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蒙古人的統治和中國社會

關燈
祖這樣寬仁大度的君主,也被指出存在征收重稅、生活奢侈、黩武好戰等缺點。

    出身讀書人階層的曆史學家似乎隻看到蒙古政治消極的一面。

    但在元代除讀書人階層以外,多數人并不覺得蒙古政治全都不好。

    說起元朝弊病,總要提及紙币問題,但較少分析紙币問題産生的根源。

    元朝疆域非常大,貿易區域非常廣,貨物類别非常多,賬目數字非常大,如以硬币結算難度很大,紙币無疑是最方便攜帶的一種貨币。

    其實,紙币的弊端隻是由于兌換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而這是官僚腐敗導緻的,并非紙币本身的原因。

    再者,蒙古人侵害人民的權利,奴役占領區的人民,将他們變成奴隸;但另一方面,他們成為皇族、貴族的奴隸後被免除政府的賦役,實惠很多。

    對人民而言,貴族政治并非全然不好。

    像日本曾歸入莊園的人一樣,奴婢反而比普通民衆的狀況更好。

    站在以中原文化為中心的讀書人階層的角度來說,元代政治制造了很多不便,但地位比較低的一般民衆也許認為還可以。

     元朝的滅亡 蒙古統治中國近百年後結果被驅逐出去。

    是何緣故呢?第一個因素是天災。

    如果官吏都像張養浩一樣,那麼災年并不是問題,但這樣的官吏太少。

    要預防因為天災産生暴亂是很困難的。

    天災導緻大量災民四處流亡,滋生了造反的盜賊,終于使得元朝亡國。

    當時的天災主要是洪水,如黃河的泛濫。

    之前,黃河與淮河的入海口都在江蘇北部,但黃河經常改變流向。

    元末,黃河再次向北改道,改道當年黃河洪水泛濫成災。

    元朝對如何治黃産生了不同意見。

    朝廷任用了主張使黃河複歸古道的賈魯,持反對意見的成遵未得任用。

    賈魯受命,成為黃河治理工程的指揮。

    該工程于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開工,七月疏通河道,九月通航,十一月完成堤防。

    此時流傳着一個謠言:&ldquo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rdquo果然,人們在修築黃河工程中挖出了一隻眼的石人。

    從此,聚集在黃河工地的大批民夫開始暴動,盜賊逐漸興起。

    雖然賈魯成功地治理了黃河,但治理工程和元朝統治同時結束了。

     民變從河南開始,漸漸蔓延到各處。

    領導中原暴動的是劉福通、韓山童及其子韓林兒。

    他們秘密組成了白蓮社,暴動的依據來自一種佛教信仰,相信天下大亂,彌勒降生。

    與此同時,徐壽輝、陳友諒在湖南、湖北,張士誠、方國珍在江蘇、浙江,明玉珍在四川,紛紛發起暴動。

     為此,元朝發兵平亂。

    順帝信仰喇嘛教,被認為是個荒淫之君,但其實他并不壞,隻是性格懦弱而缺乏指揮能力。

    典型的例子是,平亂大軍分由幾名将軍率領,而他不能有效地統一領導這些将軍。

    皇太子很有魄力,對順帝的懦弱感到憤慨,想憑借自己的威望代父指揮。

    但派往山西的擴廓帖木兒(王保保)與陝西将領李思齊、張良弼不和,不服從太子指揮。

    官軍互不配合,江南起義軍不斷坐大。

    和清末相同,當時的地方官大半庸劣無能,朝廷隻能采取招撫政策,招降義軍領袖,授予官爵,承認其在地方的合法統治地位。

    但義軍隻是名義上接受朝廷的招安,實際上打着朝廷名号招兵買馬,壯大實力。

    更使元朝元氣大傷的是,張士誠、方國珍等到力量強大後,就切斷了運往大都的糧食供給。

    元朝政權因此越發虛弱,瀕臨崩潰邊緣。

    陳友諒的義軍也更加強大,成為盤踞武昌的最大勢力。

    此時的明太祖朱元璋介于官軍和陳友諒之間,遂從北方南下,因而與相鄰的陳友諒爆發沖突。

    明太祖出身貧苦,出生時連名字都沒有,其家人大都死于饑荒,曾當過和尚到處化緣,後來投奔義軍領袖郭子興成為他的部下。

    在沖突中,陳友諒一直打到朱元璋占據的南京附近,但朱元璋擊退了入侵,實力更加壯大,最終在江西的鄱陽湖大戰中徹底擊潰陳友諒,追到武昌消滅了他。

    此時,占據蘇州的張士誠稱王。

    他本是一個販私鹽的船主,被一個幫會首領推舉為起義軍大将。

    稱王後,張士誠以其寬大之懷頗得人心,并優遇學者,但仍被朱元璋打敗。

    由于張士誠素有威信,蘇州人民都愛戴他,憎恨朱元璋。

    朱元璋對此很憎惡,便對蘇州人征收重稅,一直到清朝都是如此。

    相比南宋賈似道為了收買江浙的公田對當地征收的重稅,朱元璋加的稅有過之無不及。

    直到清末,蘇州府、松江府、太倉州、常州府負擔的租稅比這幾個州府之外的江蘇全省租稅總額還多。

    江蘇一省的租稅額大緻等于除江蘇外的全國租稅總額。

    蘇州、常州是中國稅負最高的地區。

     朱元璋統一江南後,派遣大将徐達、李善長等人遠征元朝都城。

    北方的元将王保保雖為人傑,但因元軍缺乏統一指揮,元大都很快就被明軍奪取。

    之後長期堅持抵抗明軍的王保保,被太祖朱元璋贊為&ldquo天下奇男子&rdquo,認為自己的手下大将都不如其骁勇善戰。

    順帝死在了從大都逃往上都的路上,皇太子改年号為宣光,但不久也死了。

    僅在明太祖時期,元朝皇帝或早逝,或出現意外變故,換了三四任,導緻其終不能恢複元氣。

     元亡的直接原因是民間爆發内亂。

    元朝在對起義頭目的方式方法上頻頻失誤,招降的起義軍頭目和内部不統一、皇帝與太子不和、領兵将領各自為政,以緻最後被驅逐出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