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異族統一與外交、貿易

關燈
,但又設立了官方的紙币管理機構,由政府在各地方設立相關的辦事處,但這在中國這樣政治上弊病很多的國家是難以實行的,于是紙币的價值下降了。

    現在中國通用紙币,很多人喜歡又髒又舊的紙币,因為覺得它使用了好幾年,不可能是假的。

    但過去的中國跟今天的日本一樣喜歡新的紙币。

    如果把很陳舊的紙币拿到政府銀行去,銀行是不給兌換的,因此人民不免有損失,所以,他們很不喜歡紙币。

    到了明代,為了使紙币成為通用貨币,政府就收取一種隻允許交紙币的特别稅種,今天也依舊殘存于中國内地各處,即所謂的鈔關,隻能用紙币交納通行稅。

    特别是船隻通過的地方,設立交紙币的稅關。

    中國内地的稅關就變成了通用紙币的機構,采取這種措施後,紙币的流通就多少變得比較廣泛了。

    于是,設立了通用紙币的機構&mdash&mdash鈔關,這種鈔關政策到了清朝仍有殘存。

    從必須專門設立一個機構來使紙币流通的這種情況可以看出過去的中國是非常難以通用紙币的。

    為了代替紙币,也是出于對紙币不易保存的擔心,隻有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什麼時候都可以通用的東西,才能漸漸流行開來,那就是銀。

    銀在古代是天子給大臣賞賜寶玉等物時一同賜下的東西,開始時并不用于交易,到明代,才漸漸流通起來。

    白銀成了通貨,政府由于必須制造一定數量的貨币,就不得不考慮銀的純度了。

    所以,從明代起,對金、銀純度的研究花費了不少心思,如摸、吹、看、聽音等等。

    從明代關于古董的書中可得知銀也有各種種類的,最上等的銀叫金花銀,就這樣,銀也漸漸有了等級。

    但明代時中國流通的白銀總量還很少。

    這從明末萬曆年間的租稅總額中可窺探一二,當時全國的租稅數額有明确的記錄。

    明朝的稅收并不統一,在出米的地方就交納米,出草的地方就交納草,萬曆年間所交銀兩不過四百萬兩,可見明代的銀是很稀少、貴重的。

    豐臣秀吉征伐朝鮮時,中國七年時間隻用了五百萬兩白銀,但中國朝廷為此卻出現了混亂,這也是明代衰亡的原因之一。

    僅僅是五百萬兩就引起了朝廷的混亂,所以後來萬曆年間皇太子結婚時用了一千二百萬兩,必然造成更大的不穩定。

    到萬曆末年征伐滿洲,向全中國征收了一千六百萬兩左右的租稅,反而引起了内亂,導緻了明朝的滅亡。

    但到了清朝,白銀就大量增多了。

    道光末年鴉片戰争前後,中國的财政中,白銀的收入約有四千五百萬兩,少的時候,也有三千七八百萬兩。

    明末隻有四百萬兩,清朝的白銀收入是過去的十倍,可見白銀數量的增長之多。

    但說到底有多少白銀産自中國本土,實際上卻是很少的。

    清朝以後,礦山最多的地方是雲南,康熙、乾隆年間,雲南的開礦事業,既有政府行為,也允許民間開發,政府向其收稅。

    關于礦業相關的情況,有一本書,叫《滇南礦廠圖略》,記載了雲南的礦藏情況。

    從這本書中可知雲南有大量銅礦出産,但銀的出産量是極為有限的。

    萬曆年間,政府曾在雲南挖掘銀礦,共開采了七年,這可以算是萬曆年間可數的重大事件之一。

    然而七年的時間裡,隻開采出了三百萬兩。

    也正是因為這七年的開采,導緻萬曆的統治出現了很大的弊病。

    據《滇南礦廠圖略》記載,這個地方在之後一直沒有再出産銀。

    但到了道光年間,中國的白銀總量卻增加了,這全是由于貿易而從海外流入的。

    近日墨西哥白銀在中國廣泛流通,而在這之前,還有許多的外國白銀流入中國。

     3.貿易的影響 《古今錢略》中記載了流通到中國的外國錢币種類,據此可知各種外國貨币。

    其中最主要的是西班牙的錢币。

    通過這本書還能了解到,外國的貨币是如何在中國大量流通的。

    貿易是這些外國錢币流入中國的主要途徑,大部分是藥品和茶葉的交易,後來以茶葉為主。

    因此,到乾隆以前,中國靠貿易獲得了非常大的利益。

    乾隆皇帝在位時可謂太平盛世,統治階級過着極其奢侈、幸福的生活。

    國内也沒有戰亂,财政收入也增多了,與外國進行貿易使得大量貨币流入中國,整個國家都富裕了起來。

    盡管如此,乾隆末年英國使者馬戛爾尼來到中國要求通商時,乾隆還是拒絕了他。

    實際上,中國從對外貿易中獲利頗多,中國是在不知不覺中從外國獲得了利益,因外來的錢富裕了起來。

    而之後的情況就反過來了,這就是鴉片貿易。

    鴉片從明代起就輸入到了中國,其中還有從暹羅進貢而來的鴉片。

    康熙、乾隆以來,南方一直流入鴉片,最初是把鴉片作為藥品使用,後來就引起了吸食鴉片的泛濫。

    濫用鴉片已經在當時的台灣地區顯現出了弊端,吸食鴉片對身體非常有害。

    盡管如此,還是有大量鴉片輸入。

    就這樣,至道光末年,每年由茶葉出口而積聚起來的銀錢卻不得不因為鴉片的貿易而流出,從而引發了财政方面的危機。

    此前變得低價的白銀又再次貴重起來,銀價高漲就造成了政府财政的困難。

    以往中國政府收稅的方法是在民間先交銅錢,中途換成白銀,而中途兌換時,如果彙兌行情大變,政府就會受到損失。

    當時的中央政府由于兌換銀錢的行情變化,經常受到嚴重損失,這也是道光以來中國國力逐漸衰落的原因之一。

    由于這些情況,統治者也漸漸感受到了鴉片的危害,為了杜絕這種危害,就有林則徐虎門銷煙一事,引起了動蕩,最終發生了鴉片戰争。

    虎門銷煙在《中西紀事》《粵氛紀事》《夷匪犯境見聞錄》《海外新話》以及《潰癰流毒》等書中都有記載,這些書對日本産生了重要影響。

    《夷匪犯境見聞錄》的手抄本傳入日本時,很快就被翻譯成了《海外新話》,是由嶺田楓江在嘉永年間翻譯的。

    他去過北海道和東北地區,曾在我家短住,我父親與他見過面。

    當時我父親十三歲,他二十八歲。

    嶺田楓江在年輕時對日本北方與俄國的疆界就非常關注,在那時就是個有識、有志之士,一讀到《夷匪犯境見聞錄》,就覺得此書十分有價值,便将其翻譯成了《海外新話》。

    但在德川幕府時代,這樣的書與幕府的精神意志是不統一的,于是被下令不得再版,還把嶺田楓江驅逐出了江戶,趕到上總,後來他一直活到明治二十幾年。

    在《海外新話》中,他很有見解地提出必須注意貿易關系和外交關系,他的思想對之後的日本有很大影響。

    但在當時的中國,知道《夷匪犯境見聞錄》這個書名的人寥寥無幾,這本書在中國就是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态,反而傳到日本後引起了極大注意,并在日本人加強對西方人的警戒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可以說,日本人總是對周圍的事情十分敏感,這種敏感也為後來的發展帶來了好處。

    除了《海外新話》,日本當時還出現了另外一些類似的書籍。

    鴉片戰争時,中國甯波的乍浦有人寫了《乍浦集詠》,這不是一本關于鴉片戰争的書,而是與乍浦當地相關的詩集,其中收錄了一些有關于鴉片戰争的詩。

    這本詩集傳到日本後,便引起了日本對鴉片戰争的關注,很快就在日本多地同時出版。

    當時日本有名的學者伊藤圭介、小野湖山,還有其他人,都同時組織出版了《乍浦集詠》。

    這些書籍的出版都體現出鴉片戰争給日本人帶來的沖擊,許多學者都意識到,在此種境地之下,日本也必須考慮這些問題。

    當時社會上的這種輿論為日本維新運動的興起産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這也成為後來日本逐漸強盛的原因之一。

    要之,中國在貿易關系上的轉折,與日本産生非常的關系。

    也就是說,就引起日本的隆興而言,漸漸地各種關系來來回回,都與日本自身産生直接的關系。

    如前所述,滿洲統一成為滿語興盛的原因,而滿語又給日本的國際關系以影響。

    從貿易方面講,中國的貿易影響也關系到日本的國勢。

     剛才說到了各種錢币,别室也陳列了它們的樣本。

    鹹豐年間太平軍起事,中國财政困窘,于是也發行了紙币。

    别室也陳列了這種紙币的樣本。

    财政困難期間,為了節省,政府常常會造大錢。

    日本在财政困難的天保年間就造過天保通寶,一個相當于百文,所以叫&ldquo當百&rdquo。

    鹹豐年間造了相當于五十文、一百文的大錢。

    這種事情隻在财政困難時才會出現。

    在内亂興起時,财政更加困窘,也就會出現這種事。

    清朝的錢形制多樣,這裡有一本《制錢通考》,與各種錢币同時展出。

    今天的講演就講到這裡。

     *** [1]即丘處機的随行弟子李志常所著《長春真人西遊記》。

    &mdash&mdash編者 [2]指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mdash&mdash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