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異族統一與外交、貿易

關燈
代永樂到宣德年間,鄭和曾十幾次遠征南洋,還曾到達了非洲東海岸。

    鄭和的航行一方面為了貿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顯示國威。

    中國十幾次向那些地方派出使者,派遣的數百隻船十幾次經過南洋一帶。

    當時的南洋不一定知曉此事,但這對明朝來說則是聲勢浩大的事件。

    鄭和又叫三保太監,《三保太監下西洋》的劇本即為此事而作,其名氣可見一斑。

    在南洋定居的中國移民回憶起此事,就想在鄭和的遺迹處建碑以作紀念。

    于是,他們在爪哇修建了鄭和碑。

    總的來看,古代中國的貿易關系曾遠及南洋,後來的中國移民在南洋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勢力。

    回顧曆史以考察現狀是不無趣味之事,将來這也許會成為民族上的問題。

     在這些地方,中國人雖然沒有進行實際上的領土開拓,但建立了緊密的貿易聯系。

    明代時就設立了四夷館,或稱四譯館,以負責當時對外交流的翻譯工作,明代的四譯館甚至能具備多達十三個國家語言的翻譯,并配有各國語言的辭書。

    雖然這些辭書的翻譯都比較粗略,但大體上是準确的,這一情況到清朝仍然延續着。

    此外,還出版了《八纮譯史》,基本上是《四譯館譯語》的翻版。

    以上這些都反映出中國人自古以來向海外發展的大緻情況。

    四譯館時代主要是外國來華朝貢,中國人接見他們。

    在中國人看來是來朝貢,但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更像是貿易。

    國外來的使者都恭恭敬敬地奉上文書,而中國的翻譯官員隻是大緻地寫一些東西,再交還給他們。

    這種情況今天依舊如此,不僅影響了同外國的交流,對于中國今日在民族上的發展也有影響,甚至會産生重大問題。

    這話寫在此處,也是一個提醒。

     六外交,與俄國的關系 除去貿易方面的往來,清朝在外交上最主要的就是處理與俄國的關系。

    清朝與俄國的外交很早就開始了,當清朝還在中國東北的時候就與俄國有了接觸。

    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順治在位時,俄國人的足迹已經到了中國東北的邊境,清朝不得不在邊境布置兵力來防禦他們。

    但是,俄國人的武器與中國人的不同,他們的軍隊都配置了步槍,而中國當時主要還是使用弓箭。

    步槍的殺傷力極高,被槍打中,在那個時候幾乎沒有存活的可能。

    所以,為了抵禦俄軍,中國也必須派出拿槍的軍隊應戰。

    日本是當時的東亞地區步槍軍備最發達的國家,日本征伐朝鮮時,中國人、朝鮮人就吃過日本步槍的苦頭,對此十分恐懼。

    這一時期的朝鮮人也配備了日本的那種步槍。

    因此俄國在順治年間進犯中國東北北部邊境時,清朝就從朝鮮征集了步槍手,将他們派到中國東北去對抗俄國。

    總的來說,與俄國之間在北方的往來和沖突,是中俄外交關系的開始。

    從《羅刹方略》中可以看出,在順治年間到康熙年間,中國對俄國是十分關注的。

    羅刹即俄羅斯。

    後來,清朝與俄國的關系變得複雜起來,康熙二十七、二十八年的時候,中俄之間發生了重大沖突,在今天的涅爾琴斯克(尼布楚)、哈巴羅夫斯克(伯力)交戰,由此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開始正式劃分中國與俄國的東部邊界。

    這件事使中國人認識到不了解西方是不行的,所以就漸漸開始參考和采納西洋來的傳教士的知識、意見。

    當時為了讓俄國人感到滿意,清朝方面做出了讓步,簽訂了條約,以期望能保持和平。

    此後,俄國人仍然一再來犯,清朝不得不時刻關注北方領土。

    鹹豐年間,著名的史學家何秋濤撰寫了《朔方備乘》,從中國人的角度對中俄自古以來的關系變化做了詳細的調查和記錄。

    後來,中國再次對俄國做出了重大讓步,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中國時,俄國作仲裁,把當時的沿海州全部讓渡給了俄方。

    可以說,中國與俄國的關系,最初是中國方面占優勢,後來則漸漸轉為弱勢。

     其後,綱目上還寫着&ldquo曹廷傑《西伯利亞東偏紀要》手寫本&rdquo。

    曹廷傑是對滿洲十分了解的人。

    由于鹹豐年間割讓了一部分土地給俄國,到光緒年間慈禧太後勢力興起,在這種背景下曹廷傑就到俄國進行了考察,詳細勘查了俄國沿海各州,最終寫成了這書。

    曹廷傑不僅進行了政治上的調查,還對俄國曆史、戶籍制度等方面做了研究。

    當時的中國想再次恢複在東北地區的勢力,但反而再次失勢,所以這一時期仍然很注意與俄國的關系。

    由于中國沒有好的地圖,在外交談判時很不方便,于是時任俄國公使的許景澄就整理繪制出了《中俄界圖》這樣一份中國與俄國的地圖。

    後來,許景澄在義和團事件時因進谏而被殺害。

     總的來看,清朝當時在對外關系方面以與領土相關的外交為主。

    後來,又因伊犁和其他事情建立了更多複雜的外交關系。

    在中國統一了各民族、擴大了疆域範圍之後,開始面臨為難、被壓制的局面,而壓制中國的就是俄羅斯。

     七貿易 接着談談貿易的情況。

    貿易與中國的國勢關系緊密,以下便稍加論述。

     1.與日本的關系 日本與中國的貿易關系早在明代就開始了,日本的堺市等地就是因中日貿易而發展起來的城市。

    那時,中日之間有着密切的貿易往來,從中國輸出的主要是藥、絹絲一類的物品,從日本過去的主要是銅。

    日本是産銅的國家,當時有許多與銅相關的貿易。

    到了中國的清朝,也就是日本的德川幕府時代,兩國在長崎進行貿易,每年都有叫&ldquo唐船&rdquo的中國船隻來進行貿易。

    新井白石在《寶貨事略》中對中日之間的銅貿易進行了最早的研究。

    雖然日本與中國的貿易頻繁,但多是單方貿易,日本隻是輸入。

    這樣的單方貿易維持了幾十年,結果使得日本的金銀非常匮乏,隻能鑄造劣質的金銀貨币,導緻金銀價值的下跌,造成了經濟上的不穩定。

    新井白石就是在這一時期做了相關研究,對當時日本與外國貿易的關系進行了調查。

    當時從日本輸出的金銀數量巨大,給中國的是銀和銅。

    德川初期到新井白石之時,僅八九十年間,就出口了大概兩億多斤銅。

    足利時代也向中國出口銅,但出口多少,還不能确知。

    足利時代日本向中國輸送銅,用來造錢,這實在是件蠢事。

    總而言之,日本是産銅國,作為中國銅的供給地,從足利時代就開始了。

    之後,日本又有《天壽随筆》一書,這本書記載了新井白石之後,即從新井白石時代到寶曆年間的事情。

    從這本書中可以知道這一時期日本輸出給中國多少銅,那時的銅是非常貴重的。

    這樣看來,日本與中國的關系,從中國方面看,日本是銅的供給地。

    銅的輸入非常重要,對中國的經濟有很大影響,因為中國真正流通的貨币是銅錢。

    雖然有各種銀代替銅錢流通,但銀也是以銅錢來計算的,以其重量通用,不能作為貨币的本位通用,所以隻有銅錢是真正的通貨。

    中國的通貨的供給者是日本,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關系。

    為此,中國與日本的貿易關系長時期地維持着。

    當然,日本也因此輸入了中國的文物。

    總而言之,中日雙方有着各種各樣的貿易關系。

    兩國之間的關系,在《清俗紀聞》《南山俗語考》中有所反映。

     2.與海外諸國的關系 由于與英國貿易上的摩擦,引起了鴉片戰争,此後中國的國勢不斷衰退,也大多是與外國的貿易關系所引起的。

    不同于與俄國的關系那樣以政治關系為主,當時的中國與荷蘭、英國、葡萄牙等國都是由貿易往來開始了國際外交。

     随着這些貿易關系的發展,在近年出現了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茶葉貿易。

    席間有我的同僚矢野副教授,他對此有詳細的研究,尤其是中國的茶葉貿易在世界上的影響這個大問題。

    總之,茶葉貿易是清朝對外貿易中的重要部分。

    此外,清朝也向外國出口藥品,如中藥中的大黃。

    但影響最大的還是茶葉貿易,西方人專門設立了茶葉貿易方面的工會組織,為了使中國大量出口茶葉,屢有英國等國的使者來中國。

    乾隆帝末年就有使者來中國要求進行貿易往來,最主要也是為了中國的茶葉。

    當時的外國使者帶回的中國土産都是茶葉,這在《粵道貢國說》中有所記載。

    總的來看,茶葉貿易在清朝中葉占有重要地位,對中國經濟産生了巨大影響。

     中國古代是銅本位,清朝時期真正的流通貨币是銅錢。

    而事實上,在銅以外,也使用着别的貨币&mdash&mdash銀。

    因為貿易的發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也就産生對更輕的貨币的需求。

    中國在金、元時期就使用過紙币,那時的紙币與支票有同樣的性質。

    元代由官方發行紙币,幾乎不鑄銅錢,隻用紙币。

    這一時期本來也鑄造一些銅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