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黨争的激化和新法的弊端
關燈
小
中
大
就會變成荒蕪的山野。
不祥的詛咒真的一言成谶。
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年輕的徽宗仍難耐寂寞,喜歡悄悄地出宮。
在南宋人撰寫的小說《大宋宣和遺事》中寫了徽宗偷偷到妓院與李師師私會的事。
當然,其中有想象的情節,但這類醜聞和平時期少有人知曉,一旦出事就廣為人知。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皇帝極盡奢侈之事,耗盡了民脂民膏。
激烈的黨争 元祐黨和熙甯黨的政治權力争奪更加激烈。
徽宗時期,司馬光以下一百二十人被扣上&ldquo元祐奸黨&rdquo的帽子,在很多郡縣樹立&ldquo元祐黨籍碑&rdquo。
保存至今的仍有兩塊碑,據說其中一塊的碑文是蔡京手筆。
蔡京雖為人奸惡,但他的書法着實寫得好,在當時享有盛譽。
保存下來的黨籍碑,一個還保留着蔡京寫時的樣子,一個修繕過兩次。
元祐、熙甯兩派其内部也經常分化,黨派成員亦互相轉化,關系微妙。
比如章惇原是熙甯黨人,但因與蔡京不和,被其刻入元祐黨籍碑。
而蔡京對元祐黨的迫害非常殘酷,甚至禁止閱讀蘇轼及其門人黃庭堅的詩文。
不過,對這些黨人的迫害愈甚,後人反而對他們愈加尊重。
比如,南宋孝宗很喜歡蘇轼的詩文,還為其寫序,南宋的士大夫們也以自己祖先列入元祐黨籍碑為榮。
宰相的堕落 蔡京三次拜相,但當時宰相的實際地位已經出現變化。
最初,北宋宰相并不像唐朝宰相一樣有政治上的責任,隻相當于皇帝的秘書官。
王安石改變了制度,以宰相身份全權執政,宰相成了有實際權責的職務。
但到了蔡京時,雖然他屬于熙甯黨,但并不像王安石那樣盡職盡責,隻是為了更好地取悅天子以保住個人地位,甚至與親生兒子争寵。
當時,蔡京有三子,其中長子蔡攸與徽宗年紀相近,而蔡攸的弟弟又是徽宗女婿,所以兒子與徽宗的關系比蔡京更親密,每天都和徽宗一起玩。
蔡京第三次拜相時,已老眼昏花不能辦事,但皇帝仍然準許他每隔三天去一次政事堂。
蔡京因此也變得患得患失,既感謝天子對他的恩惠,又深恐去得少與天子關系疏遠,讓自己兒子占據上風。
由此可見,蔡京為相隻為取悅天子,争權奪利,有時甚至還會為了專寵與自己兒子相争。
宦官之害 徽宗時期,還有一個顯著的惡政,即信任宦官。
自宦官童貫得寵後,宦官勢力便漸漸跋扈。
他們想了許多搜刮錢财的主意,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制作用于田地買賣的田契斂财,此田契可以在民間轉賣,這樣一來田地所屬和繳納多少稅都變得不清楚。
就這樣,這群宦官根據此法收斂了大量錢财。
在徽宗時期,上至朝廷官府再到宮廷内部,宦官都無惡不作,這也是北宋滅亡的一個内因。
美術、考古學的發展 不過,在縱情享樂的過程中,徽宗時期的書畫、古董等藝術卻取得了長足發展。
記載徽宗及其以前的藝術成果的是《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從中也可窺得這一時期的藝術收藏品類之全,說明當時的鑒賞水平、書畫理論都取得了重大發展。
另外,當時也很盛行搜集古董,著名的金石學著作《宣和博古圖》便是在這一時期成書,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銅器的精華。
另外,歐陽修所著《集古錄》也有對金石學的研究,此書也是中國金石學研究的發端。
除朝廷搜集的青銅器圖錄《宣和博古圖》外,此前問世的《考古圖》,其中也有關于銅器的内容;此外,趙明誠夫婦編纂的《金石錄》也有關于銅器的内容。
這些考古學上的研究,之前已有萌芽迹象,在徽宗時則進一步得到發展。
徽宗不但搜羅古玩,還召集當時的名畫家到宣和畫院。
寫生畫便是在這一時期實現飛躍。
以徽宗為代表,當時皇族中有許多擅長作畫的人。
徽宗擅長畫鷹,他的幾個女婿也擅長作畫。
從這些皇族和高官之中還誕生了影響後來的文人畫。
許多山水畫名家也出現在此時,如北宋的郭熙、南宋的米芾父子,他們兩派的畫風在當時中國的畫壇長期居于統治地位。
另外,這一時期仿造的青銅器幾乎能以假亂真,即使是著名的學者亦難辨真假,以緻後代常常以為是&ldquo三代&rdquo的青銅器。
可以說,宋徽宗時代是中國美術的黃金時代。
佚樂的時代 神宗以來的政策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雖然神宗征讨西夏最終失敗,但西夏國力也因此衰退,而此時遼國也開始走向末路,無力再戰。
所以,沒有了外患,整個時代一片太平之象。
朝廷财富劇增,随後奢侈之風大興,而這股奢靡之風亦傳到了遼國、西夏,共享太平。
正當遼、宋、西夏三國沉浸在安樂之中時,中國東北深山中的&ldquo野蠻人&rdquo開始崛起。
遼國被他們一舉消滅,随後宋朝也差點滅亡。
時局急轉直下,宋朝遭到殘酷的命運,徽宗、欽宗被俘,徽宗搜集多年的奇珍異寶也伴随着這場國難消散殆盡。
這就是金國崛起的結果。
不祥的詛咒真的一言成谶。
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年輕的徽宗仍難耐寂寞,喜歡悄悄地出宮。
在南宋人撰寫的小說《大宋宣和遺事》中寫了徽宗偷偷到妓院與李師師私會的事。
當然,其中有想象的情節,但這類醜聞和平時期少有人知曉,一旦出事就廣為人知。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皇帝極盡奢侈之事,耗盡了民脂民膏。
激烈的黨争 元祐黨和熙甯黨的政治權力争奪更加激烈。
徽宗時期,司馬光以下一百二十人被扣上&ldquo元祐奸黨&rdquo的帽子,在很多郡縣樹立&ldquo元祐黨籍碑&rdquo。
保存至今的仍有兩塊碑,據說其中一塊的碑文是蔡京手筆。
蔡京雖為人奸惡,但他的書法着實寫得好,在當時享有盛譽。
保存下來的黨籍碑,一個還保留着蔡京寫時的樣子,一個修繕過兩次。
元祐、熙甯兩派其内部也經常分化,黨派成員亦互相轉化,關系微妙。
比如章惇原是熙甯黨人,但因與蔡京不和,被其刻入元祐黨籍碑。
而蔡京對元祐黨的迫害非常殘酷,甚至禁止閱讀蘇轼及其門人黃庭堅的詩文。
不過,對這些黨人的迫害愈甚,後人反而對他們愈加尊重。
比如,南宋孝宗很喜歡蘇轼的詩文,還為其寫序,南宋的士大夫們也以自己祖先列入元祐黨籍碑為榮。
宰相的堕落 蔡京三次拜相,但當時宰相的實際地位已經出現變化。
最初,北宋宰相并不像唐朝宰相一樣有政治上的責任,隻相當于皇帝的秘書官。
王安石改變了制度,以宰相身份全權執政,宰相成了有實際權責的職務。
但到了蔡京時,雖然他屬于熙甯黨,但并不像王安石那樣盡職盡責,隻是為了更好地取悅天子以保住個人地位,甚至與親生兒子争寵。
當時,蔡京有三子,其中長子蔡攸與徽宗年紀相近,而蔡攸的弟弟又是徽宗女婿,所以兒子與徽宗的關系比蔡京更親密,每天都和徽宗一起玩。
蔡京第三次拜相時,已老眼昏花不能辦事,但皇帝仍然準許他每隔三天去一次政事堂。
蔡京因此也變得患得患失,既感謝天子對他的恩惠,又深恐去得少與天子關系疏遠,讓自己兒子占據上風。
由此可見,蔡京為相隻為取悅天子,争權奪利,有時甚至還會為了專寵與自己兒子相争。
宦官之害 徽宗時期,還有一個顯著的惡政,即信任宦官。
自宦官童貫得寵後,宦官勢力便漸漸跋扈。
他們想了許多搜刮錢财的主意,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制作用于田地買賣的田契斂财,此田契可以在民間轉賣,這樣一來田地所屬和繳納多少稅都變得不清楚。
就這樣,這群宦官根據此法收斂了大量錢财。
在徽宗時期,上至朝廷官府再到宮廷内部,宦官都無惡不作,這也是北宋滅亡的一個内因。
美術、考古學的發展 不過,在縱情享樂的過程中,徽宗時期的書畫、古董等藝術卻取得了長足發展。
記載徽宗及其以前的藝術成果的是《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從中也可窺得這一時期的藝術收藏品類之全,說明當時的鑒賞水平、書畫理論都取得了重大發展。
另外,當時也很盛行搜集古董,著名的金石學著作《宣和博古圖》便是在這一時期成書,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銅器的精華。
另外,歐陽修所著《集古錄》也有對金石學的研究,此書也是中國金石學研究的發端。
除朝廷搜集的青銅器圖錄《宣和博古圖》外,此前問世的《考古圖》,其中也有關于銅器的内容;此外,趙明誠夫婦編纂的《金石錄》也有關于銅器的内容。
這些考古學上的研究,之前已有萌芽迹象,在徽宗時則進一步得到發展。
徽宗不但搜羅古玩,還召集當時的名畫家到宣和畫院。
寫生畫便是在這一時期實現飛躍。
以徽宗為代表,當時皇族中有許多擅長作畫的人。
徽宗擅長畫鷹,他的幾個女婿也擅長作畫。
從這些皇族和高官之中還誕生了影響後來的文人畫。
許多山水畫名家也出現在此時,如北宋的郭熙、南宋的米芾父子,他們兩派的畫風在當時中國的畫壇長期居于統治地位。
另外,這一時期仿造的青銅器幾乎能以假亂真,即使是著名的學者亦難辨真假,以緻後代常常以為是&ldquo三代&rdquo的青銅器。
可以說,宋徽宗時代是中國美術的黃金時代。
佚樂的時代 神宗以來的政策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雖然神宗征讨西夏最終失敗,但西夏國力也因此衰退,而此時遼國也開始走向末路,無力再戰。
所以,沒有了外患,整個時代一片太平之象。
朝廷财富劇增,随後奢侈之風大興,而這股奢靡之風亦傳到了遼國、西夏,共享太平。
正當遼、宋、西夏三國沉浸在安樂之中時,中國東北深山中的&ldquo野蠻人&rdquo開始崛起。
遼國被他們一舉消滅,随後宋朝也差點滅亡。
時局急轉直下,宋朝遭到殘酷的命運,徽宗、欽宗被俘,徽宗搜集多年的奇珍異寶也伴随着這場國難消散殆盡。
這就是金國崛起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