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南宋與蒙古

關燈
雲南的大理國,抵達安南國境。

    此時,忽必烈中途撤回,西路軍則在兀良合台的率領下繼續按憲宗的計劃攻破安南,入侵南宋廣西,又由廣西進入湖南。

    就行軍裡程而言并不算太長,但路途行進很困難。

    蒙古軍隊本來擅長騎馬,但現在的崎岖山路導緻其無法發揮騎兵優勢。

    西路軍出發時有幾萬人,進入湖南後僅剩三千人。

    清朝曆史學家魏源認為,此次遠征沒有任何價值,但完成這次遠征的蒙古人很偉大。

     忽必烈即位,再次南征 從遠征軍撤回後,忽必烈揮師入侵南宋的中部,從淮西進攻湖北,一直打到了鄂州(武昌)。

    按原計劃,忽必烈預備與兀良合台的遠征軍夾擊南宋,但由于憲宗在遠征軍到來之前突然病死,忽必烈隻能撤軍。

    賈似道本想在鄂州組織防禦,但沒有取勝的把握,便向蒙古求和,承諾每年向蒙古納歲币。

    忽必烈接受了南宋的和議後,回師當時的蒙古都城和林。

    憲宗南征時,忽必烈的弟弟阿裡不哥駐守和林;憲宗一死,阿裡不哥便圖謀奪取可汗之位。

    因此,在漢人學者的策劃下,忽必烈不等召開忽裡勒台大會,便進入北京稱帝即位。

    這樣一來,蒙古内部關系迅速惡化,忽必烈與太宗窩闊台的後裔勢同水火。

     賈似道與忽必烈和解後,得知其是因内部問題而撤退,以為蒙古不會再南下攻宋,于是給朝廷編了個假報告,謊稱鄂州大捷,蒙古敗退,還寫了本書來誇耀自己的戰功。

    這時,忽必烈按早前與賈似道的約定,派使臣郝經到南宋要求南宋履約。

    賈似道擔心蒙古使臣一旦入朝,自己的謊言便會敗露,便劫持郝經到真州(今江蘇儀征),将其拘禁了十九年,直到南宋滅亡才獲釋。

    忽必烈久不得回報,心知被騙,下定決心再征南宋。

    此時,南宋鎮蜀大将劉整率三十萬民戶投降蒙古。

    蒙古軍隊借機向南宋步步進逼,襄陽和樊城首當其沖,但在襄陽守将呂文煥的頑強阻擊下,堅持抵抗達五年之久。

    在這期間,為了突破蒙古對襄陽的重圍,守軍組織敢死隊殺出包圍圈打通了内外聯絡。

    然而,蒙古軍從西域運來了火藥,襄陽最終在火器轟擊下陷落。

     南宋危急和賈似道的惡政 此時,正當理宗去世,其弟之子度宗即位。

    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賈似道卻完全把皇帝蒙在鼓裡。

    昏庸的度宗一味聽信賈似道所謂蒙古敗退、國泰民安的謊言。

    賈似道在西湖邊修建的府第中,養了衆多美女,過着聲色犬馬,窮盡奢華,堪比皇帝的宮廷生活。

    一天,度宗問賈似道:&ldquo聽聞襄陽被圍三年,情況究竟如何?&rdquo賈似道回答:&ldquo絕無此事,不知道是誰在您面前造謠?&rdquo度宗答:&ldquo是聽一個宮女所言。

    &rdquo于是,賈似道就随便給這個宮女安個罪名将其處死了。

     此刻,蒙古已占領蜀地,并包圍襄陽。

    南宋由于超發紙币,物價飛漲,财政幾近崩潰。

    賈似道一改紙币與銅錢兌換的慣例,發行和白銀兌換的紙币,導緻新紙币一出,舊紙币貶值,加劇了物價上漲。

    這一時期,又開始施行征購公田政策,即官員用其田地換購相應的俸祿,扣除官員生活所需部分後,由政府征購剩餘部分的三分之一。

    人民财産的剩餘部分也是如此辦理。

    這樣,政府收入增加了,财政充沛了。

    但政府在這種所謂的征購中并不付錢。

    因此反對這一政策的官員大都被賈似道指使的禦史彈奏。

    最初,征購政策對縮小貧富差距起到一定效果,但到後來因為隻顧及政府利益,對沒有多少田産的農民也進行征購,導緻貧農生計更加困難。

    名為征購,政府卻無資金,隻得開出類似空頭支票的公債充數。

    這種公債包含&ldquo告身&rdquo&ldquo度牒&rdquo等。

    告身就是官員任命狀,度牒就是官方發給僧侶、道士的許可證。

    成為僧侶可以免除壯丁的徭役。

    這一政策隻是權宜之計,由于徭役來源減少,最終仍舊不利國家。

    告身、度牒的價格有高有低,很多人因此破産。

    官府購買公田越多,政績越大,所以越購越多;人民的田地變作公田後,稅從六七鬥變成了一石,在公田裡勞作的佃農上繳的年貢比過去更多。

    人民負擔不僅未因公田政策減輕,反而更重了,尤其是江浙一帶人民的負擔極重。

    賈似道垮台,南宋滅亡後,高稅收政策仍繼續實施,據說這就是近代江浙地區稅收高過其他地區的原因所在。

    七百多年後的今天仍被賈似道苛政所殃及,江浙人民在高稅之下,必須辛勤勞作,故而使得這一地區成為中國最繁盛的地方。

     襄陽于被圍五年後淪陷,守将呂文煥降元。

    此時(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改國号&ldquo大元&rdquo。

    忽必烈在诏書中說,取《易經》中&ldquo元亨利貞&rdquo之&ldquo元&rdquo,以定國号。

    不久,武昌也随之陷落,元兵已逼近臨安。

    南宋朝廷這時才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