室也有陳列。
中國銅版畫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隻是為了天子的享樂,其普及程度并沒有日本廣泛。
但由于是為天子所做,因此,成品都十分出色。
3.玻璃器 其次,所謂&ldquo乾隆玻璃&rdquo仍然是一個謎團。
我曾就此事詢問過羅振玉等中國學者,他也不太清楚。
但它近年來在西洋備受推崇,因而出口到西洋。
我的友人中川忠順,從去年到今年遠赴波士頓進行美術鑒賞調查,在那裡展出着乾隆玻璃,但他也沒能完全搞明白這東西是什麼。
但毫無疑問的是,這個在波士頓的東西确實是由中國人在中國造的,而不是洋人所造。
它被稱為&ldquo乾隆玻璃&rdquo,但實際上是在不同的時代制造的,從康熙到乾隆年間的都有。
我曾到中國的日本舊貨店去詢問此事,傳說産自山東博山地區。
不過,我至今對此仍将信将疑。
因為未能發現有關這方面的文獻記載,這些口頭傳說并不完全可信。
但西洋人認為那是當時中國風格的玻璃,比今天的玻璃更珍貴。
總之,時至今日這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幸運的是我們可以通過實物進行觀察。
4.音樂 不可否認,音樂方面也受到西洋的影響。
如果今日我們到中國去聽音樂的話,會有一種叫&ldquo洋琴&rdquo的東西,因為取名為&ldquo洋琴&rdquo,所以大概是受到西洋音樂影響的産物吧,雖然我個人對這件樂器的聲音不太喜愛。
另外,據中國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