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宋金的小康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象。
可是不久之後,為了炮制攻宋的理由,海陵王要求分割兩國邊境的土地。
此舉使一向畏戰的高宗也下定決心抵抗。
有一種很可笑的說法,認為高宗對金态度發生轉變,是由于此時得知兄長欽宗已經死在金國的消息,不用顧慮讓位才轉而主戰的。
正當此時,南宋的宰相換成了陳康伯,陳是主戰派,而金國也有親宋之人當内應。
即使如此,海陵王依然決定出動大軍攻宋。
大敵當前,南宋宿将隻有劉锜等人,且老病纏身,起居都要人料理,無法統兵出戰。
此時,海陵王已經親自率軍抵達長江沿岸,而南宋仍沒有準備好防禦。
為了振作士氣,文官虞允文擔任欽差動員軍隊作戰。
在他的指揮下,宋軍同仇敵忾擊潰了海陵王的大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勝利。
本來金國上下無心攻宋,隻有海陵王執意南侵,因此不得人心。
此次戰敗引發内亂。
金世宗此前一直住在遼陽,在部屬擁戴下趁機黃袍加身,當了皇帝。
聽到這一消息後,海陵王的軍隊馬上爆發叛亂,殺死了海陵王。
世宗一族對海陵王抱有殺妻之恨,因為世宗之妻在面臨海陵王強暴時守節自盡。
海陵王南征失敗後,宋軍乘勝反攻,一直打到了金國領地。
最後,南宋以勝促和,挽回了一定的顔面。
孝宗北伐失敗與宋金維持和平 南宋這邊也換了皇帝,高宗讓位于孝宗。
由于高宗沒有親生兒子,其讓位就意味着變更血統。
之前提到,北宋皇帝一直延續的是太宗血脈,但皇族在汴京淪陷後幾乎全被金國俘虜,擄到了中國東北,所以高宗之後宋室便沒有繼承人了。
朝廷尋找到太祖的七世孫孝宗,立他為正統。
當時,金國是世宗朝,宋金都是新君執政,便将過去的君臣關系改為&ldquo叔侄&rdquo關系。
同時,過去宋對金使用的上表文體改為國書體,歲貢也改稱&ldquo歲币&rdquo,這樣兩國關系就接近對等了。
孝宗雖然年輕但抱負遠大,極力振作國運,以&ldquo隆興&rdquo為年号,并制定了北伐金國的計劃。
孝宗重新起用仍在世的高宗朝主戰派将領張浚,令他統兵伐金,結果失敗了。
究其原因,在于孝宗誤判了局勢,本以為海陵王被殺後金國内部還會持續動蕩,卻不料金世宗也是一位明主,迅速平定内亂,穩住了政局。
因而孝宗的計略沒有成效。
在兩國都厭倦戰亂的情形下,一方若發起戰争則很可能失敗。
在這之後,兩國的君主都專注于國内的治理問題,穩定地維持着和平往來。
光甯授受和韓侂胄的得勢 孝宗執政二十七年,身為太上皇的養父高宗則過着隐居生活。
孝宗極盡孝道侍奉高宗終老,并贈予高宗善谥。
孝宗也讓位給兒子光宗,但光宗卻是不孝子,素來與孝宗不和,對父親心存猜疑。
孝宗為此非常苦惱,最後抑郁而終。
這時,光宗卻以患病為由,拒絕主持喪禮。
對此,群臣與太皇太後(高宗的皇後)商議後,迫使光宗讓位給甯宗。
此事為時任宰相趙汝愚經辦,可說是一次宮變。
行廢立皇帝之事,須用太皇太後身邊之人,以其出入宮禁方便,如韓琦的曾孫韓侂胄。
韓侂胄雖為名臣之後,但心術不正,一旦得勢就奪取了謀劃廢立的趙汝愚的權力,甚至将其流放到偏遠之地一直到死。
開禧之敗 宋甯宗時期,一些人仍然堅持向金國複仇的主張。
韓侂胄也想建立一番功名凸顯自己的政績,便利用這類複仇主張,策劃了伐金方案。
然而宋金長期沒有開戰,承平日久,主戰派并不清楚戰争的艱巨性。
在欠缺理性認識的情況下,他們接受了過去主戰派的思想,并追封嶽飛為鄂王,給秦桧取了個惡谥&ldquo謬醜&rdquo。
此時出了不少嶽飛的史料,其孫嶽珂所編的《桯史》影響廣泛,但有些内容難辨真假。
金國方面,世宗之孫章宗繼位,是個不好戰的明君,但對于宋軍的攻勢隻能被迫迎敵,結果金勝宋敗。
南宋本未做好開戰準備,長期和平導緻士兵缺乏訓練,又無名将統帥,在主戰派的空言誤導下貿然出兵招來大敗,史稱&ldquo開禧之敗&rdquo。
戰争結果之一是,鎮守四川的吳璘之曾孫吳曦叛逃金國,又給宋朝增加了一道恥辱。
朝廷
可是不久之後,為了炮制攻宋的理由,海陵王要求分割兩國邊境的土地。
此舉使一向畏戰的高宗也下定決心抵抗。
有一種很可笑的說法,認為高宗對金态度發生轉變,是由于此時得知兄長欽宗已經死在金國的消息,不用顧慮讓位才轉而主戰的。
正當此時,南宋的宰相換成了陳康伯,陳是主戰派,而金國也有親宋之人當内應。
即使如此,海陵王依然決定出動大軍攻宋。
大敵當前,南宋宿将隻有劉锜等人,且老病纏身,起居都要人料理,無法統兵出戰。
此時,海陵王已經親自率軍抵達長江沿岸,而南宋仍沒有準備好防禦。
為了振作士氣,文官虞允文擔任欽差動員軍隊作戰。
在他的指揮下,宋軍同仇敵忾擊潰了海陵王的大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勝利。
本來金國上下無心攻宋,隻有海陵王執意南侵,因此不得人心。
此次戰敗引發内亂。
金世宗此前一直住在遼陽,在部屬擁戴下趁機黃袍加身,當了皇帝。
聽到這一消息後,海陵王的軍隊馬上爆發叛亂,殺死了海陵王。
世宗一族對海陵王抱有殺妻之恨,因為世宗之妻在面臨海陵王強暴時守節自盡。
海陵王南征失敗後,宋軍乘勝反攻,一直打到了金國領地。
最後,南宋以勝促和,挽回了一定的顔面。
孝宗北伐失敗與宋金維持和平 南宋這邊也換了皇帝,高宗讓位于孝宗。
由于高宗沒有親生兒子,其讓位就意味着變更血統。
之前提到,北宋皇帝一直延續的是太宗血脈,但皇族在汴京淪陷後幾乎全被金國俘虜,擄到了中國東北,所以高宗之後宋室便沒有繼承人了。
朝廷尋找到太祖的七世孫孝宗,立他為正統。
當時,金國是世宗朝,宋金都是新君執政,便将過去的君臣關系改為&ldquo叔侄&rdquo關系。
同時,過去宋對金使用的上表文體改為國書體,歲貢也改稱&ldquo歲币&rdquo,這樣兩國關系就接近對等了。
孝宗雖然年輕但抱負遠大,極力振作國運,以&ldquo隆興&rdquo為年号,并制定了北伐金國的計劃。
孝宗重新起用仍在世的高宗朝主戰派将領張浚,令他統兵伐金,結果失敗了。
究其原因,在于孝宗誤判了局勢,本以為海陵王被殺後金國内部還會持續動蕩,卻不料金世宗也是一位明主,迅速平定内亂,穩住了政局。
因而孝宗的計略沒有成效。
在兩國都厭倦戰亂的情形下,一方若發起戰争則很可能失敗。
在這之後,兩國的君主都專注于國内的治理問題,穩定地維持着和平往來。
光甯授受和韓侂胄的得勢 孝宗執政二十七年,身為太上皇的養父高宗則過着隐居生活。
孝宗極盡孝道侍奉高宗終老,并贈予高宗善谥。
孝宗也讓位給兒子光宗,但光宗卻是不孝子,素來與孝宗不和,對父親心存猜疑。
孝宗為此非常苦惱,最後抑郁而終。
這時,光宗卻以患病為由,拒絕主持喪禮。
對此,群臣與太皇太後(高宗的皇後)商議後,迫使光宗讓位給甯宗。
此事為時任宰相趙汝愚經辦,可說是一次宮變。
行廢立皇帝之事,須用太皇太後身邊之人,以其出入宮禁方便,如韓琦的曾孫韓侂胄。
韓侂胄雖為名臣之後,但心術不正,一旦得勢就奪取了謀劃廢立的趙汝愚的權力,甚至将其流放到偏遠之地一直到死。
開禧之敗 宋甯宗時期,一些人仍然堅持向金國複仇的主張。
韓侂胄也想建立一番功名凸顯自己的政績,便利用這類複仇主張,策劃了伐金方案。
然而宋金長期沒有開戰,承平日久,主戰派并不清楚戰争的艱巨性。
在欠缺理性認識的情況下,他們接受了過去主戰派的思想,并追封嶽飛為鄂王,給秦桧取了個惡谥&ldquo謬醜&rdquo。
此時出了不少嶽飛的史料,其孫嶽珂所編的《桯史》影響廣泛,但有些内容難辨真假。
金國方面,世宗之孫章宗繼位,是個不好戰的明君,但對于宋軍的攻勢隻能被迫迎敵,結果金勝宋敗。
南宋本未做好開戰準備,長期和平導緻士兵缺乏訓練,又無名将統帥,在主戰派的空言誤導下貿然出兵招來大敗,史稱&ldquo開禧之敗&rdquo。
戰争結果之一是,鎮守四川的吳璘之曾孫吳曦叛逃金國,又給宋朝增加了一道恥辱。
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