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化的變遷
關燈
小
中
大
通文字學。
《說文》能流傳到今天可以說是二徐之功勞。
可以說,二徐在中古和近世文化之間發揮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綜上,宋朝的文化是由蜀地文化、中原及南唐文化兩部分發展而來。
五代浙江的佛教文化特别發達。
吳越王錢俶制造的八萬四千座鍍金銅塔,舉世聞名,現在中國還收藏有此類遺物,日本京都博物館也可以見到。
這一時期,由于本國的天台宗佛經已經殘缺,吳越王還曾派使者出使日本進行搜集。
此外,印刷術也在吳越得到了應用。
最近西湖的雷峰塔倒塌,從中出土了錢氏時代用細字印刷的佛經。
上述就是整個五代時期的文化概觀,宋初的文化正是在此之上繼承發展的。
宋初文化特征&mdash&mdash繼承五代文化與企圖複興貴族文化 如前所述,宋初文化基本延續自五代末年,主要延續了中原、南唐及蜀地文化。
五代以來的學者、藝術家均來自南北各地。
宋朝太宗、真宗都傾向于複興唐朝貴族文化,但仁宗以後逐漸違背了這種目的。
總體來說,朝廷的工作顯示出了保留和繼承唐代文化的傾向。
就經學來說,唐代出現的《五經正義》,是為解釋&ldquo注&rdquo的内容。
宋時,孫奭與邢昺等補充了剩餘的&ldquo五經&rdquo以外的部分。
其中《論語》《爾雅》的注疏由邢昺完成,《孟子》的注疏由孫奭完成。
詩歌方面,唐末李商隐(義山)的詩十分流行,此種風格一直延續到宋初,稱為&ldquo西昆體&rdquo。
以上都是宋初文化承襲唐文化的例證。
此外,宋朝還編纂了一批頗具學術價值的大部頭叢書,有百科辭典《太平禦覽》一千卷、《文苑英華》一千卷、《冊府元龜》一千卷、《太平廣記》五百卷。
《太平禦覽》是六朝到唐代各種類書的集大成者,是單純的百科辭典;《太平廣記》分門别類搜集了過去的各種小說;《文苑英華》是六朝以後,主要是唐代的詩文總集,既有實用性文章,又有美文;《冊府元龜》是曆史方面的類書,将曆代天子事迹,分類編冊,目的是方便後人查閱。
這些編纂工作從唐代已經開始,在唐代諸多類書的基礎上,宋代對其做了進一步的完善。
對藝術也做了大量整理工作。
太宗時問世的《淳化法帖》是對南唐李後主法帖的增補,它主要收錄王羲之父子的作品,并彙總印制了前後時代的作品。
此帖印行後曆久而不衰,在書法界長期處于支配地位。
這一時期朝廷還創建了畫院,集中了許多中原和蜀地的優秀畫家,他們亦被稱為&ldquo畫院待诏&rdquo。
這些畫院待诏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作品,比如燕文貴的山水畫,王齊翰的人物畫,趙昌的花鳥畫等。
有實力的繪畫大家基本都是畫院成員。
印刷術在宋初也有了很大進步,《大藏經》就是在這一時期印刷的。
《大藏經》的制版工作是在印刷術使用較早的蜀地完成,然後運到宋都汴京印刷。
整個印刷過程,始于太祖開寶年間,一直到太宗時代才完成。
本以為此版《大藏經》不存于世,但幾年前日本南禅寺意外發現了一冊,是開寶七年(974年)的版本。
最近又有一冊從中國傳入日本。
後來,國子監陸續印刷了《五經正義》等不少書,但現存的《五經正義》隻有南宋的重刻版,并非當時的版本。
曆史書的印刷也多了起來,英宗時尤其多,這類書多出自蜀地,所謂&ldquo眉山版&rdquo,即在蜀地眉山印刷而成。
另外,這時還重刻了當時罕見的南北朝&ldquo七史&rdquo,與之後五代的&ldquo十七史&rdquo湊齊為一整套。
宋初的太平之世裡,天子有了空閑,便開始研究學問和思想。
因此,在宋初就開始引入佛教。
太宗以後,從印度請來三藏,設立譯經院,并讓印度來的法天、法賢、施護三位高僧像唐代高僧玄奘一樣翻譯佛經。
學習梵文的重要工具書《景祐天竺字源》于此時問世。
這本書在中國已失傳,但日本的博物館還保存着其抄寫本。
此時中國本土僧人的著述也非常多。
早在五代時期,吳越國所在的浙江的佛教文化就很興盛,僧侶具有相當勢力。
當時,有一個博學的贊甯和尚從浙江來到汴京,曾編寫《續高僧傳》,其後又撰寫了許多其他僧侶的傳記。
這些書至今仍存,是研究佛教的重要史料。
五代時期還有一個叫義楚的和尚編纂了《釋氏六帖》,是模仿白居易的《白式六帖》而成,這是一部佛教知識的類書,中國已無存,日本東福寺收藏有宋版《釋氏六貼》。
總之,宋初編纂了許多關于佛教的圖書。
之所以如此看重佛教,據說是因為過去五代時期,周世宗滅佛,但最後英年早逝。
因此,宋太宗等迷信佛教,特别注意安撫佛教。
周世宗排斥佛教的原因很多。
當時财政困難,人民窮困,隻能銷毀奢侈的宗教設施。
相較之下,宋太宗時期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且經濟逐漸恢複,因而佛教得以興隆。
仁宗、英宗時代的文化&mdash&mdash新文化的成熟期 太祖、太宗、真宗時代付出了很多努力以複興唐代貴族文化,但要想把已經衰微的貴族複興到
《說文》能流傳到今天可以說是二徐之功勞。
可以說,二徐在中古和近世文化之間發揮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綜上,宋朝的文化是由蜀地文化、中原及南唐文化兩部分發展而來。
五代浙江的佛教文化特别發達。
吳越王錢俶制造的八萬四千座鍍金銅塔,舉世聞名,現在中國還收藏有此類遺物,日本京都博物館也可以見到。
這一時期,由于本國的天台宗佛經已經殘缺,吳越王還曾派使者出使日本進行搜集。
此外,印刷術也在吳越得到了應用。
最近西湖的雷峰塔倒塌,從中出土了錢氏時代用細字印刷的佛經。
上述就是整個五代時期的文化概觀,宋初的文化正是在此之上繼承發展的。
宋初文化特征&mdash&mdash繼承五代文化與企圖複興貴族文化 如前所述,宋初文化基本延續自五代末年,主要延續了中原、南唐及蜀地文化。
五代以來的學者、藝術家均來自南北各地。
宋朝太宗、真宗都傾向于複興唐朝貴族文化,但仁宗以後逐漸違背了這種目的。
總體來說,朝廷的工作顯示出了保留和繼承唐代文化的傾向。
就經學來說,唐代出現的《五經正義》,是為解釋&ldquo注&rdquo的内容。
宋時,孫奭與邢昺等補充了剩餘的&ldquo五經&rdquo以外的部分。
其中《論語》《爾雅》的注疏由邢昺完成,《孟子》的注疏由孫奭完成。
詩歌方面,唐末李商隐(義山)的詩十分流行,此種風格一直延續到宋初,稱為&ldquo西昆體&rdquo。
以上都是宋初文化承襲唐文化的例證。
此外,宋朝還編纂了一批頗具學術價值的大部頭叢書,有百科辭典《太平禦覽》一千卷、《文苑英華》一千卷、《冊府元龜》一千卷、《太平廣記》五百卷。
《太平禦覽》是六朝到唐代各種類書的集大成者,是單純的百科辭典;《太平廣記》分門别類搜集了過去的各種小說;《文苑英華》是六朝以後,主要是唐代的詩文總集,既有實用性文章,又有美文;《冊府元龜》是曆史方面的類書,将曆代天子事迹,分類編冊,目的是方便後人查閱。
這些編纂工作從唐代已經開始,在唐代諸多類書的基礎上,宋代對其做了進一步的完善。
對藝術也做了大量整理工作。
太宗時問世的《淳化法帖》是對南唐李後主法帖的增補,它主要收錄王羲之父子的作品,并彙總印制了前後時代的作品。
此帖印行後曆久而不衰,在書法界長期處于支配地位。
這一時期朝廷還創建了畫院,集中了許多中原和蜀地的優秀畫家,他們亦被稱為&ldquo畫院待诏&rdquo。
這些畫院待诏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作品,比如燕文貴的山水畫,王齊翰的人物畫,趙昌的花鳥畫等。
有實力的繪畫大家基本都是畫院成員。
印刷術在宋初也有了很大進步,《大藏經》就是在這一時期印刷的。
《大藏經》的制版工作是在印刷術使用較早的蜀地完成,然後運到宋都汴京印刷。
整個印刷過程,始于太祖開寶年間,一直到太宗時代才完成。
本以為此版《大藏經》不存于世,但幾年前日本南禅寺意外發現了一冊,是開寶七年(974年)的版本。
最近又有一冊從中國傳入日本。
後來,國子監陸續印刷了《五經正義》等不少書,但現存的《五經正義》隻有南宋的重刻版,并非當時的版本。
曆史書的印刷也多了起來,英宗時尤其多,這類書多出自蜀地,所謂&ldquo眉山版&rdquo,即在蜀地眉山印刷而成。
另外,這時還重刻了當時罕見的南北朝&ldquo七史&rdquo,與之後五代的&ldquo十七史&rdquo湊齊為一整套。
宋初的太平之世裡,天子有了空閑,便開始研究學問和思想。
因此,在宋初就開始引入佛教。
太宗以後,從印度請來三藏,設立譯經院,并讓印度來的法天、法賢、施護三位高僧像唐代高僧玄奘一樣翻譯佛經。
學習梵文的重要工具書《景祐天竺字源》于此時問世。
這本書在中國已失傳,但日本的博物館還保存着其抄寫本。
此時中國本土僧人的著述也非常多。
早在五代時期,吳越國所在的浙江的佛教文化就很興盛,僧侶具有相當勢力。
當時,有一個博學的贊甯和尚從浙江來到汴京,曾編寫《續高僧傳》,其後又撰寫了許多其他僧侶的傳記。
這些書至今仍存,是研究佛教的重要史料。
五代時期還有一個叫義楚的和尚編纂了《釋氏六帖》,是模仿白居易的《白式六帖》而成,這是一部佛教知識的類書,中國已無存,日本東福寺收藏有宋版《釋氏六貼》。
總之,宋初編纂了許多關于佛教的圖書。
之所以如此看重佛教,據說是因為過去五代時期,周世宗滅佛,但最後英年早逝。
因此,宋太宗等迷信佛教,特别注意安撫佛教。
周世宗排斥佛教的原因很多。
當時财政困難,人民窮困,隻能銷毀奢侈的宗教設施。
相較之下,宋太宗時期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且經濟逐漸恢複,因而佛教得以興隆。
仁宗、英宗時代的文化&mdash&mdash新文化的成熟期 太祖、太宗、真宗時代付出了很多努力以複興唐代貴族文化,但要想把已經衰微的貴族複興到