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金國的崛起與宋朝的南遷

關燈
過,内亂很快就平定了,高宗複位。

    這時,金軍已經追擊過來,高宗倉皇之中逃往甯波,一口氣沒歇又乘船逃至溫州。

    金軍所到之處,擄掠殺戮,無惡不作,但入夏後因無法忍受南方的酷熱,撤軍回北方了。

     宋朝一方,最初由宗澤制定了防禦金軍的計劃,其部下湧現了許多名将,如韓世忠、張俊、嶽飛、劉锜等人。

    文官張浚、趙鼎也都是主戰派。

    宋朝依靠他們的力量終于複國。

    此時,金軍将領兀術統兵追擊宋軍,由于過度深入,撤退時遭遇衆多困難。

    兀術的軍隊渡過長江進入南方,但撤軍時在鎮江和揚州之間受到韓世忠的阻擊。

    韓世忠意在阻斷兀術渡江撤退的道路。

    兀術聽取了一些宋人的意見,終于燒掉韓世忠的戰船,奪路而逃。

    宋軍已比之前更加英勇,此後金人再不敢像從前那般欺侮宋人了。

     高宗初年的宋金形勢和宋朝将帥 中國國土被一分為二,金國占領北方,宋朝偏安東南。

    金國在宋朝故地扶植的劉豫政權,以齊為國号,作為宋金之間的緩沖區。

    南宋高宗初年,從大體形勢上看,宋金在四個地區展開對峙。

    陝西方面,由大将張浚率領其部下吳玠、吳璘兄弟與金兵交戰。

    河南、湖北方面,則有嶽飛坐鎮。

    嶽飛最初在湖北和湖南負責&ldquo剿匪&rdquo。

    中國一向是有了戰亂,便匪患橫行。

    嶽飛平亂打通了湖北與河南之間的道路。

    今安徽一帶,有劉锜鎮守。

    東西兩淮地方,由韓世忠負責防禦。

    此時是宋軍戰鬥力強大的時期。

    首要原因是,宋軍不再像過去由缺乏軍事經驗的人當大将,許多将領都是身經百戰從行伍中提拔上來的。

    韓世忠就是從士兵到将軍的典型例子。

    嶽飛的出身也很卑微,隻是前宰相韓琦家的佃戶。

    隻有劉锜一人是将門之後。

    這些軍功顯赫之人都是從戰場上拼殺出來的,不畏強敵,因此能在戰争中對陣野蠻的金人。

    張浚本為文臣,但卻是主戰派,實際領兵作戰的是其麾下吳氏兄弟。

    由于求勝心切,張浚在富平之戰中敗北,隻得從漢中撤往四川。

    但其他三支軍隊都取得了勝利,尤其是嶽飛部一路攻入河南,已挺進到距舊都汴京不遠之處。

     宋金媾和 南宋建國伊始内部就有主和的論調。

    究其原因,一是高宗患有癔病,畏懼金人,不敢與金國打仗;二是高宗的父親徽宗、兄長欽宗都在金國當俘虜,高宗是代兄稱帝,倘若救回欽宗自己隻能讓位,所以不願進攻金國,營救父兄。

    當然第二點有些穿鑿附會,但高宗的确厭倦戰争,隻想在有着&ldquo南宋一代行在&rdquo之稱的臨安(杭州)建都,做一個安樂公,而毫無收複失地的志向。

    正在此時,秦桧從金國放歸。

    秦桧最初尚能秉持正論,反對金國扶植張邦昌為帝,認為宋朝應由宋室後裔繼承大統。

    但在成為金國俘虜後,他與金國統治者達成協議方才生還,由此開始極力主和。

    其主要論調是不再打仗,河北人、南方人、劉豫的人各回各家。

    高宗雖然是北方人,但無家可歸,因為害怕北方的戰争,隻能讓秦桧掌權,執行主和派的意志。

     鑒于此種形勢,前線的嶽飛被緊急召回。

    當時,太行山中的許多土匪趁着戰亂壯大實力,先後被嶽飛收編,配合宋軍在背後偷襲金軍,以圖收複汴京。

    但嶽飛所部實際上已經厭戰,希望回家。

    中國史書說嶽飛接到十二通金牌诏書後,隻能無奈撤軍,但事實是士兵們争着收拾行裝。

    嶽飛是當時一位非常出色的偉大人物,曾說:&ldquo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rdquo不過,武将在戰争中也賺了錢,猛将韓世忠的錢财夠他享用一生了。

    在宋室南渡十四五年後,兀術和秦桧互相勾結,終于達成宋金和議,而這場和議的犧牲品就是嶽飛。

    嶽飛被扣上&ldquo莫須有&rdquo的罪名,以其可能有謀反之心被下獄處死,這是衆所周知的疑案。

    同樣被褫奪兵權的還有韓世忠等人,但他們的餘生都生活安逸。

    韓世忠和嶽飛均為宋朝名将,不過韓不問世事,胸無點墨,就像一個粗野無知的武夫,在被剝奪兵權後盡量不過問軍事,因此一生平安無事。

    嶽飛雖同樣出身行伍,但卻通學問,擅詩詞,身為統兵大将卻喜論天下大勢,因此受到皇帝和秦桧的猜忌。

    其次,嶽飛部屬都是子弟兵,天子诏令在營中不如大将命令有效,連朱熹都提到過嶽飛固執行事。

    凡此種種都成了嶽飛獄中被害的禍根。

     嶽飛死後,秦桧的權威達到頂點。

    他為相十九年間,高宗将一切事務都交給他處理,從而逃避責任。

    高宗當然清楚秦桧的無法無天,所以等到秦桧一死就将其子逐出朝廷。

    總而言之,宋金和議後二十年間沒有發生戰亂,雖然宋朝國家形象受損,但人民免受戰亂之苦。

    之前,從徽欽二帝末年至高宗初年,靠近戰場的百姓死傷慘重。

    至今尚存的宋版書《一切經》中,卷首記載了當時百姓的慘狀,兩淮一帶民家多遭擄掠屠殺,因此捐錢刻印佛經求佛保佑。

    嶽飛的主張從國家尊嚴角度講是正确的,但不合平民的心願。

    此時,高宗向金國稱臣,采用臣子上表的形式向金國皇帝遞交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