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大元國的制度

關燈
身上榨取錢财,因而深得官府信任。

    西域是遊牧地區,征稅時以商隊的交易為基礎,大多實行包幹的一攬子征稅制,這是适合西域地區的稅制,因為遊牧民商隊的财産可以馱在駱駝或馬背上。

    阿合馬卻在以土地和戶口為本位的漢地強制推行這種稅制,不論土地和人口多寡,全部包幹交納固定數額的稅。

    人民不清楚交納的稅多少給了皇帝,多少被稅吏中飽私囊。

    這種稅制絕不适合農業國。

    阿合馬獨斷專行,和漢人結怨深重,最後被漢人俠士王著刺殺。

    阿合馬死後,接替其職務的是與阿合馬同時被錄用的财政官員盧世榮和桑哥。

    阿合馬的稅制便于操作,所以被其繼任者沿用。

    這種不适合農業國的承包制征稅法推行開來後,就像痼疾一樣,習以為常。

    即使中國有稅收賬冊,也不受重視,因而這種稅制一直延續到了後來的明清時期。

     紙币制度 元代财政的特征也體現在紙币的使用方面。

    金國和南宋都發行過紙币,但要數元朝最為盛行,那時幾乎全部貨币都是紙币,如太宗滅金後發行的&ldquo交鈔&rdquo,世祖中統年間發行的&ldquo中統鈔&rdquo,至元年間發行的&ldquo至元鈔&rdquo。

    發行紙币當然要有東西可與之兌換,最初與紙币兌換的不是白銀而是絲織品。

    紙币發行依據的是絲和銀的行情,兌率是五十兩銀換絲鈔一千兩。

    至元時期,紙币使用得最多,币面價值分十文﹑二十文﹑三十文﹑百文﹑一貫文﹑二貫文,這一時期的紙币能與白銀直接兌換,五貫文紙币與一兩銀等價。

    因此,元朝初期幾乎沒有鑄造硬币,隻在地方上設立平準行用庫作為官署金庫,以保證紙币流通順暢。

    在此,一兩銀可兌換二貫至元鈔,而用紙鈔兌換一兩銀則需二貫五十文,一兩金的價值是一兩銀的十倍。

    另外還設立了隻兌換紙鈔的回易庫,在這裡可以将舊紙币換成新紙币,兌換一貫紙鈔收取三十文的手續費。

    回收的舊紙币立即燒毀。

    元代為了保證紙币流通,還規定納稅一般要用紙鈔(一直到明、清還殘留着此種方式。

    清朝雖不流通紙鈔,但仍保留有&ldquo鈔關&rdquo的叫法,明朝則規定内地用鈔交納關稅,可見後來還有&ldquo鈔&rdquo的叫法)。

     但是,紙币制度之後滋生了大量弊病。

    紙币以舊兌新是在官府進行的,過程中常誤收假币和錯認舊币為假币。

    因為官吏收假币要受到嚴懲,所以又産生了拒收髒損舊币的現象。

    由此,導緻舊币貶值,物價上漲,甚至民間多有僞造紙币而發财的人。

    最初發行順利的紙币,後來卻幾乎無法流通。

    不過,中國曆史上沒有任何時期能像元朝一樣廣泛地流通紙币。

    原因之一便是元朝極其廣袤的國土、非常便利的交通、龐大的交易量且攜帶大量硬币十分困難。

    還有一個原因是中國金、銀的産出少。

    據《太平紀》記載,日本在後醍醐天皇時也發行了紙币,可能當時的日本紙币也是仿自元朝。

     驿站制度 元朝國土廣袤,因此對發展交通頗為重視,在中國曆史上從未有過交通設施如此完備的時期。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驿站制度。

    驿站,蒙語稱為&ldquo站赤&rdquo,漢語稱為&ldquo急遞鋪&rdquo。

    中國每隔十裡設一個驿站,有專人負責和送信的快馬,傳遞文書十分方便。

    驿站制度類似一種郵政制度。

    元朝的驿站制度創始于太宗時期。

    太宗說,他這一生做了&ldquo四善事&rdquo和&ldquo四惡事&rdquo,驿站制度就是&ldquo四善事&rdquo之一。

    驿站網絡遍布蒙古的可汗國,連通中國和歐洲。

    從中國到欽察汗國需要三個月時間。

    在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