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南宋與蒙古
關燈
小
中
大
然醒悟。
而度宗剛死,其幼子當了天子,最後投降元朝,被封為瀛國公。
太皇太後即理宗的皇後攝政,将賈似道免職流放,中止了征購公田政策,将田産歸還所有者,并想征用佃農服兵役,但未能實現。
賈似道流放途中仍帶着十幾個姬妾,生活奢侈。
有個押送者因父親被賈似道流放,借機向其報複,不讓他走路時躲避烈日,來到河邊時就勸賈似道在此自盡。
賈似道說,太皇太後隻是流放他,并不想讓他死。
聽到這裡,這個人動手殺了他。
南宋的末路,文天祥和張世傑,元軍名将伯顔 之後,賈似道的殘黨相繼擔任宰相,但一味推卸責任。
眼見南宋氣數已盡,官員們紛紛棄官逃跑。
太皇太後不解,宋朝國祚綿延三百年,養了這麼多士大夫,為何危急時刻紛紛逃走?于是,下诏阻止逃跑,卻毫無作用。
在國家土崩瓦解之際,隻有文官文天祥和武官張世傑二人願意挺身而出,為國捐軀。
文天祥從中進士之後,就得到監考官,也是當時最有名的學者王應麟的推獎。
當朝廷官吏四散奔逃之時,身為地方官的文天祥集合地方豪傑并招募一萬多苗兵,舉勤王之兵抗擊元軍。
他的朋友認為南宋滅亡已成定局,沒有複興之望,不想與他一起舉兵。
但文天祥說,社稷存在一天,我就要為其效勞一天。
文天祥在其他官員紛紛逃離都城之時,反而趕往都城。
及至抵達都城時,南宋隻剩下長江以南的部分土地。
文天祥設計了保衛這部分土地的策略,将當時南宋的土地分為四個戰區:廣西和湖南為一個戰區,總管府設于湖南長沙;廣東和江西為一個戰區,總管處設于江西隆興;福建和江東(江蘇和浙江地區)為一個戰區,總管處設于鄱陽;淮東和淮西(長江以北)為一個戰區,總管處設于揚州。
雖然防禦計劃周密詳備,可不符合現實,無法實施。
文天祥從江西進軍臨安,經過平江(蘇州)時,元軍已打到附近的常州。
文天祥率部抗擊,結果這支臨時拼湊起來的軍隊一觸即潰。
文天祥躲避元軍追殺,終于進入臨安。
朝廷将文天祥由臨安府知事升為宰相。
此時,元軍大将伯顔率領的軍隊也兵臨城下,文天祥作為南宋代表前往元軍大營議和,結果被伯顔扣押。
再談談張世傑。
張世傑是歸降蒙古的金國大将張柔的堂兄弟。
他雖為武将,卻有思想。
也許是認為南宋皇帝才是正統的緣故,他逃出元軍,投歸風雨飄搖的南宋,并為其戰至最後一息。
張氏家族分為兩支,另一支以張柔之子張弘範為首,他與張世傑相反,為滅亡南宋戰鬥到最後。
當時,元軍突破淮東和淮西,兵鋒直抵臨安城下,很快攻破臨安。
天子和太皇太後投降元軍。
由于太皇太後正生病,伯顔等她痊愈後才連同皇帝一起帶到北京。
伯顔是個胸懷寬廣的名将,未殺南宋皇族一人,并予以優待;命令仔細封好南宋國庫中的财産、文書後都運往北京。
這些東西直到民國以後才被解封,散失各地。
伯顔本人則不貪一物,他從江南僅取一枝梅花的故事也被傳為佳話。
對于被帶到北京的南宋皇族的情況,汪元量(水雲)有詳細記載。
由于善彈琴,汪元量常出入南宋宮禁,也跟随皇族到了北京。
在《水雲集》中,可以看到皇族一行在前往北京的途中得到很好的禮遇。
在元世祖及其皇後的親自主持下,南宋太皇太後受到連續十天的大宴款待,小天子也被忽必烈招為女婿。
太皇太後的财物一直被原樣不動地封存,後來交給了成年的小天子。
文天祥此刻被伯顔囚禁在軍中,在伯顔軍隊北撤時逃出來,跑到守衛淮東、淮西的南宋軍中。
但守将李庭芝疑心文天祥是投降後回來勸降的,所以沒收留他。
文天祥隻得從海路逃向溫州,投奔天子的兄弟。
武将陸秀夫這時保護着天子的哥哥和弟弟,從福建逃亡廣東。
因為元軍基本占領陸地,他們隻得乘船東躲西藏。
不幸的是,天子的哥哥(宋端宗)落水染病,不久崩逝,由八歲的弟弟趙昺即位,同度宗的楊太妃逃至遙遠的名為&ldquo崖山&rdquo的一座礁石島上。
此時追擊小皇帝的正是張弘範。
南宋殘軍在崖山被徹底擊敗,陸秀夫抱着小皇帝跳海,張世傑按楊太妃的命令向安南突圍失敗,楊太妃跳海自殺,張世傑最後也自殺。
文天祥曾擺脫追擊,領兵再次抵抗元軍,終因衆寡懸殊,戰敗被俘,監禁在北京。
淮東和淮西守将李庭芝也領兵南下救援皇帝,但在途中遭部下出賣而遇害。
南宋至此完全滅亡。
金國與南宋都被蒙古滅國,金國皇帝哀宗在拼死抵抗後自殺,他的兒子戰死沙場,盡管金國戰敗,但直到國家滅亡那一刻都十分壯烈。
而南宋的小皇帝和太皇太後降元,後來一直受到元的優待。
*** [1]間島指中國圖們江北岸一帶領土,包括今吉林省延吉、汪清、和龍、珲春四市縣地區。
朝鮮人稱間島。
&mdash&mdash編者
而度宗剛死,其幼子當了天子,最後投降元朝,被封為瀛國公。
太皇太後即理宗的皇後攝政,将賈似道免職流放,中止了征購公田政策,将田産歸還所有者,并想征用佃農服兵役,但未能實現。
賈似道流放途中仍帶着十幾個姬妾,生活奢侈。
有個押送者因父親被賈似道流放,借機向其報複,不讓他走路時躲避烈日,來到河邊時就勸賈似道在此自盡。
賈似道說,太皇太後隻是流放他,并不想讓他死。
聽到這裡,這個人動手殺了他。
南宋的末路,文天祥和張世傑,元軍名将伯顔 之後,賈似道的殘黨相繼擔任宰相,但一味推卸責任。
眼見南宋氣數已盡,官員們紛紛棄官逃跑。
太皇太後不解,宋朝國祚綿延三百年,養了這麼多士大夫,為何危急時刻紛紛逃走?于是,下诏阻止逃跑,卻毫無作用。
在國家土崩瓦解之際,隻有文官文天祥和武官張世傑二人願意挺身而出,為國捐軀。
文天祥從中進士之後,就得到監考官,也是當時最有名的學者王應麟的推獎。
當朝廷官吏四散奔逃之時,身為地方官的文天祥集合地方豪傑并招募一萬多苗兵,舉勤王之兵抗擊元軍。
他的朋友認為南宋滅亡已成定局,沒有複興之望,不想與他一起舉兵。
但文天祥說,社稷存在一天,我就要為其效勞一天。
文天祥在其他官員紛紛逃離都城之時,反而趕往都城。
及至抵達都城時,南宋隻剩下長江以南的部分土地。
文天祥設計了保衛這部分土地的策略,将當時南宋的土地分為四個戰區:廣西和湖南為一個戰區,總管府設于湖南長沙;廣東和江西為一個戰區,總管處設于江西隆興;福建和江東(江蘇和浙江地區)為一個戰區,總管處設于鄱陽;淮東和淮西(長江以北)為一個戰區,總管處設于揚州。
雖然防禦計劃周密詳備,可不符合現實,無法實施。
文天祥從江西進軍臨安,經過平江(蘇州)時,元軍已打到附近的常州。
文天祥率部抗擊,結果這支臨時拼湊起來的軍隊一觸即潰。
文天祥躲避元軍追殺,終于進入臨安。
朝廷将文天祥由臨安府知事升為宰相。
此時,元軍大将伯顔率領的軍隊也兵臨城下,文天祥作為南宋代表前往元軍大營議和,結果被伯顔扣押。
再談談張世傑。
張世傑是歸降蒙古的金國大将張柔的堂兄弟。
他雖為武将,卻有思想。
也許是認為南宋皇帝才是正統的緣故,他逃出元軍,投歸風雨飄搖的南宋,并為其戰至最後一息。
張氏家族分為兩支,另一支以張柔之子張弘範為首,他與張世傑相反,為滅亡南宋戰鬥到最後。
當時,元軍突破淮東和淮西,兵鋒直抵臨安城下,很快攻破臨安。
天子和太皇太後投降元軍。
由于太皇太後正生病,伯顔等她痊愈後才連同皇帝一起帶到北京。
伯顔是個胸懷寬廣的名将,未殺南宋皇族一人,并予以優待;命令仔細封好南宋國庫中的财産、文書後都運往北京。
這些東西直到民國以後才被解封,散失各地。
伯顔本人則不貪一物,他從江南僅取一枝梅花的故事也被傳為佳話。
對于被帶到北京的南宋皇族的情況,汪元量(水雲)有詳細記載。
由于善彈琴,汪元量常出入南宋宮禁,也跟随皇族到了北京。
在《水雲集》中,可以看到皇族一行在前往北京的途中得到很好的禮遇。
在元世祖及其皇後的親自主持下,南宋太皇太後受到連續十天的大宴款待,小天子也被忽必烈招為女婿。
太皇太後的财物一直被原樣不動地封存,後來交給了成年的小天子。
文天祥此刻被伯顔囚禁在軍中,在伯顔軍隊北撤時逃出來,跑到守衛淮東、淮西的南宋軍中。
但守将李庭芝疑心文天祥是投降後回來勸降的,所以沒收留他。
文天祥隻得從海路逃向溫州,投奔天子的兄弟。
武将陸秀夫這時保護着天子的哥哥和弟弟,從福建逃亡廣東。
因為元軍基本占領陸地,他們隻得乘船東躲西藏。
不幸的是,天子的哥哥(宋端宗)落水染病,不久崩逝,由八歲的弟弟趙昺即位,同度宗的楊太妃逃至遙遠的名為&ldquo崖山&rdquo的一座礁石島上。
此時追擊小皇帝的正是張弘範。
南宋殘軍在崖山被徹底擊敗,陸秀夫抱着小皇帝跳海,張世傑按楊太妃的命令向安南突圍失敗,楊太妃跳海自殺,張世傑最後也自殺。
文天祥曾擺脫追擊,領兵再次抵抗元軍,終因衆寡懸殊,戰敗被俘,監禁在北京。
淮東和淮西守将李庭芝也領兵南下救援皇帝,但在途中遭部下出賣而遇害。
南宋至此完全滅亡。
金國與南宋都被蒙古滅國,金國皇帝哀宗在拼死抵抗後自殺,他的兒子戰死沙場,盡管金國戰敗,但直到國家滅亡那一刻都十分壯烈。
而南宋的小皇帝和太皇太後降元,後來一直受到元的優待。
*** [1]間島指中國圖們江北岸一帶領土,包括今吉林省延吉、汪清、和龍、珲春四市縣地區。
朝鮮人稱間島。
&mdash&mdash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