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蒙古族的崛起和金國的滅亡

關燈
下;另一個是王罕&mdash&mdash因得到金國的封官,所以稱王,是鐵木真父親的朋友。

    借助這兩人之力,鐵木真向同族内欺負自己的人和塔塔兒部展開還擊。

    但是不多久,鐵木真與劄木合失和。

    鐵木真對人富于同情心,自然容易獲得别人的同情,劄木合的部屬漸漸歸心鐵木真,導緻劄木合與鐵木真關系惡化。

    鐵木真帶領十三翼軍隊共三萬與劄木合會戰,結果大敗。

    所謂的三萬士兵隻是蒙古人常講的一種套話,不可輕信。

    蒙古人表示數量衆多時,張口就是三萬。

    後來,鐵木真與此戰幸存的十九人同飲河水盟誓,這十九人後來也成為輔佐成吉思汗的有名功臣。

     此時的蒙古人是遊牧民族,以黑龍江沿岸為根據地,短時間就能到達外蒙古。

    牽上幾匹馬,一邊騎馬一邊睡覺,每天行程四五十裡,也不用帶糧食,靠刺馬飲血解決饑渴。

    如此這般,可以連續趕好幾天的路。

    鐵木真與劄木合反目成仇後,與王罕交往頻繁,依靠其援助統一了自己的部落。

    王罕主要活動在外蒙古地區,當時的乃蠻部(&ldquo乃蠻&rdquo是&ldquo八&rdquo之意,即八個聯合部落)是外蒙古非常強大的部落。

    鐵木真連續進攻乃蠻,把它趕出了外蒙古,由此王罕的力量變強了。

    後來王罕與劄木合聯合起來,鐵木真與這兩人組成的強大同盟開戰,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統一了中國東北的西北部到外蒙古全境。

    鐵木真由此開始稱汗,在他五十歲時,蒙古各部為他獻上尊号&mdash&mdash成吉思可汗。

    &ldquo可汗&rdquo是汗中之汗,意為大汗。

    在蒙古語中,&ldquo汗&rdquo和&ldquo可汗&rdquo有清楚的區分,但在滿語中并無分别。

     成吉思汗侵略外國 成吉思汗成為可汗是在南宋甯宗開禧年間,韓侂胄掌權時期,此時正是金國章宗時代。

    随着蒙古的壯大,金國逐漸承認了蒙古政權,視其為自己的附庸國。

    意即成吉思汗在章宗時期歸附了金國。

    章宗之後,即位的是衛紹王。

    衛紹王是章宗的叔叔,是一個庸懦無能之人。

    從他當王開始,成吉思汗就知道他且瞧不起他。

    衛紹王即位後,命成吉思汗來到國境等待傳達新帝登基的诏命。

    當聽到新帝是衛紹王時,成吉思汗輕蔑地朝南吐口水:&ldquo我原以為是天上人來做中原天子,不想卻是這個庸懦之徒!&rdquo說完也不施禮便回去了。

    從此,成吉思汗便下定決心反叛金國。

     不久,成吉思汗就與金國爆發沖突,并出兵進攻西邊的西夏,還在中亞與花剌子模大動幹戈。

    處于長期和平環境下的金國,軍備廢弛,在蒙古軍隊面前兵敗如山倒。

    由于是金國主動向蒙古宣戰,國内政局頓時大亂,出現了叛徒。

    在成吉思汗成為可汗八年後,契丹人耶律留哥割據中國東北,自封遼王,自定年号。

    為平定耶律留哥,金國派蒲鮮萬奴率兵征讨,不料蒲鮮萬奴也公開反叛,割據中國東北與朝鮮邊境一帶,建國号&ldquo大真&rdquo,後改稱&ldquo東夏&rdquo。

     如此,金國内亂更加嚴重,衛紹王也遭部屬弑殺。

    之後,先後繼位的宣宗、哀宗都是為人不錯的皇帝,朝中尚有完顔陳和尚這樣的優秀将領,在防禦蒙古的戰争中表現突出。

    當時,成吉思汗任命木華黎擔任進攻中國東北的統帥,并将其領土劃分給四大國王管轄,木華黎即為其中之一。

    成吉思汗自己則坐鎮居庸關,揮軍從山西、陝西兩個方向挺進中原。

    金國此時定都中都,為了躲避蒙古侵擾,隻能遷都汴京,并試圖與蒙古媾和,但未成功。

    金國滅亡并非由于什麼重大過失或皇帝暴虐,隻是因為女真族在長期的和平環境中,銳氣已經消磨殆盡,戰鬥力變得低下。

     成吉思汗成為可汗後的一段時間裡主要是對金國開戰,之後才抽出力量進攻西夏,直到最後病死。

    西夏末代君主也是位明君,英勇抵抗成吉思汗的進攻。

    此時,蒙古軍隊正從中亞進軍歐洲,中途遭到中亞大國花剌子模的阻擋。

    不久,花剌子模的蘇丹阿剌哀丁就被入侵的蒙古軍打敗,但他并未因蒙古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